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文

有片源
1998年
导赏:《成长》是第六代导演宁敬武的处女作,梁晓声编剧的一部儿童电影,故事聚焦于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为少年成长竖起了一面镜子。在这部影片中,宁敬武导演融入了“民族关怀影像”的创作理念,将镜头聚焦于北京的老平房区,赋予了影片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生活气息,让观众在熟悉而又略带怀旧的场景中,感受到一种时间的沉淀与情感的共鸣。《成长》并未将焦点仅停留在影片中这一个家庭个体的挫败与成就上,而是通过这一家庭的故事,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变迁后的首都家庭温情。影片将镜头对准了最贴近中国大多数家庭的平凡人物,即一对普通工人夫妇与其儿子的生活,讲述孩子15年成长时光中的挫折、期望、转变与爱。影片的核心在于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位父亲,如同许许多多的中国父亲一样,他们怀揣着对子女未来的无限憧憬,不惜一切代价地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然而,现实往往充满了无奈与变数。当父母发现孩子并非是一个天才、发现孩子也并非具有其他的艺术特长、发现社会现实里的种种不公平现象,那份最初的期待与现实的落差,让他们的教育之路充满了挣扎与反思。影片在展现父母“拔苗助长”式的教育误区时,也揭示了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外在的成就与光环,而是要在孩子心中种下善良、坚韧与自我成长的种子。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儿子无意间从父亲身上学到了那些比任何特长都更为宝贵的品质:面对困难的坚韧不拔、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编辑:婧怡)
1997年
导赏:在1997年,天山电影制片厂著名女导演广春兰创作了一部跨越地域风格、深入儿童心灵世界的儿童电影佳作——《快乐天使》,这是一次对都市儿童心理状态细腻描绘的珍贵尝试。长期以来,广春兰导演以其对新疆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在中国影坛、尤其是女性导演作品中独树一帜。然而,《快乐天使》却将故事背景从广袤无垠的新疆移至繁华喧嚣的首都北京,北京的城市景观与儿童纯真的内心世界相互交织,形成了既现代又充满温情的景象。影片以1992年出生的幼儿园大班孩子淘淘为主角,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九十年代中国经济转型初期,城市家庭的生活变迁与儿童成长的复杂图景。这一年,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浪潮席卷而来,这一改变也悄然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淘淘对电视上小童星贝贝的迷恋,体现着儿童间纯真的友谊,也体现着90年代的孩童通过电视机这一媒介对外部世界好奇与向往。贝贝的家庭,作为影片中的另一条叙事线索,揭示了社会变迁下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作为文艺工作者家庭的子女,贝贝享受着舞台上的光芒,但父母因工作繁忙和情感疏离,使她在成长的道路上倍感孤独与无助。贝贝歌声的低沉是对家庭关系破裂、亲子沟通缺失的隐喻。广春兰导演通过这一设定,呼吁社会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强调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尽管影片触及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现实问题,但其核心仍是对儿童纯真世界的赞美与守护。《快乐天使》以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游戏、纯真的笑容和真挚的情感交流,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乌托邦。广春兰导演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生动的表演,捕捉到了孩子们身上那份最质朴、最动人的快乐,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感受到那份久违的纯真与美好。(编辑:婧怡)
