史建全

有片源
2016年
导赏:《老阿姨》改编自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亲身经历,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影片以对事实真相的尊重与再现作为基础,辅之以艺术化的处理与情感渲染,塑造了既生动又立体的人物形象,最大程度地彰显了龚全珍、甘祖昌勤俭节约、以民为先的高尚品质。历史视角下的人物传记片主角多为男性,女性往往以配角的身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老阿姨》选取龚全珍作为影片主角,从她的主观视角展开对三十余年婚姻生活的回忆,既弥补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对女性英模形象刻画的不充分,也未削弱甘祖昌等男性人物在历史中的实际地位,为看待历史与重要人物提供了全新视角。在塑造人物时,影片采用了平民化的叙事角度,让人物回归生活,不仅注目于他们的功勋荣誉,更强调他们作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的平凡人身份。女儿想要一条花裙子参加少先队入队仪式,这与甘祖昌向来奉行的节俭朴素思想相违背,他指责了女儿,却又在深夜默默送来一块花布。这是夫妻俩当年结婚时,司令员送的嫁妆,是本想珍藏一辈子的礼物。主旋律文化的传播不是强行植入,而是“润物无声”;不能强迫灌输,而要“柔中带刚”。影片调动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增加整体观赏性。全片采用颇具纪实感的影像风格,纪录真实的农村耕田、生活场景,强化真实感。同时在坠桥、暴雨等转折性节点搭配特效的运用,给观众以心灵震撼。在色彩运用上,《老阿姨》通过黑白色调的转换,巧妙连接了人物命运的起伏和时代背景的变迁,以颜色区隔时间。两人相识于新疆时,甘祖昌头衔响亮,却并不认同当下的生活状态,龚全珍也未完全找到人生的方向,此时影片为黑白色调。当他们回到江西的农村老家,色调随即切换为彩色,卸去将军身份的甘祖昌在农村基层服务中增加了自我价值,龚全珍也通过对教育事业的追寻找到了可以终身寄托的信仰。(编辑:海边淡鼠)
2001年
1990年
导赏:影片塑造了具有本真性的儿童形象,导演尹力从儿童视角看待发生在儿童周围的事物,体悟儿童的性格成长与心理状态。安建军作为片中的人物主角并不是果敢聪敏的一类人,相反性格怯懦、自卑、被女孩瞧不起,受人奚落,受人挤兑,然而又不失善良正直,影片使用大规模的篇幅展现了他受同学嘲笑、受父亲责骂,得不到他人认可的一面,又用篇幅描写了他慷慨大义的一面,将中奖券的钱全都捐给了亚运会。与之相反的刘庆来则性格潇洒活泼、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思维敏捷,深受老师和家长的喜爱。对于两个儿童形象性格的差异,导演并没有进行褒贬,而仅是呈现现实的横截面,展现儿童最初始、最纯真的状态。《我的九月》导演尹力摈弃了哲学性的思考,注入了自然的生活流程,使影片呈现出“有组织的无组织形态”,形成了真实自然,充满着生活情趣的影像风格。在视觉层面上,影片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与运动镜头抓捕儿童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如影片开场第一个镜头呈现的是安建军与小伙伴一起回家、和妹妹玩耍的愉悦心情,镜头跟踪从全景摇到中景再摇到近景,靠纵深调度交代了人物关系。长镜头的运用能够更巧妙地反映出人物的位移、情绪的变化,使观众感受到人物、人物内心与人物生活环境之间的巧妙互动。在听觉层面上,影片使用了贴近生活充满真实感的音效,充分运用了环境声、背景声、画外音的远中近多层次的纵深配置。例如在四合院中关于海湾风去、传递圣火的新闻广播声的使用,表现了住在四合院的老百姓不仅关心邻里之间的事,也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画外音所起到的作用。声音的使用同样塑造了影片强烈的纪实风格,校园里的热烈喧嚣,四合院的嘈杂纷乱,亚运会期间北京上空热烈气氛均洋溢着生活化的气息。《我的九月》通过儿童形象的表达探究了人物性格背后的历史性,“安大傻子”的外号不仅代表安建军,也代表社会上任何一个自卑怯懦、不敢前进、压抑内心想法的人,安建军此刻成为了一个社会坐标,其性格上的弱点成为了参照,揭示了性格中悲剧性缘由的组成机制,从而分析性格悲剧的历史性。因此《我的九月》作为一部儿童片,不仅让孩子动心,也能让成人感到振奋。(编辑:张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