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康

Erkang Zhao

有片源
2010年
2008年
2007年
2005年
导赏:电影《任长霞》深刻描绘了一位时代的女性英雄,以紧凑而富有张力的叙事手法,将镜头聚焦于前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牺牲前的最后36小时,通过这一短暂而关键的时间窗口,细腻地勾勒出一位女警察干部形象。影片除了对英雄人物的颂歌,还有对女性意识觉醒与社会责任担当的深刻探讨。“人民的卫士,罪犯的克星,敬业的楷模,爱民的标兵”,这些赞誉之词在影片中化作了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场景,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到这位女性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与职业操守。在央视评选的“200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榜”上,任长霞全票当选,成为“感动中国第一人”,这一荣誉无疑是对其一生功绩的肯定,这样的价值观也是影片所弘扬的。电影《任长霞》避免了将主角塑造为单一维度的英雄符号,而是通过多维度的刻画,使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作为公安局长,她展现出非凡的职业素养与执法决心,面对犯罪分子的利诱与威胁,她坚守正义,毫不动摇。但同时,她也是一个情感细腻、易于动容的女性,无论是面对领导的批评、受害者的苦难,还是嫌疑人被捕后与孩子的生离死别,她都会流露出真实的泪水,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无损于她的形象,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具人情味。此外,影片它在塑造任长霞这一角色时,有意识地开拓了女性意识的表达路径,打破了传统影视作品中女性角色往往被边缘化或符号化的惯例。任长霞的妆容与服饰,如红衣与口红,不再是男性凝视下的审美客体,而是她自我认同与性别自信的体现。她的“女人泪窝子浅,不主贵”的感慨,不仅是对女性特有情感细腻度的认可,也是对女性在社会角色中同样能够展现坚韧与柔软并存的证明。(编辑:婧怡)
导赏:《网络少年》是一部反映网络时代青少年真实生活的儿童片,以真实的情感、现实的生活讲述了青年女教师索拉拉通过自己的爱心和网络专长,引导学生们摆脱网瘾,重新认识网络并找回温暖与爱的故事。影片的剧情紧凑且贴近现实,成功地刻画了一群沉迷于电脑游戏的少年形象。他们虽然电脑技术高超,但因缺乏自控与自律能力,导致学习成绩迅速下降。索拉拉与他们的相遇虽然是过于老套的老师与一群调皮孩子的相遇剧情,初相遇索拉拉就受到了电脑被黑的下马威,这也让她意识到孩子们对于网络突出的掌控能力。与传统教师一板一眼的处理方式不同的是,索拉拉用智慧与充满爱意的相处方式,引导学生们合理利用网络,树立了新时代教师的典范。这一情节设置也体现了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深刻思考。在角色塑造上,影片中的角色个性鲜明。特行独立的耿小乐、娇生惯养的宋欢欢、内向倔强的向大伟以及内心叛逆的蓝洋等学生角色,通过他们与家长和索拉拉的相处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殷桃饰演的索拉拉率真、智慧成为了学生们的引路人,这与她之前的角色形成反差,她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一起拍DVD,一系列活动都生动地体现出她作为老师的个人魅力,她的老师形象也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电影通过索拉拉与孩子们从隔阂到愉快相处的过程,突出了影片的主题与现实意义。在师生相处的外壳下通过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影片强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以“蹲下身子与孩子们对话”的姿态,艺术地展现和分析了存在于青少年当中由于网瘾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也从侧面折射出,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反思。大多数孩子将自己裹挟在网络中,是在网络的世界找到了快乐与意义。然而大人时常想改造孩子,将自己的美好愿景强加于孩子身上,但孩子也随着成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与想法,这矛盾着的双方如何宽容与融合,必将触及到生命的本源,创造着痛苦与快乐。电影引导学生们正确对待和运用网络,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一部寓教于乐的影片。(编辑:王晶)
