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华

有片源
1990年
导赏:《北京,你早》是由张暖忻导演的一部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状态的电影。该片以北京公共交通行业的基层劳动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几位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职业选择与命运起伏,展现了个体在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与追求,以及对传统伦理的依归。影片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琐事,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内心世界。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生活流的风格,它轻松、流畅、平和、潇洒,超脱,给观众以会心的感受。张暖忻导演在影片中追求的是一种纪实风格的散文式影片,其中带有幽默感和轻喜剧色彩,使得影片在展现生活的真实性的同时,也不失娱乐性。在视觉风格上,影片力求真实和自然。全部采用实景拍摄,并运用自然光效处理照明,使得影片的色调淡雅和谐,总体产生一种灰色调的感觉。这种风格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也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平淡与朴素。影片的造型语言和镜头处理具有潜在的象征和隐喻,使得影片在形式上既精心设计又不露痕迹,给人以天然浑成之感。声音构成上,影片同样追求接近生活、自然的声音效果,多选用生活音响,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片头和片尾使用的音乐平和超脱,轻松,包容着潜在的深情,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影片的人物塑造是其最大的亮点。邹永强、王朗、克克和艾红这四个角色各具特色,他们代表了北京当代小青年的共性,同时又有各自的个性。这些角色的命运和选择,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的苦恼、向往和追求,也是那个时代的大主题。影片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际遇,展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画,同时也体现了导演对这些普通人的赞美、慰藉和颂扬。《北京,你早》不仅是一部反映时代变革的电影,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它以其真实、细腻的叙事,朴素、自然的视觉效果,以及深刻、多维的人物塑造,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编辑:赵敏)
1988年
导赏:影片《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由张艺谋执导。1988年《红高粱》荣获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还斩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在张艺谋的影像世界中,《红高粱》以其粗犷的生命力为第五代导演的亮相奠基。故事里有两股对抗性力量:一边是压抑人性的旧规矩,一边是追求自由的本能。比如患麻风病的酒坊老板象征着腐朽的旧制度,九儿的改嫁本质上是对宗法权威的僭越,而余占鳌抢夺掌柜棺木的行为,则完成了对封建权威符号的彻底摧毁。影片中,轿夫们抬轿时汗水滴入黄土的镜头,高粱地里野合时压倒的高粱形成天然祭坛,这些充满原始力量感的场景,都隐喻着整个民族生存的韧性和活力。影片里有很多颠覆传统的设计:粗野的颠轿仪式把婚礼变作闹剧,用尿酿酒打破雅俗界限,嘶吼的祭酒歌让庄严仪式变得狂放。这些看似荒诞的安排,实则构成了对传统历史书写的自觉疏离。这些仪式大多并不存在于现实,而是为了荒诞感虚构出来的“伪民俗”,以此服务于影片的哲学表意。导演无意塑造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模糊和淡化了具体人物背景和空间信息,让故事超越某个特定时代,成为关于人性解放的民族寓言。在美学层面,张艺谋将红色推向极致——红盖头表意禁锢,红高粱外显欲望,红日张扬生命,最终的血海则成为集体祭献的圣坛。这种极致的色彩使用彰显着原始的生命力。就像最后漫天血红的超现实画面,把个人故事升华为整个民族抗争与重生的象征。反复出现的太阳意象,从开篇穿透晨雾的朝阳,到结尾日食时天地同暗的悲壮,就像生命的轮回——毁灭与新生永远交替。《红高粱》的先锋性在于其将民族叙事从传统话语中解放,还原为生命本真的狂欢。在血红的高粱地与灼目的太阳之间,张艺谋完成了对中国电影美学的重构,让中国银幕上如此赤裸地展现出原始生命的壮美与残酷。(编辑:王梓苡)
1987年
1986年
1984年
导赏:电影《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群体的起点之一,它不仅奠定了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基石,还以创新的叙事方式、影像语言以及深刻的人性刻画,开创了全新的电影美学格局。而作为一部战争片,它通过审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展现了抗战背景下中国人民的精神转变与民族觉醒。《一个和八个》一个重大突破在于它对传统叙事模式的打破。影片开头的逃狱戏没有使用传统的戏剧化高潮,而是以灰暗的色调、隐晦的画面呈现,这种有意的“陌生化”手法让观众进入到一个被压抑的环境中,感受到战争的气氛与人性的挣扎。不以情节推动,而通过影像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影片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张力。独特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还激发了观众对民族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传统战争片往往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但《一个和八个》中的王金并非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一个充满血性、矛盾和痛苦的普通人。作为八路军指导员,王金一开始是被冤枉的,他也因此产生过怀疑和顾虑。然而在与犯人们的相处中,他逐渐坚定了自己作为八路军干部的信念。他那句“我们是中国人”不仅唤起了犯人的民族意识,更成为了影片中的精神核心。这种“去英雄化”处理,将重点放在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上,不是一个人引领群体,而是集体中的每个人都在战争中完成了自我救赎。《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电影从纪实美学向影像美学的转型,更通过对战争与人性的双重探索,推进了中国电影的现代化进程。(编辑:颜诗雨)
1982年
1979年
导赏:《归心似箭》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连长魏得胜掉队后命运和遭遇的电影。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高度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战争年代人物群像的生动画卷。魏得胜的形象既坚强又充满人性,他在面对生死、金钱和爱情三关的考验中,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深厚的无产阶级情怀。特别是影片对魏得胜和玉贞之间爱情的细腻描绘,不仅丰富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深化了电影的主题。他们的爱情质朴自然,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这种真实感人的情感表达,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斯琴高娃在影片中的表演,更是将玉贞这一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表演既有激情又不失含蓄,深刻地刻画了玉贞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无论是在细心照料魏得胜时的温柔体贴,还是在面对爱情时的大胆表白,斯琴高娃都以她真挚的表演感染了观众,使玉贞这一角色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影片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完美,通过精心设计的照明和色彩,成功地烘托了气氛和深化了主题。如影片前半部分以冷色调为主,通过阴天、狂风、大雪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冷的环境气氛,反映了主人公沉重、压抑的心情。而随着剧情的发展,色彩逐渐变得明亮温暖,不仅反映了主人公心理变化,也象征着从冬天到春天的季节更替,预示着希望和新生。影片的导演李俊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真实性和民族化的艺术追求。他没有盲目追求形式的美,而是着力于朴素、真实、自然的表现手法。这种艺术处理不仅使影片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真挚动人,也使影片具有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个性。此外,《归心似箭》在爱情描写上的成功,为后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归心似箭》是一部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是对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颂,也是对人性中美好情感的深情讴歌。它将永远留在中国电影的宝库中,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财富。恰如导演严寄洲的评价:该片没有编排离奇曲折的情节,没有追求叱咤风云的大场面,没有耍弄装腔作势的廉价噱头,而是忠实地遵循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观众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但又亲切可信的画卷,使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诗意盎然的艺术魅力。(编辑:赵敏)
1963年
怒潮
怒潮

