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顺

Shun Feng

有片源
1999年
导赏:《澡堂》是导演张杨的代表作之一,影片以北京胡同中一座有历史感的澡堂为载体,讲述了澡堂老板父子间的感情,以及围绕澡堂生活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朱旭、濮存晰、姜武、李丁、何冰等演技派演员在片中奉献出极为精彩的表演,为影片营造出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氛围。《澡堂》故事的核心是朱旭饰演的澡堂经营者老刘与儿子们的关系。因为收到智障弟弟的明信片,濮存晰出演的大儿子大明误以为父亲去世,从深圳赶回了北京。随着穿着西装的大明进入雾气弥漫的澡堂,观众们也开启了一段对于北京澡堂文化的体验之旅。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澡堂满足了“赤诚相见”的顾客下棋、斗蟋蟀、按摩、休息的需求,具有了老舍先生笔下茶馆一样的减少社会阶层间的差距、化解社会矛盾的功能。影片用大篇幅展现了顾客与老刘一家融洽相处的画面,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清晰,为此,张杨还设置了何冰被追债的堵在浴室和为要离婚夫妇创造单独相处机会两场戏,表达了经营者老刘侠肝义胆、助人为乐精神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随着“大明冲澡”、“寻找走失的二明”、“下雨天修房子”老刘和大明之间的关系逐渐缓和,大明甚至也开始介入到澡堂的经营。但随着父亲老刘的离世,一切都画上了句号,只剩下智障的弟弟重复着之前的工作。从影片开端出现的“自动洗澡机”、儿子送给老刘的“腿部按摩仪”、“自动洗车房”,张杨一直传递着更为便捷的新事物最终会取代旧生活方式的理念。随着拆迁的进行,老顾客们也离开的旧日的平房搬进楼房,澡堂的《我的太阳》也成为绝响。(编辑:方舟)
1991年
1989年
假大侠
假大侠

