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征波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你是我的英雄》以全景式的宏阔图景和艺术化的电影表达,将这支英雄志愿者救援队的传奇故事首次搬上大银幕,用经典光影的力量,将无私奉献的志愿者精神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情感传递给观众。电影回应了当今时代的呼唤,有很高的完成度,志愿者的话题有国际性,是时代需要的电影。电影达成了一种亲切感与崇高感交织的语态,将中国文化语境里代表崇高精神的“英雄”一词,缀以带有浓烈个人情感认同的前缀“我的”,从片名到整部电影都呈现出了特别浓郁的艺术味道。正如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所说,这支救援队比“助人为乐”更进一步,是“救人为乐”。救人于水火的题材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危机感,为故事的强度、人物的深度、视听的冲击、价值观的选择提供了创作基础。总之,本片是一部阳光温暖的作品,表达了当下社会最需要的一种精神,充分展示了中国人的博爱善良、利他助人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普通人群像,把当代普通中国人的精气神展现出来,被更多人看到。让美产生共振,让善良共振。陈永胜所饰演的男主角,立住了一个经得住生活摔打的当代青年人,很有观照当下的意义。也正是有陈永胜这样的救援队员,堪比“当代的《侠客行》”,人物身上有当代侠的精神。之前拍侠的故事都发生在古代,但实际上仗剑天涯的侠文化和侠义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中国人的血脉和基因中;影片中的男主角就很有侠者风范,包括片中其他的志愿者与“中国第一侠”墨子的精神某个侧面都是吻合的。(编辑:大陆)
2021年
导赏:该片根据焦裕禄女儿焦守云口述回忆改编创作,讲述了焦裕禄“洛矿建初功”“兰考战三害”“博山生死别”三个时期,回顾了焦裕禄同志竭尽一生为国为党为民服务的光辉事迹。有别于传统主旋律传记片的宏大叙事,影片以其子女的视角展开,将英雄还原到生活之中,既是“人民公仆”模范人物,又是平凡的父亲、丈夫和儿子,通过着重描写焦裕禄平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温暖立体的焦裕禄形象,既有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又有对子女言传身教的责任、与妻子相濡以沫的感情、向母亲叩首诀别的孝心,种种情感相互交织,真挚细腻而感人肺腑。影片通过多处人物行为举止的细节展现了焦裕禄身上鞠躬尽瘁的精神,还原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时代楷模。如焦裕禄在农民家里走访时,硬生生地咽下老百姓充做口粮的大雁屎,和其他的同志干部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在漫漫黄沙中穿梭,蹲下来舔一口泛着白霜的盐碱土和趟着积涝的雨水冲进百姓家中救出惊恐的孩子等,人物生存的艰辛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从而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中展现人物的崇高和精神的光芒,在质朴的镜头语言和现实主义的表达之外,用人情味为故事增添了一抹哀伤。同时该片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片,重新开掘焦裕禄形象,旨在强调焦裕禄精神的现代性,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焦裕禄的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和无私奉献等,影片通过“化理为情、变官为民”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以平实的视角再现了一位“好党员”“好父亲”“好丈夫”,展现“焦裕禄精神”的伟大之处,同时影片将该精神还原到人物所植根的伟大时代,深刻地表现了这种精神的形成原因与过程,与当下社会进行对照,通过现代性英模人物的创作手法将人物还原成有温度、有呼吸、活生生的人,从而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突出“焦裕禄精神”在当下的感召力量。(编辑:州文)
2020年
导赏:《会考试的猛犸象》是一部由王念一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它以高考为背景,讲述了三位年轻人的青春成长故事。这部电影不仅是对青春的一次深刻探讨,也是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差异和中产危机的一次真实反映。影片聚焦于高考代考事件,男主角苏正洋仿佛是每个青春期男孩的缩影,这种叛逆与忧愁是无关年代的,它实实在在地印刻在每个相仿年纪的孩子身上。影片通过苏正洋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少年的青春有轻蔑、有懵懂、有残酷、有喜悦,这些情感的交织构成了影片深刻的青春主题。