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庭

Yunting Wang

有片源
1991年
1990年
导赏:《老店》这部影片不仅是对清末老北京烤鸭店风云变幻的生动再现,更是一部深刻挖掘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力作。在古榕导演的精心雕琢下,影片以全聚德烤鸭店的兴衰为背景,巧妙地将历史变迁与人物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画卷。影片中的人物塑造立体饱满、情感丰富,每个角色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和命运。主人公杨明全,一个勇敢无畏的商人,他的形象既有着商人的精明与狡黠,又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坚守。他在经营店铺的过程中,面对外界的欺压与内讧,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将烤鸭这一传统美食发扬光大。玉环嫂的坚韧与善良,卢孟实的悲壮与努力,为烤鸭烫伤胳膊的敬业师傅孙铁杆,都为影片增添了丰富的人物色彩。此外,戏剧冲突设计巧妙,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变迁紧密相连。杨明全所面对的外界压力与内部纷争,以及他与两个女人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都使得影片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冲突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丑陋。主题内涵方面,《老店》深刻地探讨了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等议题。通过对杨明全等人物的刻画,影片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同时,影片也揭示了社会黑暗与人性的丑陋,引发观众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深思。影片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出色。从选鸭、填喂、宰杀到烧烤再到上菜,每一个步骤都展现了烤鸭的制作过程,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技艺的精湛与独特。此外,影片中的斗蛐蛐、算风水、鸣堂叫菜等场景,也生动地展现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总之,《老店》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电影。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成功地展现了清末老北京烤鸭店的兴衰历程和人物命运,同时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部电影被誉为“京派巨片”,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戏剧史诗的浓厚、凝重与深邃,令人回味无穷。(编辑:王斯笳)
1988年
剧情: 1864年,清同治三年,慈禧太后借助外国侵略势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铲除“内患”后,两宫太后本想将洪秀全家产填充国库,不料一把无名火将洪王府烧成一片灰烬,玉石皆焚。两宫太后不悦,又不便直斥曾国藩办事不力,只得隐忍。总管太监安德海深知其中奥妙,暗中从曾国藩手中敲诈了3000两银子。安德海自恃深受慈禧宠爱,在宫中飞扬跋扈,甚至连同治帝也不放在眼里。同治在长春宫偶遇 宫女桂莲,一见倾心,自此频至东宫。安德海早有心染指桂莲,见状怀恨在心,暗示慈禧早日为皇上完婚。婚礼前夕,桂莲失手打碎了婚瓷盘,同治代为掩饰,岂料安德海故意告知慈禧。慈禧震怒,桂莲险些丧命,同治自此深恨安德海。 安德海谎称将桂莲嫁与自己兄弟,实为一己之私。桂莲发觉被骗,宁死不从,安德海一怒之下将她卖到天桥妓馆。同治婚后,与皇后阿鲁特氏颇为亲密,故意冷落慈禧为他挑选的富察氏慧妃(此人刁钻霸道,心胸狭窄,同治夫妻就是间接被此人所害),引起慈禧的不满,命令同治修身养性两个月,不准亲近后妃。同治帝亲政后,本想有所作为,奈何处处受制于慈禧,早已心怀不满,此次故意违逆母命,私访天桥妓馆,又被安德海密报慈禧。 同治遭到训斥,伺机整治安德海。安德海以为西太后采买寿礼为名,私下江南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不止於此,安德海还自比是西王母取食的“三足乌”,大挂“三足乌”的旗号。船到山东境内后,地方官上报巡抚丁宝桢。生性廉洁刚烈的丁宝桢以清宫祖训“太监不得私 自离京”为由,派兵将安德海在泰安抓获,并火速上报与慈禧太后有矛盾的慈安太后和同治帝,同治帝和慈安大怒,称太监私自出宫违反 祖制,安德海仗着西太后撑腰,简直目无王法,召集群臣密议,传旨山东巡抚丁宝桢,请他立即处死安德海,丁宝桢获许后决定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暴尸三日。 可就在此时,慈禧太后发来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宝桢果断地决定“前门接旨,后门斩首”,将安德海拉到西门外丁字街(今饮虎池街北段)斩首。既然生米做成熟饭,慈禧太后最后也奈何不得。慈禧挽救不及,与同治嫌隙渐深。而被卖到妓院的桂莲在一次又一次生活的折磨下,已是变得心灰意冷,同治在天桥妓馆沾染梅毒,病入膏肓。 慈禧得知此病传染,在众妃子挑唆下,将罪责推到怀有七个月身孕的皇后身上,想尽办法虐待已怀孕的皇后,不准她生下婴儿。