导赏:《我要做好孩子》根据黄蓓佳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描绘了小学6年级学生金铃的世界,叙述金铃在一年春天里经历了减肥、补课、偷偷养蚕、把孤儿领回家等苦恼与欢乐的故事。电影通过金玲的视角,展现了快乐童年的可贵。金铃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睿智、阳光、助人为乐。她为了做一个家长和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做出了种种努力。当老师生病时,她主动送去花朵关心老师;当朋友被别人欺负时,她见义勇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看到经历爷爷去世悲惨的幸幸,金玲觉得带她回家,耐心的开导她,将死去的爷爷比作破茧的蚕蛹,这既是一种美好的比喻,又可以看出金玲美好纯洁的心灵,在自己看似还没有长大的年级,给幸幸洗头以及细致的照顾与陪伴无形中呈现出一个小大人的形象。为了让幸幸继续留在家中,她与母亲达成了君子协定,用好成绩来换取一个机会,她也为之付出了努力。这一点或许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出现了反差,不少孩子或许是通过学习换取一部手机,换取一件新衣服,诸如此类,反观,金玲是换取一个孤儿的居住权,这也正是孩子内心单纯美好的体现。为了做“好孩子”,金玲也丧失了一些乐趣,不能多看电视,不能饲养小动物,对于天性乐观活泼的金玲来说,快乐经常像泡沫一般,一碰就破。或许这也是现实中大多数孩子的经历与体验,童年的成长都伴随着一些快乐的缺失。在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对金玲是否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做了开放式结局的设定,好孩子的设定也不一定是100分的成绩,它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孩子的积极向上,可以是孩子的珍贵品质。村上春树说过:不是所有的鱼都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人各有不同,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不稀奇,无论活成什么样子都有人说三道四。这个世界我们只来一次,看喜欢的风景,做喜欢的事。你不一定非要长成玫瑰,你乐意的话。做茉莉、做雏菊、做向日葵、做无名小花,做千千万万。影片不仅适合儿童观看,同样也是值得家长观看和反思意义的电影,在成长的道路上,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感情变化,同样也鼓励他们保持纯真、善良,更加勇敢的面对生活的每一个挑战。(编辑:王晶)
1995年
剧情: 侯放自幼丧母,一场无情的水灾冲垮了房屋,卷走了他的姐姐。侯放与双目失明的父亲来到北京寄宿在三叔家。乘地铁时,侯放不慎将姐姐留下的唯一纪念品琵琶丢失。他和父亲都非常着急。一日清晨侯放上学路上扶父亲过马路,险些被一辆飞驰的汽车撞上,幸好旁边的一位姑娘及时拉住。看着远去的姑娘,侯放不由想起了姐姐。 一天放学,侯放又看到了那位搭救父亲的姑娘,她身背一把琵琶。他上前搭话,得知姑娘名叫郑敏,是乐团的琵琶演奏员。侯放随郑敏来到外国青年罗伯特的住处。他在罗伯特搜集的许多中国民间乐器中看到一把琵琶酷似丢失的姐姐的遗物,罗伯特不明就里,对侯放的不够礼貌很不理解。 侯放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争吵,影响了学校的秩序。班主任洪老师要求学生家长到校谈话。侯放不愿同学们知道自己的父亲是盲人而郁郁寡欢,正巧遇到罗伯特,罗伯特给他出了个主意,两人尽弃前嫌。为表示友好,侯放陪罗伯特到郑敏家拜访其父母。出于传统观念,郑父不同意女儿与外国人恋爱。 郑敏假扮成侯放的母亲到校,被洪老师看出破绽。洪老师到侯放家进行家访,从侯父的讲述中得知侯家的悲惨遭遇。她诚恳地劝说侯父不要失去信心,要振作起生活的勇气。由于父亲的反对,郑敏违心地拒绝了罗伯特的求婚,罗伯特伤心失望,将原本打算送给郑敏的礼物——一把琵琶送给了侯家父子。 侯放父子来到排练场。郑敏正在弹奏一首忧伤的曲子,曲中表达出一缕幽怨复杂的情感。父子俩将罗伯特的琵琶交到郑敏手里,物传人情,郑敏紧紧抱住琵琶,眼中涌出了热泪。 课堂上,洪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侯放的家庭状况,大家深受感动,诚心表示愿意帮助侯放。 侯放锲而不舍地继续寻找着姐姐的遗物。
1989年
导赏:《普莱维梯彻公司》不仅是一部儿童电影,更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变革与青少年成长交织的影片。该片荣获第十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实至名归。电影以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北京为舞台,细腻刻画了高中生劳格达和他的同学们在社会浪潮中的探索与尝试。劳格达,这位充满思想与追求的主人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萌生了开公司的念头。他与四位同学共同创办了“家庭教育公司”,企图在半是好奇、半是挣点零花钱的心态下,进入四个不同家庭担任中学生的家庭教师。然而,他们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准备不足,中学生的叛逆与家庭教育的复杂性远超他们的预想。这部电影精准捕捉了青少年在社会变革中的心理状态。