影片的叙事手法十分独特,它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导演王念一在影片中融入了诗意的表现手法,每个主要角色都有与之对应的意象,如小洋和被困的大象、小洋父亲和一朵云、小安和迷路的雨滴,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涵,也加深了观众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理解。阶层差异是影片探讨一个重要的议题。王念一导演在剧本创作之初就明确了阶层差异的设定,影片中的富豪生活提供了一个参照坐标,叙事重点更多放在中产阶层的危机感上。影片中的中产阶层与真正的富人尚有距离,没有可以高枕无忧地俯视众生的财力,而且随时可能跌入底层,失去打拼来的一切。这种阶层的脆弱性和危机感在影片中得到了深刻的展现。影片的背景设定在重庆,这个城市的地形和氛围为影片的叙事提供了独特的空间感。王念一导演曾表示,重庆的空间感官为影片提供了一个可发挥的余地,他们在重庆选景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空间,看有没有用视听去叙事的可能性。重庆的地理特征和城市风貌成为了影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影片的观感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会考试的猛犸象》的拍摄过程也充满了挑战。影片的整体拍摄周期从最初计划的六十天,变为四十五天,最后被压缩到三十天。这种时间的压缩让主创团队面临不小的压力,但也反映出很多青年电影工作者经历的共性。影片的叙事表达中即使带有青涩的、令人遗憾的地方,依旧反映出关注社会现实的动人力量,用诗意化的象征手法和流畅的叙事节奏,讲述青春失意背后的中产危机,丰富关于贫富差距的叙事纬度。《会考试的猛犸象》是一部深刻探讨青春、阶层和中产危机的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诗意的表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年轻人的成长困境。这部电影不仅是对青春的一次致敬,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次深刻反思。(编辑:赵敏)
2016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导赏:《忠诚与背叛》是首部触及中纪委成立这段历史的影片,它的创作无疑具有了从历史鉴证到艺术形式上双重补白的重大意义。在富有故事性的情节中,观众熟知了历史中尚不为人所知但更为丰富的细节的同时,又借古喻今,使观众意识到这段历史对现实中党员干部的警示意义。该片不仅回顾历史,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而在叙事手法和实际操作上,也将集悬念、动作以及精彩的人物命运于一身。主演刘之冰更将该片概括为“另类的英雄片”,他所扮演的王荷波也将颠覆以往大家印象中的共产党员形象,是一个很不一样的英雄。因而,本片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丰富生动的电影画面,展现了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杨匏安等纪检战线革命先驱,为忠于党的事业、维护党的纯洁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的光辉形象。更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勇敢地迈出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类型试验场上的第一步,无疑是近年来八一厂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中,在可看性上值得称道的影片,尤其是其中对各种商业元素的借鉴,让人眼前一亮。它首次探索了类型化故事结合重大历史进行讲述的模式,并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范本。特别是本片还大胆地融入了商业色彩,成功地实现了主旋律影片中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在视觉语言上,影片多借用了类型化的拍摄和剪辑手法,处处讲究视觉冲击力。比如开场戏,在游行和对峙戏中,用轨道和吊臂等运动镜头与固定机位镜头快速切换,不用一句台词,就将现场的压迫感展现无疑。在情节推进到巷战后,马上变换成扛拍方式,让画面动起来,使影片更加具有纪实风格。适当的抖动更是增加了带入感,让观众身临其境。再比如,枪杀叛徒林广顺一场戏,更是典型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以及“最后一分钟营救”法则。雨、雾、黑伞加深了现场的紧张感和阴郁的气氛,特务、主角、我党暗杀人员三重视角的快速切换、多空间的调度让这场戏虽然气氛沉重,节奏上却紧凑、抓人。随着英雄人物不断接近指认他的叛徒,不停加快各个视角的切换,像是不断拉满弓弦的弓箭等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发射,用悬念吊高观众胃口,最后以子弹射入叛徒身体结束。整场戏手法娴熟,气氛节奏控制得当,足见导演对类型化手法的谙熟和训练有素。(编辑:大陆)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