1995年
剧情: 马锐的爸爸在油田工作。他已经三年没有见到爸爸了。这次他爸爸马工程师放弃了探亲假,让马锐到油田去看望爸爸。不幸就在这时。马锐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不使马锐的父亲遭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学校安排了一个长相酷似马锐的学生葛小江顶替马锐去看望马工程师。 这个葛小江在学校里功课不太好,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家庭环境和教育也不够好,但只有他能顶替马锐。 火车徐徐驶进车站,葛小江紧张地站在那里看着。虽说他惯于调皮捣蛋,但冒充别人的儿子毕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他盯着火车,一个看起来很斯文和善的中年男人走下车,向这边走来。机灵的小江立刻反应出这就是马锐的爸爸,他走上前,有些扭捏地看了看那人,旋即亲热地叫了声“爸爸”。 后面的事就轻松了,他同“爸爸”一起到北京度假。在大饭店吃第一顿早餐时,他就露出本相,装不那么像了。他一会儿要吃这,一会儿要吃那,一点规矩也不懂,一顿饭就花了“爸爸”九百多元。使“爸爸”很不愉快。 其实这个。爸爸”不是马锐的爸爸。马工程师在临来之前,突然去世了。为了不使孩子过分伤心。马锐爸爸单位的同事找人替代了他。 葛小江有一个带锁的日记本,就是不给“爸爸”看,加上他不时地调皮捣蛋,惹出点事来,经常和“爸爸”闹矛盾。但是通过不断地接触了解,“父子”两人产生了感情。 后来,两人终于都知道了对方是假冒的。他们都肩负着许多人的善良和好意。 要分离了,葛小江将那本带锁的日记慢慢放到“爸爸”手里,动情地说:“爸爸,送给你,这里面都是写你的,有好有坏。”“爸爸”也拿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送给小江。并对小江深情地说:“一定要给我写信,还要给马锐70岁的奶奶写信。她一定会相信你的,因为你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 这对“父子”相互望着,恋恋不舍。小江流着泪,望着走远了的“爸爸”。
1992年
导赏:《杂嘴子》是一部儿童片,但又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片,以一个直率天真的孩子民生的视角,观察成人世界,民生机敏话多的性格特征,让他总是在无意之中撕开成人世界的伪装,有的大人恼羞成怒,有的大人担心不已,在磕磕碰碰之中他逐渐对成人世界的“浅规则”完成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感知过程。影片中对民生这个孩子的人物形象塑造相当亮眼,民生不是一个典型的、扁平的“孩子形象”,不是不可理喻的邪恶魔童,也不是至真至纯的天使儿童,这个孩子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他会仗义执言,会打抱不平,但也会在自己受挫的时候踢小狗泄愤,导演赋予了他完整的人性,有直率真诚的一面,也毫不隐藏他因无知而残酷的一面。刘苗苗导演尽最大可能让这个孩子自己的观察视角显影,而非强行通过儿童的形象来承托成人的视角,这需要成年人强大的感性想象和共情,蹲下来,平视这个孩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审判。不仅是对西北高原上的这群孩子,导演也无意审判成人世界,无意审判任何人,每个人的生活都那么难,谁又能真的说得破,各种琐碎纠纠缠缠,人伦变故这么多,导演没有过分强调悲剧中的痛感,反而是用幽默的语气消解掉了很多,日常的悲剧性太多,乐观,应该就是过惯了严酷的生活。宁夏,是刘苗苗导演生长的地方,也是她的创作源泉,《杂嘴子》是她在宁夏西海固隆德县拍出的第一部代表作,影片中对于西北农村的儿童生活之所以能够描绘地如此细致、鲜活、富有生气,均是来源于导演切身的生命经验和生活记忆。虽然这部影片是导演的早期作品,但在表现手法上已经相当成熟而克制,导演为这个故事选择了精简、准确的艺术形式,正如刘苗苗导演自己所说:“生命就是在残缺中,给人以想象和期待的空间。至于在拍摄手法上,孔子早就说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就是‘辞达而已矣’,所以,我并不注重戏剧化的叙事,而是去挖掘生活本身。”(编辑:许雨婵)
1991年
1990年
