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泽豪

有片源
2022年
2021年
导赏:《1921》聚焦革命时代的热血群像,叙事重点紧紧围绕着中共一大的筹备和召开展开,集中截取了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前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详细史实,采取生活化和类型化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和塑造人物。影片细致描写了参加一大13位代表的日常生活,展现出他们平凡的一面,使得抽象的伟大建党精神具象化,让观影者在沉浸式观影过程中对伟大建党精神形成广泛认知、深刻体验和价值认同。《1921》是对建党题材电影的一次新探索与新升级,剧本、剪辑、摄影、美术、声效等各部门创作独具匠心,展露出新主流电影的新风貌。在叙事中,三条线索徐徐展开,一条是李达、王会悟具体组织一大会议;二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一大会议;三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三条线索分别建构了三个悬念:一大会议能否顺利召开?马林能否顺利参加一大会议?日本人会否破坏一大会议?三条线索相互交织,悬念感也随之层层递进。谍战、动作等多种类型片元素的整合使用为影片增添了紧张气氛,加快了叙事节奏,共产党人面对从警察到特务,从青帮到巡捕结成的反动势力同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生动诠释了“我的生命忠诚于党,我的信仰光芒万丈”的铿锵誓言。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李道新教授所言,“黄建新监制和导演的影片尤其是节庆献礼片,不仅能够赋予自己或其他导演以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氛围,而且能够在项目运作中较好地整合必要的政治智慧、商业智慧和艺术智慧,填平三者之间一直存在并且很难消弭的落差,达到既叫好又叫座的效果。”这部影片在叙事等表述方式上进行的探索和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新的路径。(编辑:方舟)
2019年
导赏:卢庚戌执导的《一生有你》(2019)以同名经典校园民谣为叙事母题,探索90年代的青春记忆。影片在类型化青春片的框架下,以音乐为媒介,将私人经验升华为集体记忆。影片中有对校园民谣黄金时代的怀旧复现,也揭示着青春叙事的虚构性与真实性张力。在叙事上,影片采用三重叙事结构,即中年欧洋的虚构回忆、真实经历的重述,以及方瑶视角的真相补完。这种“罗生门式”的叙事策略,将同一段青春故事拆解为不同版本的“记忆文本”,暗示了青春叙事既是个人经验的真实投射,也是被时间与情感重塑的虚构产物。例如,欧洋对“完美结局”的臆想,实则是成年人对遗憾的自我疗愈;而方瑶的补充叙事,则揭示了青春中未被言明的双向奔赴。吉他是影片中的一个重要道具,也是音乐符号的具象化呈现,其经历了从工具到信仰的符号转换。欧洋最初将其视为追求爱情的表演道具,却在反复练习中与音乐产生本体性联结。影片通过歌曲《一生有你》旋律的反复变奏,构建了音乐与叙事的同构关系,即主歌段落的青涩对应初恋的朦胧,副歌部分的澎湃暗喻梦想的觉醒,而尾声的留白则指向记忆的未完成性。卢庚戌导演将自身经历嵌入叙事,使影片具有强烈的自反性。影片中的欧洋从建筑系学生到民谣歌手的身份转换,恰是导演从清华建筑师到音乐人转型的一种投射。这种创作姿态,打破了青春片常见的旁观者视角。当片尾滚动播放现实中的校园音乐人名单时,虚构与真实的边界彻底消融——影片既是个人青春的纪念册,也是一代人精神成长的档案。(编辑:婧怡)
2018年
2015年
2014年
2012年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