他们既有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也暴露出因缺乏社会经验而导致的失败。但正是这种失败,成为了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让他们更加成熟、更加理解生活的多元与复杂。选取改革开放时期的北京为背景,通过劳格达和他的四位同学开办“家庭教育公司”的经历,展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他们的公司虽然小,但所涉及的问题却极为广泛,包括教育、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种现象,如知青孽债、经商热等,也揭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八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视角。电影虽然归类为儿童片,但其内涵和深度远超一般的儿童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青少年成长的电影,更是一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志。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中成长的青少年们。
1984年
剧情: 故事发生在1945年夏,抗日战争末期。伪军里的一批不甘忍受法西斯统治的蒙古族士兵,奋起反戈,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白刃拼杀。不久,这批青年在其领导人义德尔的带领下,与农牧民结合,组成了一支英勇的骑兵武装。义德尔热诚地为蒙族解放寻求出路,然而他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局限性,他将把这支人民武装带向何处?这支队伍能否真正为蒙族人民利益和祖国解放奋斗到底吗?在此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派来了陈勇政委。有着狭隘民族情绪的支队长义德尔,对新来的政委不很热情。而贫农出身的陈勇,以他朴素的感情、平易近人的作风和按照党的民族政策、热情帮助少数民族求解放的实际行动,逐渐博得了蒙族广大指战员的信任。他坚决维护群众纪律,对因误解而打伤自己的蒙族战士胡日勒给予宽大处理和耐心的教育。义德尔的结拜兄弟陶高,是一个被国民党收买的旗安团团长。义德尔对他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致使在国共和谈破裂、我军转移的时刻,义德尔轻信了陶高的姚唆,拒不执行上级的转移命令,与政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他出于狭隘的民族意识,误认为政委在支队中发展党组织是别有用心,暴怒之下,竟把政委禁闭起来。可觉悟了的广大指战员热爱、了解政委,连过去曾打伤政委的胡日勒也冒着被义德尔枪毙的风险,砸烂门锁,救出了政委。陶高的叛变,宝音图的转变、相依为命的弟弟赛音的被害等事实和血的教训,使耿直、憨厚的义德尔认清了一条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人民才能得到解放,人此,义德尔坚定了跟着党干革命的信念和决心。这支历尽千难万险的骑兵队伍,在义德尔,陈勇的率领下,终于踏上了真正忠诚于自己的民族和祖国解放的征程。
1982年
剧情:1932年春的一个夜晚,我党金奉县委干部汪国池被捕叛变,供出了县委当晚在砖瓦窑开会的情报。伪警察局长骆百千立即带领队伍,押着汪国池前去围捕。打入警察局任巡长的我地下党员江万和在途中乘敌人过桥时,向地下党员小浦东示意,小浦东冷不防将汪国池推入江中,警察们急忙开枪,将汪国池击毙,县委干部听到枪声后撤走。江苏省警察厅连忙派侦缉处长秦邦业前去侦破。狡猾的秦邦业先让自己的替身到达金奉,在县党部书记长张谦和骆百千的陪同下,巡视了警察局,然后大摇大摆地返回省里;秦邦业自己则扮成伙夫老孙头来到金奉,在警察局表面烧火做饭,却在暗地里监视江巡长。警察局打靶成绩不佳,骆局长命江巡长、王队长和阿胡子去军火库秘运新枪。秦邦业命张谦派县党部文书肖一竹尾随,命江巡长将水运改为陆运。江巡长趁王队长与阿胡子未回,将肖一竹秘密处死,配合游击队施计,截走了枪支。等张谦和骆百千先后赶来时,江巡长趁机嫁祸于阿胡子,果然从他身上搜出了钢洋和一张收据。骆百千命令将阿胡子捆起。押回严办。秦邦业却不轻信,他让肖一竹的同胞兄弟肖天竹扮成负伤的肖一竹,扬言并未打死。江巡长来到大殿,发现有特务埋伏,特别警惕。他一眼看出肖一竹是假的,随将计就计,既保护了自己,又使冒充九兄弟的李渊风等,趁机撤离。警察局一再失利,秦邦业对江巡长和徐记舅货店更加怀疑,不得不亲自指挥。他让一警官扮成县委交通员,并用负伤逃跑、口吞纸条等手段骗取徐寿林的信任,以假情报将李渊风诱向聚丰楼,妄图把县委和各地武装一举消灭。在这危急时刻,江巡长果断地冲上聚丰楼,只身迎战群魔。不久,李渊风等走上楼来,被特务们包围。江巡长双枪逼迫骆百千命特务让路,待李渊风等人刚走,便将企图反抗的骆百千打死。此时,秦邦业带领大队来到聚丰楼下,江巡长为掩护同志转移,用最后一粒子弹将秦邦业处决后,终因弹尽,落入虎口。江万和英雄壮举,保证了我党金奉县地下武装准时暴动,使革命烈火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