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Qing-chun Shu

有片源
2016年
导赏:《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先生1943年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梅峰导演最大程度地保留小说原作风格气质,采用近年来少见的三幕寓言式黑白影像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树华农场在主任丁务源(范伟饰)的管理下走向衰败的故事呈现给大众。基于原作的三位男性角色外,梅峰在改编上增加了几位女性角色,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新的看点,著名女演员殷桃饰演的尤太太明霞、著名京剧演员史依弘饰演的许太太沈月媚,以及王梓桐饰演的佟小姐,三位女性角色的加入让原本的男人之间的故事变得更为丰满,也更有趣味性。在美学追求上影片借鉴了《小城之春》《早春二月》《城南旧事》等经典文人电影作为美学坐标。影片的叙事节奏平缓而有力,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动人心魄的情节桥段,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微妙的情感变化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形成了静水深流的表演风格。范伟在塑造丁务源这一角色时,非常注重分寸感的拿捏。他既要表现出丁务源的圆滑世故和八面玲珑,又要避免过于夸张和做作。梅峰导演的美学诉求驱动了影片的摄影风格,在镜头语言上追求知性克制,通过大量留白和隐喻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故事的深层含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美学。通过画外空间的运用,拓展了表现空间,使故事脉络向多方面延伸。丁务源入骨的市井情态。秦妙斋口吐莲花的轻薄荒唐,尤先生不懂人情世故被打压排挤的无可奈何,全是春秋笔法的国人常态。令人叫绝的是,导演竟没有在丁务源与尤大兴这两位立场鲜明、风格迥异的角色之间安排直接正面冲突。一个代表“做人”一个代表“做事”,两者在职场文化中往往被视为难以调和的矛盾体,但影片却以秦妙斋这一角色的介入,巧妙地避开了直接的碰撞,实现了冲突的间接化解,实乃匠心独运之举。如同片名和主角丁务源的台词“不成问题”一样,在人情社会中“不成问题”和“问题”似乎没有绝对的界限,一切看起来都是似是而非的。电影刻画了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新旧交替时的遇冷尴尬,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同时融入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价值观的探讨。(编辑:明慧)
2015年
2010年
黑白李
黑白李

编剧/

导演:潘镜丞/
主演:杨舒婷/
播放正片
1992年
导赏:电影《离婚》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与情感纠葛的影片,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细腻的叙事技巧,将原著小说中的精髓完美地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片不仅具有高度的观赏性,更在情感深度和艺术价值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首先,影片在人物塑造上表现出色。主角老李的形象立体而丰满,他的内心矛盾和情感冲突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婚姻、家庭、爱情的挣扎和追求。同时,马少奶奶的角色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她的独立、坚强和对爱情的渴望,与老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影片的情感线更加引人入胜。其次,影片在叙事手法上独具匠心。编导巧妙地运用了“欲擒故纵”、“烘云遮月”等传统艺术手法,使得影片的节奏感和悬念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同时,影片还巧妙地运用了景别、镜头语言等电影语言,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主题表达上,影片深刻揭示了婚姻与爱情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离婚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人性、情感和道德的故事。影片通过老李和马少奶奶的爱情故事,探讨了婚姻中的责任、忠诚与背叛,以及个人在情感与道德之间的挣扎与选择。总之,电影《离婚》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影片。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成功地传达了原著小说中的精髓和主题。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婚姻、爱情和人性的机会,使得我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能得到一些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1987年
导赏:电影《鼓书艺人》由田壮壮执导,根据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展现了唱大鼓书的艺人方宝庆一家在日军侵华期间的悲欢离合。电影展现了抗战时期文学创作向民众及民间艺术的贴近,通过改造民间艺术来传播抗日思想的社会现实。在此基础上,影片成功描绘了以民间艺人为代表的广大民众精神面貌的深刻转变与重塑。秀莲,一个对生活充满好奇与疑问的少女,她不屑于与某些卖艺又卖身的艺人为伍,渴望真正的爱情与自由。随着成长,她愈发明确自己的追求,不愿再苟且卑微。然而在当时阴暗的社会环境中,盲目的欲望之流如潮水般向她涌来,不断地冲击着她的内心防线。随着大凤的出嫁,秀莲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同龄伙伴,而琴珠成为了她唯一能够倾诉心声的同龄姑娘。她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旧艺人少女的苦闷、忧郁、压抑、伤害与反抗、被背叛、失败直至新生。宝庆,一位有着高尚情操的鼓书艺人,他自傲于“我们是清白人家”,反对买卖人口,对秀莲更是怜爱有加,不仅因她身世可怜、才艺出众,更因她天真善良。他带着对亡国之痛的愤慨,颠沛流离至重庆,致力于用艺术为民族效劳,无论是演唱旧词还是新词,都倾注了满腔的爱国热情。在艺术上,他勇于探索,不断学习新技艺,展现出超越传统伦理道德的高尚品质。导演田壮壮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构图,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真实感和代入感的年代。影片中的镜头切换流畅自然,画面构图严谨而富有美感。京韵大鼓作为影片的重要元素,不仅贯穿始终,还为影片增添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影片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与剧情相得益彰。(编辑:明慧)
1982年
1962年
19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