演员(饰 马家爷爷)/

导演:史文炽/
播放正片
1959年
剧情:版本一   1950年代,我人民解放军海军某鱼雷快艇中队长张敏(王心刚 饰)及战友李雄(张勇手 饰)带领“九九”号快艇全体战斗员到远离大陆的岛礁“鬼屿”设伏。因为此前国民党舰队依仗自己吨位大、火力猛,经常骚扰我东南沿海。敌李舰长(刘江 饰)常以此为傲。但我海军上校(里坡 饰)和沿海军民决心以弱胜强,教训狂妄的敌海军。几天后,敌舰又来滋扰生事,我快艇中队出奇不意出现在“鬼屿”地带,敌人猝不及防赶紧撤退。但在后续的海战中,“九九”号不幸被敌炮火击中,战士们含泪与快艇告别。张敏和刘涛(王毅 饰)受伤,大家忍着伤痛和饥饿,终于飘流到一个小礁上,与同时逃到小礁上的敌军溃兵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全歼了敌人。战士们划着缴获的小舢板,向祖国的方向驶去…… 版本二 我军某部渔雷快艇部队中队长,兼909号舰舰长张敏是我军培养出的优秀指战员,他意志坚强、机敏,每次上级委派给他的艰巨任务,他都能出色完成。今天,他又接到一个任务,率领一中队进驻到远离大陆的一个地形特别险恶的"鬼屿"埋伏好,伺机打击要路遇过鬼屿岛的蒋介石运输舰队。这是张敏从未遇过的挑战,幸好得到了熟知航路的民兵连长吴玉芬和他岳父的帮助,开辟了一条新航路,他们悄悄进入鬼屿岛埋伏好,鬼屿岛地形险恶,环境恶劣,在经过了好几日艰苦的埋伏后,终于等来了蒋运输舰队。 张敏沉着指挥战士们向蒋运输舰发动突然猛攻,九○九舰,以迅雷不及掩取速度,将敌三艘舰击沉,然而蒋帮舰队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也是作了一定准备的,蒋运输舰队护卫舰迅速发动反击。不幸九○九舰被击中,张敏也身负重伤。九○九舰正迅速下沉,张敏忍着疼痛带领战士们乘救生艇撤退。终于摆脱了敌舰的追击,这场战斗,虽说他们取得了较大的胜利,可目前仍面临更大的挑战,救援部队还没来,他们不知要在这无食物无淡水的救生艇上漂流多久,这两天风平浪静,张敏领着九名队员克服重重困难及熬过了三天三夜。突然他们发现海上出现了敌舰上漏网敌人乘着的几艘小舢板。张敏带领战士们迅速埋伏,经过一场激战,终于将残匪全部消灭,张敏带领战士们终于和吴玉芬带领前来营救的部队胜利会师。
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