对她大张挞伐,致其流产,同治震怒之余惊吓交迸,含恨死去。被东太后慈安撞见,东太后慈安目睹惨状大为震怒,慈安没料到慈禧竟然如此蛇蝎心肠,良知尽丧,西太后慈禧知道自己死到临头,决心放手一搏,东太后慈安见慈禧已是专横到极点,不忍皇后阿鲁特氏再受虐待,决心除去这个心腹大患,赶到西宫太后住处,对阴毒绝情的慈禧和骄横霸道的富察氏贬损,最后欲以先帝遗诏制裁慈禧,慈禧惊恐,遂忍痛割下股肉为慈安做药引,此举令慈安大受感动,再次被慈禧巧言和苦肉计蒙骗,终将密诏焚毁。 欲独揽清朝大权的慈禧望着化为灰烬的诏文,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慈禧自此为所欲为,迫害皇后,不久,皇后阿鲁特氏在慈禧毒辣的迫害下,悬梁自尽了,新帝光绪登基,慈禧和慈安再度垂帘,重新“母仪”天下,到了光绪七年(1881)初,慈安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卧床不起。于是,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朝政也只好由慈禧一人打点。据史载,三月初九日晨,慈安依然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未见身体有何大的异常之处,只是“两颊微赤”(《述庵秘录》)。然而,次日早,“东太后(慈安)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翁同龢日记》)。晚间即暴病身亡。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难以接受。清野史笔记记载东太后慈安是吃了西太后的慈禧所赠羊奶糕点遽尔贺崩,从此两宫垂帘格局变为西宫独尊,光绪帝还未成人,慈禧大权独揽,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清王朝走向了灭亡的最终归宿。
1987年
剧情: 在我国东海岸一个美丽的港口城市,有一个港城中学。校长韩琼为了提高升学率,把初二年级六个班的差生集中起来,成立了初二(七)班。她自以为"差班"会变成"好班",升学率也会随之提高,结果是初二(七)班学生汪海洋和柳叶眉早恋,俩人去旅游区搞个体照像,因无营业执照,被工商管理人员没收了照相机,又因考试作弊,被教导主任赶出考场;另一个学生吴大伟因为挨了班主任一巴掌,骗走了韩校长10块钱,聚赌斗殴,被公安局拘留;班长梁珊珊刻苦攻读,是个好学生,由于母亲是经济罪犯,也被教导主任编进初二(七)班,她受到不应有的奚落和冷遇,不知如何是好;渔民万元户耿大鲁不甘心儿子小鲁被编入差班,干脆把小鲁留在船上打渔,并向老师表示,如能把小鲁调出差班,他愿意出钱资助学校。韩校长去拘留所为吴大伟单独考试,用感化教育方法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她又找到夜不归宿的柳叶眉,慈母般的爱护和教诲,换到的只是酣睡的呼噜声。韩校长的儿子初二(七)班班主任林萌,因打了吴大伟而受处分,被撤销了班主任职务,他反而庆幸自己卸掉了包袱。他不愿意再帮助母亲搞差班实验,去渔岛小学搞基础教育。韩校长的女儿林芽,师范学院毕业后,也不愿去母亲所在的中学报到。毕业生们的辩论会,使韩校长感到震惊。一次次失败,一个个打击,都是办差班带来的后果。韩校长在事实面前承认她的实验失败了,宣布初二(七)班解散。如何理解80年代青少年的感情,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校里不单单要走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还要走出大批合格的公民!            
1986年
剧情:  某电影厂为筹拍儿童故事片《小龙高飞》,导演诸葛华等人四处奔波,寻找饰演小龙的演员。一天,他们在挑选演员休息时,将一架照相机遗忘在公园的长椅子上,为此十分焦急。忽然,一个叫飞飞的少年追来,把照相机送还。诸葛导演他们刚要致谢,谁知飞飞用飞镖搭在树上,一个腾跃离去了。这漂亮的动作,引起了诸葛导演的浓厚兴趣。在追寻中,他们了解到飞飞是一个会武功、会游泳,非常聪明的孩子。诸葛导演决定由飞飞饰演影片中的小飞。飞飞随剧组来到外景地。第二天早晨,飞飞和张丽、高虹、柯克等演员一起去湖边炼功,被扮演阎组长的演员挡住了去路,双方按剧情的要求大声争执起来。这时,专程给剧组送马的农村少年来春看见众人欺负一个老人,急忙上前打抱不平,逗得演员们捧腹大笑。飞飞饰演的小龙有骑马与汉奸厮杀的镜头,可他偏偏不会骑马。来春的马术不错,导演要飞飞拜他为师。飞飞嘴上答应,心里却另有想法。飞飞为了独自练习骑马,巧妙地支开老演员程江,他策马飞奔,差点撞到一棵树上。夜晚,摄制组拍摄小龙的爆炸点奔跑的镜头时,飞飞心里却想着白天骑马的事,险些踩上爆炸点。老雷为救飞飞被炸伤,住进医院。在拍摄小龙从七米高墙往下跳的镜头时,飞飞不怕危险,连续跳了两次,圆满完成了拍摄任务。可是,当拍摄小虎牺牲的戏时,飞飞面对镜头哭不出来。情急之下,他偷偷用钳子夹自己的大腿,虽然眼泪掉下来,但是缺乏感情,他的表演失败了。飞飞回到招待所,罚自己做马步站桩,还要罚为他配戏的柯克翻跟头,柯克不服,两人为此争吵起来。副导演过来批评了飞飞,他产生了回家的念头。张丽找到飞飞,以自己的经历教育他。柯克也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大家的帮助下,飞飞、来春、柯克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影片终于顺利拍摄完成。                              
1985年
1983年
