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东

有片源
2022年
导赏:影片《邓小平小道》讲述了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在江西南昌城郊的原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三年零四个月的劳动生活。当年的小平同志家国情怀系于一身,一边劳动,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但仍然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正如影片所揭示的那样,一条乡间小道延伸出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这是一部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描写伟人的作品。影片的创新点就在于在平凡中见伟大,在逆境中现刚毅,在磨难中现真情,在实践中出思想。电影是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创作,特别是在表现塑造领袖人物的电影创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认为,“影片有三好:编剧好,导演好,主演好。编剧王兴东对这个剧本辛勤耕耘了十多年,真是下了苦功夫、深功夫、细功夫,而且这个创作在了解领袖人物上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卢奇更是奉献了他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这部电影主题开局特别深刻,特别深邃,立意非常高。”电影展现出了邓小平同志刚毅坚忍的政治品格和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怀,以及作为父亲对子女深深的爱。细腻扎实的剧作,炉火纯青的表演,朴实无华的导演,熔铸成这部感人肺腑的电影。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所说,《邓小平小道》通过邓小平在中国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伟大人格魅力的深刻呈现,为伟大转型时期的中国历史留下影像记录,也必将以其深刻的思想水平与精湛的艺术水准留名影史。(编辑:大陆)
2017年
2014年
导赏:《黄克功案件》是一部深刻反映情法冲突、人治与法治辩证关系的影片。这部影片忠实于1937年红军有功战士黄克功枪杀16岁女学生刘茜这一真实历史案件。影片不仅还原了案件本身,更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引发了观众对于法律与道德、权力与义务之间复杂关系的深思。影片以陕甘宁革命边区的审判进程为主线,以悬念化的叙事风格一步步揭开真相、铺设结局,展示了尽管施害者与被害者的身份地位有着天壤之别,但当两人站在法律的天平上时,却必须接受同等的审判。这种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坚定信念,不仅体现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更通过影片中各个角色的言行举止得以深刻体现。影片中雷经天这一角色的塑造尤为出色。他铁面无私、不殉私情、磊落光明的形象,成为了影片中最具代表性的法律化身。他一方面代表着公正、法律和人民利益,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另一方面,他与黄克功之间深厚的战友情谊,甚至黄克功对他的救命之恩,都使得他在情理之间面临着巨大的挣扎和抉择。这种情理博弈不仅体现在雷经天个人的内心挣扎中,也贯穿于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影片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成功敲开了尘封历史中的一个谜案,让观众得以窥见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法律实践。同时,影片也践行了平等与正义的精神,展现了国家法制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时代、何种环境,法律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工具。而当我们面临情法冲突时,更应该坚守法律底线,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去处理每一个案件,坚定地信仰和拥护法治社会的建设。《黄克功案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个回顾和反思,更是对法治精神的深入理解,对与法治社会建设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编辑:婧怡)
2011年
2009年
导赏:《建国大业》不仅写出了历史,还写出了历史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给予历史中的人应有的尊重、理解,甚至对蒋介石、李宗仁等反面人物,都体现出对末路英雄的一种悲悯,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概,呈现出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本片不仅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使《建国大业》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真正的主流电影。高涨饱满的爱国热情、祖国情结,与高品质的电影创作、制作相结合,加上“众星闪耀”的明星效应,激发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事件。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运作经验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衍生的话题和意义都广泛而深远。电影《建国大业》的“明星效应”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172位知名演员加盟,引发了影迷们的强烈关注,最后赢得了非常抢眼的市场表现。在“明星效应”发酵的同时,很多实力派演员也为影片奉献了精湛演技,参与完成了影片充满人性化色彩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塑造。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建国大业》开启了国产电影新主流大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了主旋律电影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编辑:大陆)                                                      
2008年
剧情:1932的上海码头,人声鼎沸,欢呼的人群簇拥着中国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育代表,登上前往美利坚合众国的威尔逊总统号邮轮。这是中国第一次站在世界奥林匹克的舞台上,而肩负这一历史使命的只有一名运动员,他就是刘长春――当时已刷新亚洲多项短跑记录的中国短跑名将。    站在甲板上,面对着船下对自己寄予厚望的同胞们,刘长春百感交集,不禁陷入了对往日的回忆……    1931年\"九一八\"前夕,刘长春还是一名东北大学的学生,年纪轻轻就已崭露头角的他经常流露着傲慢不羁。一次与日本选手的比赛中,刘长春虽取得了冠军,但是违背了教练布齐(德国籍,受聘专职训练刘长春)的训练意图。正当两个人在回校的路上为此争论不休时,横空的炮火突然宣告中日战争打响了。随后东北大学代校长被迫宣布学校解散,刘长春不得不放弃训练和比赛。然而布齐教练告别时的一席话,让刘长春心中燃起了对\"奥运会\"的渴望。    从战乱中回到相对平静的大连家乡,刘长春目睹了日本人对东北的全面占领,申请参加奥运会的努力随着一封封被国民政府退回的信件成为了泡影,幸而得到新婚妻子姜秀珍的支持,刘长春锲而不舍,继续着对自己的短跑训练。    日本妄图让世界承认伪满洲国的阴谋,像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住了刘长春。在宪兵队让刘长春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的威逼利诱下,刘长春誓死不做汉奸,经过一番搏斗,他终于摆脱了追捕。为决心代表中国,实现奥运之梦,刘长春不得不与家人离别,登上了去北平的火车。    一路上劫后余生,终于到达北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国民政府以\"资金不足\"为由拒绝了他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请求。失望与愤懑交加的刘长春此时又遇到了误信谣言的昔日东北大学的同学们,误解和指责啃噬着刘长春的心。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了拆穿日本人的阴谋,刘长春求助曾为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张学良慷慨资助刘长春八千银元并送关公\"单刀赴会\"画卷鼓励刘长春。终于,当志愿加入义勇军的同学们奔赴东北前线的时候,刘长春也踏上了前往美国参加第十届奥林匹克的征程。   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漂泊,克服了重重艰险,刘长春终于来到了美国洛杉矶,代表中国走进奥运会开幕式。华人们的热情欢迎,让刘长春明白一定要以优异的成绩回应外国的挑衅,捍卫祖国的尊严。    然而,一路上的颠簸和身体实力的下降,让刘长春在第一项百米小组比赛当中就失利了。面对国内传来的压力,教练劝说刘长春放弃接下来的二百米比赛,以免再给国人丢脸。但是,刘长春坚持要跑出中国人的骨气,跑出中国人的尊严,以\"参加比竞赛更重要\"的奥林匹克精神,勇敢地站在了二百米的跑道上……
2005年
1998年
良心
良心