演员/

导演:张黎/
播放正片
剧情: 八国联军进入天津城,滥杀无辜,百姓们流离失所。只有孤身一人卖烧饼的章避火还没来得及逃命,正在烤一炉火烧。突然,院里闯进一个义和团义士,眼看他就要遭洋鬼子枪杀,章避火顺手抄起擀面杖,打死了洋人,救了义士霍青山。义士表示救命之恩来日相报。几天后,硝烟弥漫的小街又有了生机。章避火因将火烧摊摆在"响破天"的爆竹铺前,两人发生争执;一个洋人要买火烧,使章避火受到众人的指责。章避火大怒,大打出手。众人推翻了火烧摊,围观人趁火打劫,爆竹堆被弄进了火星,小街一片混乱。夹杂在人群中的霍青山顺手拿了几个火烧走了。夜里,几个洋鬼子闯进了妓院,当洋鬼子企图侮辱小翠时,突然一个黑影甩出一个暗器,砍死洋鬼子。众人赶到出事现场,从洋鬼子颈部取出一个鲜血染红的烧饼。大家仔细观看,竟发现烧饼出自章避火之手!众人来到章避火窗外,看到章避火烙烧饼的绝技,只见他将烙好的火烧,一个个铲出,头也不回,顺手往身后扔去,烧饼在空中划了个弧,准确地落在丈把远的小筐里。此时,人们确信章避火就是救小翠的大侠。于是,章避火家门庭若市,有上门拜师学艺的,有请他当镖师的,甚至有的痴情女子以身相许,小翠为报救命之恩嫁给了章避火。在霍青山的支持下,以章避火的名义办起了"威吾堂"武馆。洋人前来比武,章避火用扔火烧的绝活打掉了洋人的手枪,洋人悻悻离去。章避火带"威吾堂"弟兄到洋人住宅下战书,结果死伤惨重,霍青山也被清兵抓获,将处以极刑。章避火见霍大侠被囚禁在囚车里,他将火烧扔过去,想让霍青山再吃个火烧。结果,清兵发现,举枪射击,章避火、霍青山倒在血泊中。长长的送葬队伍,人们怀念着大侠。
1986年
1983年
导赏:1983年上映的电影《一叶小舟》,由黄健中与于中义联合执导,赵尔康、陈祖荣等主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主题,描绘了一幅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江南水乡小镇的生活画卷。影片通过讲述地处太湖边梁溪镇的一系列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也揭示了人际关系、权力运作与道德抉择之间的复杂纠葛。得益于黄健中导演早期对于电影形式和美学的追求,《一叶小舟》如其片名般富有诗意。影片中的“梁溪镇”即为无锡的谈村,其景色清婉,具有江南秀致。影片开场,晨雾缭绕间,一叶小舟悄然浮现,悠悠牵引出江南秋日清晨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何鸣与阿芬夫妇划动着载满猪娃的小舟,朝着热闹鼎沸的梁溪镇早市徐徐前行。待至早市,则是一片繁华盛景,玩蛇人手中的大蟒,说书人口中讲述的七侠五义,茶楼上张贴的评弹海报,与人声鼎沸的村民们构成一幅市井风情图,为影片奠定起浓郁醇厚的文化底蕴。然而,在这幅美丽的画卷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现实。影片的核心情节围绕着影剧院的招工风波展开,揭示了特殊时期结束后,小镇上办事靠关系的普遍现象。公社于主任在新建影剧院招工前,已私下拟定好“关系户”名单,映射着当时污浊混沌的社会风气。何鸣,一个因坚持原则而三次下台的前支书,被公社党委书记周大田委以重任,出任影剧院经理。他上任后,面对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公。在招工大会上,何鸣公开点名送礼者,并宣布将一视同仁,择优录取,发起了对小镇上“关系学”的直接挑战。影片通过何鸣与于主任、王站长等人的交锋,展现了权力运作中的利益交换与道德冲突。于主任等人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及亲友谋取私利,而何不惜得罪权贵,也要维护公平与正义。多方角力,何鸣心力交瘁,直指小镇中困顿的道德窘境。“小舟”这一意象常常浮现于中国电影的长河之中。从《春蚕》辗转至《林家铺子》,再从《一叶小舟》游弋至《乘船而逝》,为影片晕染出中国气韵的诗情画意,又含蓄地承载起漂泊无依的沧桑、离愁别绪的怅惘以及前路阻力的沉重等意义。在《一叶小舟》这部影片里,小舟亦循着相似的轨迹,完成了契合影片情境的美学搭建及意义传达。也许,何鸣会有和苏东坡共有的心境: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编辑:王梓苡)
1982年
1981年
导赏:《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在文学领域享有极高的赞誉,也成为众多艺术家争相改编的宝贵素材。从立意上看,“伤逝”是悲悼、悔恨失去的东西。导致“伤逝”悲剧的不仅有封建伦理道德,也有缺损的爱情观、经济的困顿。从小说到电影,自1958年第一部《伤逝》改编作品诞生,《伤逝》开始被广泛改编。在众多改编作品中,水华导演的电影《伤逝》是最具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一部。这部作品是水华导演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改编的同名电影,水华导演对原著文化价值的深度研读,成就了电影《伤逝》银幕呈现的成功,也斩获了多项大奖。从小说到水华导演电影《伤逝》的改编是一种誊写式改编,这“通常被认为是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它“保留原著中绝大部分故事元素,只删除或增加很少部分元素,改动幅度很小”。电影《伤逝》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原著的忠实呈现,更在于其对于电影艺术价值的坚守和追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尤其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重提电影的“文学性”,唤起人们对于电影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的重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为了取得票房的胜利,往往会过于注重画面和娱乐效果,而忽略了对电影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深入挖掘。然而,电影《伤逝》却能够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这得益于导演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和挖掘,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执着追求。(编辑:婧怡)
1980年
导赏:由张华勋导演,北影厂1980年摄制的《神秘的大佛》所显现的商业娱乐意识在当时绝对有“敢为天下先”的意思,开创了新中国电影最早的商业模式,采用了当时的全明星阵容,刚一上映便引起轰动,还一度由于意识过于前卫而遭到批判,有人认为它情节过于离奇,缺乏思想性等等,却忽视了影片“河山永存,民众之功”的深层主题——通过普通民众护佛的壮举,讴歌集体主义精神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影片以“佛财”为线索,串联起解放前夕乐山地区的正邪对抗。归国华侨司徒骏、石匠之女梦婕与海能法师的护宝联盟,与恶霸沙陀爷、特务郑翰的夺宝势力形成二元对立。导张华勋打破此前主流电影的线性叙事,引入侦探片的悬念铺设与武侠片的动作设计,如怪面人的身份迷雾、川剧变脸的视觉冲击,以及刘晓庆饰演的梦婕以长鞭制敌的武术场景。这种将民间传奇与现代类型片手法结合的尝试,虽显生涩,却为中国电影开辟了新的叙事路径。影片的“戏中秘”结构尤为巧妙:佛财不仅是物质宝藏,更隐喻着民族文化的精神遗产。海能法师“双目可挖,佛财难得”的誓言,将个人牺牲升华为对文化遗产的坚守,呼应了唐代海通和尚护佛的史实,形成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作为首部实景拍摄于乐山大佛的影片,《神秘的大佛》将自然景观转化为叙事要素。导演通过横移长镜头展现四川集市的烟火气,以仰拍视角凸显大佛的庄严,更借爆破场景强化夺宝的惊险感。这些手法虽受限于技术条件,却开创了“以景入戏”的美学范式,使乐山大佛从地理坐标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影片上映后,乐山游客量激增,印证了影像对文旅产业的启蒙作用。川剧元素的嵌入则彰显了文化自觉。沙陀爷听戏时《戏仪》的唱段,暗示其伪善面目;特务郑翰三次变脸的设定,既是对川剧绝活的致敬,也暗喻权力者的虚伪本质。这种将地方戏曲与角色塑造结合的手法,为类型片注入了民族美学基因。(编辑:明慧)
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