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太加

Sonthar Gyal

有片源
2018年
导赏:电影《阿拉姜色》是一部藏族题材的公路电影,影片开篇似乎在讲述俄玛从四川甘孜独自前往拉萨磕长头的这段旅程,观众或许会被俄玛孤身前往拉萨的决心所吸引,好奇她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这一壮举。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俄玛的朝圣之旅远非表面那么简单。她是在履行对已故前夫的承诺,用这一方式告别过去,寻找内心的平静。与此同时,罗尔基作为俄玛的现任丈夫,他的内心挣扎与转变构成了影片的另一条重要线索。他对俄玛朝圣行为的不解,实则是对俄玛内心世界的不了解与隔阂。随着旅程的推进,特别是当俄玛突然离世后,罗尔基被迫承担起继续朝圣的责任,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成为了他个人成熟的催化剂。他不仅要面对失去妻子的痛苦,还要承担起照顾非亲生儿子诺尔吾的重任。这一过程中,罗尔基逐渐理解了俄玛的坚持与牺牲,也学会了如何以父亲的身份去爱诺尔吾,实现了自我救赎与家庭关系的弥合。导演松太加在叙事上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通过细腻的情感铺垫与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逐步揭示出影片的深层主题。他巧妙地利用朝圣路上的艰难险阻作为背景,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置于这一宏大的自然环境中,使得影片既具有视觉上的震撼力,又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死亡的处理极为独特且富有深意。俄玛的离世并未让故事戛然而止,反而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节点。它促使罗尔基与诺尔吾不得不面对现实,共同面对接下来的挑战。这一过程中,两人之间的情感逐渐升温,从最初的陌生与隔阂走向了理解与接纳,最终完成了家庭关系的重建。(编辑:婧怡)
2011年
2009年
导赏:《寻找智美更登》是由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执导的一部影片,该片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赢得了国内外多个电影节的奖项和认可。电影通过一个摄制队寻找传统藏戏《智美更登》演员的故事,展现了藏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身份的变迁和冲突。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而《寻找智美更登》则进一步将藏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电影媒介相结合,实现了跨媒介的表达。万玛才旦通过电影的方式对传统藏戏《智美更登》进行改编,打破了藏戏和藏族电影之间的媒介边界,形成了跨媒介的互动。影片深刻地反映了藏族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身份认同问题,万玛才旦通过电影提出了对传统藏戏精神内涵的质疑,电影中的叙事手法、视角和空间的延展,都是对藏族文化神秘性的打破和对大众审美趣味的迎合。万玛才旦通过长镜头的纪实性和写意性,赋予影片《寻找智美更登》独特的美学意蕴。长镜头不仅记录了藏区的自然风光和宗教生活,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为电影叙事带来了流动性和诗意。在《寻找智美更登》,通过特定的视角和构图,传达出导演对文化变迁的主观思考和情感态度。导演刻意淡化影片的戏剧冲突,而是试图展现其内部张力,在日常的、琐碎的描述背后蕴含着藏文化本质的东西,如藏族人对生命、对死亡的基本看法,“生命像风中的残烛,财富如草间的露珠。”《寻找智美更登》通过其叙事和影像风格,展现了藏族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少数与主流之间的新道路,体现了万玛才旦对于藏族文化混杂性的深刻理解和表达。(编辑:赵敏)
2005年
导赏:正如著名导演吴天明所说:“《静静的嘛呢石》真实地展现了藏族人的生活,导演非常有想法,体现了非常高的艺术水平。”在这部导演长片处女作中,万玛才旦以朴素自然的形象记录了藏民在西藏的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身处偏远寺庙的小喇嘛从藏历新年大年三十到初三下午过年回家的故事。万玛才旦在影片中呈现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的差异,并寻求一种平衡。既传承传统的藏族文化特质又接受现代文明。为此,他塑造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常年在寺院的小喇嘛,另一个是经商的哥哥。小喇嘛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哥哥则是现代年轻人代表,通过二人的差异化巨大的人生经历展开叙事。从寺庙到村落,又从村落回到寺庙,在三天的时间里,充满好奇心的小喇嘛被电视节目深深吸引。在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之间,在现实世界和神话传说之间,在本上文化和外来文明之间,小喇嘛既感到新奇又感到迷惑。万玛才旦正是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表现中国西藏地区日常生活表面的平静之下传统与现代的交织渗透,表现浓厚宗教氛围下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纯朴的人对信仰的虔诚。这部小成本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藏族导演独立创作的藏语电影,从创作角度来说填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处空白。影片最终获得了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奖、第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导演、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等多项重量级奖项,为导演万玛才旦之后的电影创作之路提供了巨大的鼓励和支持。(编辑:刘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