编剧/

导演:广春兰/
主演:姜武/谢兰/郭柯宇/
播放正片
1995年
导赏:《孔繁森》根据原西藏阿里地区地委书记孔繁森的事迹创作改编,讲述孔繁森在被任命为西藏阿里地委书记后,坚持走访调研贴近群众,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在西藏工作期间,他的工资绝大部分都用在了补贴困难藏族群众上,为了真正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孔繁森找到了将新时代的建设经验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发展阿里。不幸的是,孔繁森在赴新疆考察途中因车祸殉职。影片问世后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著名演员高明曾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领导干部形象,但他认为最让他自己满意的就是在电影《孔繁森》中扮演孔繁森。影片以纪实手法从小事着手,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真情实感,避免了同时期传记片常用的大手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将孔繁森对西藏人民的关爱和对妻子和孩子亏欠的内疚作了极力的渲染,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状态。例如孔繁森奔赴阿里救灾,原本来拉萨看望他的妻子却因高原反应而住院,直到灾情得到控制后两人才得以相见,混合着复杂情感的见面场景令观众们感动不已。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们依据掌握的历史材料对事件进行叙述,利用较成熟的视听语言再现人物风貌。正如陈国星所言,“《孔繁森》思想性、艺术性不会被怀疑,倒是观赏性的成败与否决定片子的命运。”他认为,观赏性不是硬贴上去的,而是对主题、人物深层的开掘。孔繁森这个人物的“超凡脱俗”就是由于他与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格格不入,来自世界观的、价值观的种种不同,这才是探求人物心灵的真正意义。(编辑:方舟)
导赏:电影《天国逆子》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法律与家庭伦理的奇案片,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讲述一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借幼年时的记忆,告发母亲犯弑夫罪行的故事。电影将。经过编剧王兴东、王浙滨的匠心改编与导演严浩的细腻执导,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东北,渲染出一个风雪交加、人情冷暖交织的世界,不仅保留了原案件的震撼力,更在艺术层面进行了升华,是对传统文化本质掷地有声的叩问。影片采用了较严格的戏剧式结构,多条线索并进,始终围绕着关母是否毒杀关父这一故事核心来设计悬念、刻画人物、结构情节,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性。通过特写镜头和狭小空间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安氛围和人物间关系的压迫感,深刻地展现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如暴力、背叛与自私等。这些负面情感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得观众在震撼之余,也不得不反思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的行为抉择,具象化了情与法的冲突。电影既没有简单地将母亲塑造成一个恶棍,也没有将儿子描绘成一个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多面性,展现了母亲在欲望与罪恶中的沉沦,以及儿子在父冤与母爱之中的徘徊。最终主人公顶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选择了用法律来维护正义和真相,既是对母亲的一种宽恕,也完成了对自我的艰难救赎。该片导演为“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将严浩,他的导演风格平静细腻,又不失深刻,形式优美,内涵极为深邃,传达出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一风格在《天国逆子》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片中不时穿插着一些富有诗意的画面,如北国雪地风光、寂静的夜晚、温情的冰灯等,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还使得叙事更加流畅自然。《天国逆子》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1994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并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部入围奥斯卡影展的电影。(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