导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霹雳贝贝》、《魔表》、《大气层消失》等电影接连上映,巧合的不只在于他们都是科幻电影,更在于它们都是儿童科幻片。这些影片以儿童作为故事的主角,以科学幻想为手段,探讨了包裹着他们的亲情与友情,描绘了他们的理想与失落,同时展现出了对成人世界的审慎质疑以及对儿童内心世界的深刻关怀。对于《魔表》的小主人公康博思来说,他的身上不断演绎着“错位”的困窘,他拥有成人的身躯,却怀揣着儿童的纯真意志,这种身份上的错位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矛盾。对于年幼的小康博思而言,童年的烦恼是被同伴欺负的无助,是被父母忽略的寂寞,是一段不快乐的成长记忆。而对于成年的大康博思,烦恼则转化为成人世界里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对逝去童年的无尽渴望,是一段不快乐的成年时光。他曾渴望成长,以期逃脱童年的束缚;成年后,却又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岁月,渴望重返。这种错位感和失序感,使他在社会中屡遭尴尬,成为他人生旅途中不断上演的悲喜剧。《魔表》设置了一个极具现代感空间——麻经理的办公室。室内装饰画由萨尔瓦多·达利创作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永恒的记忆》构成,画面中,几只软化的时钟挂在枯枝上或散落在荒凉的海滩上,营造出一种时间仿佛被融化、停滞的奇异氛围,让人感受到时间的非线性流动和相对性。在满屋的架子上和墙上,是数十个千姿百态外观的机械时钟,它们同时发出的“嘀嗒”声放大着时间的讯息,让人无法忽视时间的流逝,因此,这一场景不仅映射出现代人对时间的沉迷,也象征着一种动态的时间流逝感,取代了此前一成不变的静态空间感。此外,这个空间也体现了人们对控制时间的渴望。在这里,时间仿佛获得了解放,它可以倒退、加速、甚至停止,满足着新时期人们对于时间操控的天马行空的幻想。《魔表》通过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时间的多样性和流动性,也探讨了人类对时间控制的深层欲望,以及这种控制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个办公室成为了一个缩影,映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时间的复杂情感和哲学思考。影片结尾,小康博思回到了属于他的世界,他躺在被玩具和玩偶环绕的小床上,酣然入梦。或许当他醒来时,同学们的态度并不会突然变好,父母的忽视可能依旧如影随形,烦恼可能依然接踵而至。但是,经历了这场奇幻的时光之旅,他或许会更珍惜他简单纯粹的童年时光。(编辑:王梓苡)
1988年
导赏:1988年由宋崇导演、张之路编剧的我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问世,这部拥有新鲜视角的影片讲述手上带电的小男孩贝贝摆脱孤独寻求友爱和理解的故事。这些曲折、荒诞、幽默的情节,展现了一个不同以往具有现代意识的孩子的生活。《霹雳贝贝》的故事围绕一个名为贝贝的小男孩展开,他是一个出生在地球人家庭中的“宇宙人”的儿子。影片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一个既神秘又亲切的科幻世界。贝贝身上带有电,这个特殊的能力让他在日常生活中遭遇了许多挑战和困境。影片巧妙地将科幻元素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展现了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世界。影片的成功得益于其生动的想象力。《霹雳贝贝》中的科幻元素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儿童的心理和现实生活之中。影片中的想象既包括对“宇宙人”存在和特异功能的幻想,也包括对UFO访问地球的想象,以及地球人类与“宇宙人”交流的想象。这些想象不仅符合科幻艺术的要求,而且与科学规律相结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细节,使得故事情节既具有科学性,又生动有趣。其次,影片展现了真实的童趣,这是其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霹雳贝贝》真正地“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表现世界。影片中的贝贝,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渴望和恐惧,都是儿童生活中的真实写照。影片通过贝贝的故事,传达了儿童对于自由、友谊和认同的渴望,这些都是儿童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和共鸣的情感。《霹雳贝贝》并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故事的展开,让观众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做一个普通人的重要性。影片通过贝贝的经历,传达了关于成长、友谊和家庭的深刻哲理,这些都是对儿童观众有着积极影响的教育元素。尽管《霹雳贝贝》的制作成本有限,但编导者们依然追求艺术品质,通过最经济的方式,运用恰当的电影技巧,使之成为了一部思想和艺术俱佳的作品。影片中的视觉效果、情节安排、幽默细节以及儿童演员的质朴表演,都显示了这部电影的高超艺术质量。(编辑:赵敏)
