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原平

有片源
2022年
2019年
2017年
2015年
2011年
导赏:比“为民做主”更重要的是让“民做主”。电影《老寨》讲述了一山西小村中因滥用公权影响煤矿资源分配的现象而引发的一系列争端,影片围绕村民和村干部之间的权力和利益的斗争展开叙事,通过重新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这一关键事件,一层层地呈现出村里复杂的人际关系、利益关系、家族关系,最终通过“锯公章”巧妙地实现了村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代表、理财小组“四权分立”的新格局。《老寨》生动还原了新时期农村和农民的状态,片中人物形象既立体而又多元:新任镇党委书记宋汉志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调查明确了“一些人打着集体旗号,把老寨权力家族化”的现存问题,在一次次的座谈中引导村民重视自己的权利,重新审视煤窑对于老寨村的作用,并通过推动村民委员会选举,使老寨村多年的历史问题得到解决,村民利益得到保障;村支书周东明是以权谋私、拉帮结派的村霸贪官,影片通过其使用村委会广播室时遍布蛛网、灰尘的环境侧面反映他的玩忽职守,并用他在麻将桌上洗牌的特写镜头预示老寨村权力结构的重组;此外,刚正不阿的村委会主任马昌平、奸诈懒惰的村民长根等人物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寨》挖掘了一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题材,真切、尖锐地反映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影片将农村基层民主与村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创作者为民代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影片运用传统的叙事手法表现了新时代农村的现实问题,戏剧冲突强烈,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台词朴实却极富感染力。本片曾获第28届金鸡奖四项提名,获得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荣誉,以及第14届华表奖最佳编剧奖项。(编辑:曾奕琦)
2010年
开头那些日子
开头那些日子

编剧/

导演:邢树民/
主演:岳红/
播放正片
导赏:电影《第一书记》是关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传记片,在小岗村任职的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勤奋务实,扎根基层群众、竭诚为民服务,改变了小岗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广大党员干部作出了榜样。与常见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不同的是,沈浩的角色设定突破了模式化,在一心铺在工作上,为人民办实事的同时,也直接表达了自己在机关工作18年,还在原地踏步,想要“和小岗村一起突围”等对自身政治前途的考量,自己报名下乡而留在省厅的老同学荣升副厅级他又借酒浇愁,这些关照现实的情节,拉进了角色与观众们的距离,使角色更为立体,成为了银幕上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剧情上,《第一书记》采用了倒序的方式,开篇直接展现沈浩的离世,再通过时间线顺序,将沈浩到小岗村后发生的事情罗列出来。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利用平行叙事的方式呈现,伴随着修路、修房、架桥、迁坟,沈浩在小岗村获得了村民的认可,而在家庭生活中角色的缺失则引发了家人越来越多的不满,两方面的情节设定为观众们展现出了角色的选择,以及在留任过程中心态的转变。此外,影片的演员阵容也是一大看点,不仅杨立新成功演绎了沈浩一角,徐帆也将任劳任怨但对丈夫下乡有点小情绪的妻子角色表现的淋漓尽致。何冰、蒋雯丽、王刚、王景春等人更是把握住了角色特点,践行了“没有小角色”的工作态度,留下了可圈可点的银幕形象。《第一书记》的成功也对同类型题材创作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获得了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提名。(编辑:刘方舟) 
2008年
导赏:这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农村改革先驱者的影片。该片展现了陈开元等基层领导在改革初始的疑惑、困顿、压力、探索与反复,艺术地再现了30年前小岗村人惊天动地的改革壮举,表现了安徽农村改革的光辉历程,创作严谨,制作精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比较强。也正是他们带领群众点燃了大包干的星星之火,此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改革迅速在全国推开,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举世公认的变化。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本片根据真实历史拍摄,讲述了小岗村那令人难忘的故事,拉开了一段震动全国、流传青史的改革突破。运用了喜剧和悲剧的恰当转换,呈现出含义深刻而又韵味悠长的历史况味。讨饭花鼓的出场是悲剧;电影尾声,人们庆丰收庆改革的花鼓,又变成了喜剧。以戏剧的寓意,反衬故事的所指,熨帖而生动。电影结束,银幕上映出小岗村18位村民在生死文书上摁下的十八个手印,记录了中国农村坚定而踏实的改革步伐。影片中,陈开元和高宏忠构成人物冲突的主要矛盾,两人对于农村政策的迥异看法和情绪对立,依靠在办公室的三次对话逐渐升级。第一次是两人对凤阳县现实情况和上两任书记的基本介绍,矛盾似乎并没有激发,但是潜藏的激流若隐若现;第二次是陈开元在小岗村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试点,并默认马湖公社的做法之后,高宏忠与他展开了路线问题的争论,且拿出《农业学大寨文件汇编》等农业政策要求他学习,两人矛盾开始激发;第三次是高宏忠发现小岗村民私自把四个小组分成八个之后,向陈开元拿出自己写的准备上交“地委”的报告,再一次强调路线和方针问题的重要性,陈开元希望他把眼光放开,两人不欢而散,矛盾达到了顶峰。所有的这些冲突都以最日常的对话的方式悄然发展,不同于一些电影中利用事件、人物处境的变化大做文章。而在这些对话和人物行动的对比中,编剧又不着痕迹地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执政观念的提倡巧妙地融入其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名字“十八个手印”作为一个悬念与叙事发展的动机存在,18个人如何凑齐,在什么情况下按下手印也成为事件冲突并置的元素。从以队为单位到分成八组,再从四组到八组,最后从八组变成分田单干,每一个变化过程都伴随着冲突的发生与解决。一开始是严俊杰提出“分组包干”的想法遭到队长认为其不识时务的责难,最后以陈开元“分组作业,联产计酬”的另一种叫法而解决。很快,村民们因为对每家劳力和土地的不同情况引起的分配不均产生不满,导致了从四组分到八组,并一起约定保守这个秘密,又为下一个冲突点做了铺垫。紧接着,从高宏忠下乡视察无意发觉村民已经分成八组,随后老严爷羞愧自己的口误而上吊自杀为小高潮,再到收麦时的打架、玉珠痛哭要分田单干达到段落的最高潮,最终促使18个村民按下手印签属了责任书。层层剥笋般的戏剧冲突的递进,让观众纠结的同时,也隐约表达了那些留存在民族血液里的需要发扬的坚韧、信任、互助的品德,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成功,国家才能富强。事实上,影片中所有这些主流意识的传达不是通过人物之口的生硬转述,而是凭借生活点滴的巧妙穿插和叙事张力的起承反复,在现实与政治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情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