导赏:1982年,李翰祥回到中国内地,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摄制《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此举首开香港电影业与中国内地正式合作摄制影片的纪录。李翰祥作为华语影坛著名导演,曾先后拍摄过80多部电影,横跨四十余年。凭借敏锐的艺术嗅觉与纵横捭阖的商业智慧,他先后引领中国港台电影史上黄梅调戏曲电影、古装片、风月片、历史片等众多美学潮流。李翰祥的清宫历史系列电影具有相当明确的创作理念,惯常采用情节剧叙事模式,强调伦理故事中戏剧冲突的起承转合,并融入小品式桥段的叙事技巧,将现代社会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放置在宫闱的特殊空间之中,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符合电影观众的通俗审美趣味。在《垂帘听政》中,李翰祥从慈禧个人视角出发,整体情感逻辑严密真实,浓缩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具有典型的情节剧特征。片中精彩设置了慈禧“争宠桥段”,时为懿贵妃的慈禧拜会咸丰帝,看似劝诫皇帝保重身体,实则暗查端倪,有夺权之心。李翰祥还使用了悚然刑罚名曰“骨醉”,这一桥段篇幅并不冗长,却堪称宫闱之内的隐秘奇观,“争宠”桥段丰富了慈禧的性格层次和情感特征,为全片大量篇幅讲述慈禧从一个深宫妇人到权倾朝野的霸权者的发展过程增加了华彩段落。可见李翰祥电影具有鲜明的传奇性与通俗性,往往以家庭伦理关系来对应政治权力关系,人物关系的搭建侧重于集合日常化的矛盾冲突。因而,李翰祥尤为擅长利用极具辨识度和俗趣的重点事件,放弃宏大叙事,专注人物行动,着眼历史秘密吸引眼球,以此成功打造出李氏清宫历史电影的独特韵味。片中,咸丰死前密会顾命大臣肃顺问政,肃顺建议咸丰效仿汉武帝诛杀钩弋夫人,此处咸丰帝“临死托孤”的事件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不得而知,但李翰祥不仅加以戏剧性展现,还援引了汉武帝“母强子弱,杀母留子”的历史典故,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此外,李翰祥另辟蹊径,运用主观色彩浓重的引导性旁白在片头、片尾、剧情中间简明扼要进行交代,陈述事实、交代结局和阐释人物落点。让观众在无形中形成对历史的自我认知:国难当头,国家的权力中心依旧内斗,实在可悲可叹。化有形为无形,教化引导观众形成感性的价值判断,彰显了李翰祥清宫历史电影的高明之处与艺术魅力。李翰祥半生都在港岛飘零,总有寄宿寓居之感,魂牵梦绕的还是对故乡北京挥之不去的眷恋思念,这也是一代南下影人的中国文化情结。他们电影中大量的灵感、意象与桥段,都来源于经历或印象中的中国想象,以此内在的方式,回应着心灵深处的文化乡愁。诚如影评人焦雄屏所言:“李翰祥虽然在港数十年,但他擅长的是饶富中原性格的中国电影。”(编辑:赵敏)
导赏:《火烧圆明园》是由李翰祥导演的历史剧情片,它不仅是一部电影作品,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一次文化的反思。影片通过讲述清朝末期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的焚烧,展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屈辱而惨痛的记忆。影片的叙事手法尤为巧妙,通过慈禧的视角展现了清朝宫廷的内部斗争和权力的更迭,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影片中的慈禧形象复杂而立体,既有对权力的渴望,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咸丰皇帝的形象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无奈和悲剧。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双线并行的方式,一条线索是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另一条则是慈禧的发迹故事。这样的结构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增加了细节的趣味性。影片中的一些戏剧性情节,如曾格林沁怒摔英国侵略军官巴夏尔、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前民间义士的奋勇抵抗等,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展现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在视觉美学上该片做得非常成功,美仑美奂的影像构图、精雕细琢的道具和布景、史诗式的视觉风格,都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特别是对圆明园的再现,无论是建筑的宏伟还是园林的精致,都展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真实感。影片中的圆明园“大水法”一景,其考据严谨、置景精致,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李翰祥导演则再次展现了其纯熟的技艺。影片通过长短远近不同的镜头,展现了故宫的实景和搭建的圆明园,从各个角度展现了宫殿的建筑和人物华丽的服饰,烘托了影片庄严的历史画面。影片中的默片段落,如懿贵妃用一曲缠绵小调吸引咸丰皇帝的戏,几乎完全用动作、音乐、构图、剪接、摄影机运动交代,极少使用戏剧性的话语对白,体现了导演的功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一次回顾,更是对文化记忆的一次唤醒。《火烧圆明园》作为一部历史影片,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的再现,更在于它所传递的深刻意义和启示,提醒人们珍惜历史和文化,反思历史和人性,坚持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延续历史记忆并思考未来的发展。(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