剧情: 在SOS儿童村,有这样三个家庭。白瑾家的大儿子皮涛,是全村有外的淘气鬼,他以前是个流浪儿,习惯于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到儿童村以后总想逃跑,不认白瑾做妈妈。一天,他抓到了几只麻雀,在炉子上烤着吃,结果,弄得煤气泄漏,熏倒了弟弟、妹妹。妈妈回家后训斥并打了他。他开始怨恨并报复妈妈,偷走了妈妈的金戒指埋在小树林里。孟巧玲是个粗壮有力的妈妈,她有三个最让人操心的宝贝儿子。小儿子大壮夜游症,夜里做梦竟爬上高高的屋顶。巧玲为了防止万一,为他缝制了脚铃。大壮学习不好,巧玲命令两个哥哥帮助他,不许看电视。结果,三个儿子觉得他们的他们的妈妈又丑又厉害,真想换个妈妈。在皮涛的指点下,他们真给妈妈找了个对象,气得巧玲找到了白家。方芳是个漂亮的妈妈,是个学心理学的大学毕业生,由于爱情受挫,她来到SOS村。开始,她对孩子极理智,以研究孤儿心理学为目的。但经过和那些天真无邪、需要母爱的孩子们一起生活后,方芳发生了很大变化,她为孩子们献出了自己的爱。当她的男友重新回到她身边时,她犹豫了。白瑾在皮涛的生日晚会上,向儿子道歉,并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皮涛得知金戒指的来历后悔恨交加,但戒指找不到了,他痛苦至极。为给妈妈买一只新戒指,皮涛拿着卖废品得来的钱,四个打听,结果被人骗了。他追赶骗子时,又被汽车撞倒。病房中,皮涛双手捧着那只戒指惭愧地说:"真对不起,妈妈。"这是他长久以来第一次喊出"妈妈",母子俩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1984年
剧情:  校庆即将开始,某中学初二(1)班班长方小刚正满腔热情地筹备节目,由于白希廉等人起哄,在推选一名女生去跳新疆舞时,竟然无人敢应选。而只重教学、育人乏策的班主任又不支持方小刚的工作,使得他十分气恼。正在为难之际,生活委员宋美娟毛遂自荐,主动承担了跳舞的任务,为方小刚解了围,使他十分感激。宋美娟的舞蹈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初二(1)班同学也为此而欢欣鼓舞。 然而,白希廉却对宋美娟开始想入非非,并对宋美娟与方小刚经常接近而不满。于是,他便寻衅离间宋、方二人,在班里制造事端。方小刚有在课堂上经常脱鞋晾脚丫子的坏习惯,引起同桌宋美娟的不满。白希廉趁机指使刘杰搞恶作剧,偷了方小刚的鞋,引起了一场"球鞋风波"。同学们愤怒地指责这种不文明行为。留校察看的杨得顺出于义愤,竟勒令刘杰叼着臭鞋绕教室跑3圈,遭到了书呆子彭小舟的阻止。彭小舟不信刘杰会干这种缺德事,认为里面必定有鬼。   白希廉怕暴露自己,暗中勾结小流氓殴打了彭小舟和张老师,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公愤,同时也教育了平时不关心集体的彭小舟。一天,班级举行篮球赛。上届冠军的初二(1)班又遇强手初三(1)班。关键时刻,初二(1)班主力队员突然患病,方小刚焦急万分,杨得顺自告奋勇要求上场。然而杨得顺不懂规则,在抢球时竟拉下对方球员的球裤,使全场哗然。   同学们纷纷指责方小明用人不当,白希廉更是煽风点火,说就要开除杨得顺了。宋美娟主动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深受感动,决心继续教育杨得顺。杨得顺十分感激宋美娟对他的帮助和鼓励,决心改正缺点,迎头赶上。在一次看球赛时,他捡到一个钱包,追赶失主。看到失主已乘车远去,他猛追汽车,终于将钱包交还失主。   就在追车过程中,他那良好的长跑素质被业余体校教练发现,教练把他吸收进了业余体校田径队,使这个后进生开始了新的生活。与此同时,一贯学习成绩优异,严守纪律的宋美娟连续迟到,精神不振,成绩下降,班上同学议论纷纷,白希廉又乘机造谣。   一天,方小刚发现宋美娟一直在照料一位被遗弃并受了伤的老人。方小刚要求为宋美娟做些事,宋美娟却要他保密。在彭小舟倡议下,班里开展了好生帮助差生学习的活动。宋美娟由于老人,来不及帮助白希廉。而白亦无心学习,反而送电影票给宋美娟,想进一步亲近她。   宋美娟和方小刚为抢救病危老人四处奔走。被白希廉发现,他非常生气,拿起相机拍了一张做"证据"的照片。班主任看见白希偷拍的照片,产生误解,严厉斥责了宋美娟,宋却因劳累过度而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