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平

有片源
2014年
导赏:《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一部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架起桥梁的影片。它不仅是一部视觉震撼的商业大片,更是一次对经典文学《西游记》的深刻现代诠释。在郑保瑞导演的精心打造下,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和现代电影工业实力的窗口。影片的故事内核忠实于原著,同时又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唐僧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圣僧,而是一个经历挫折后更深刻理解取经意义的青年。他的坚持和牺牲,体现了对信仰的执着和对众生的慈悲。孙悟空的形象也有了新的发展,他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智慧与勇气的化身。在面对白骨精的挑战时,他的选择和转变展现了角色的深度和成长。白骨精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其形象的塑造尤为关键。巩俐的演绎让这个角色充满了复杂性和深度,她的矛盾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转变,都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白骨精的形象设计,从黑与白的对比到飘逸的造型,都体现了美术总监傅鸫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创新。影片的视觉效果是其最大的亮点之一。特效团队的精心制作,让每一个场景都栩栩如生,无论是白骨精的洞穴,还是孙悟空的花果山,都展现出了魔幻而真实的世界。这些视觉元素不仅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工业在特效制作上的进步。在文化层面,影片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和叙事风格。它不仅是一部娱乐性极强的电影,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作品。影片中对《西游记》的个性化改编,以及对佛教普渡众生和世间轮回思想的演绎,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后现代改编,体现了对经典文学的尊重和创新。它通过简化叙事结构,强化角色形象的人性挖掘,以及对传统故事的现代解读,成功地将经典文学作品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文化产品。这种改编方式,既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又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部电影是一次成功的文化探索和创新。它不仅展现了中国电影的工业实力,更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一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元素的电影,无疑为世界电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编辑:赵敏)
2013年
2012年
导赏:《画圣》是一部深入挖掘并再现吴道子艺术风格及其创作成就的影片,也是一部兼具艺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佳作。影片以独特的视角,从吴道子晚年隐居民间的生活状态出发,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充满波折而又饱含哲理的人生画卷。午马所饰演的吴道子形象深入人心,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智慧深邃的老者形象。在片中,晚年的吴道子褪去了名满天下的画坛巨匠的光环,成为了一个隐居乡间、与世无争的老者。“画”不仅是吴道子传递人生、艺术、价值观念的重要媒介,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不再是那个被皇权所束缚,为名利所累的画家,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追求艺术真谛、探寻人生价值的智者。他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他的内心却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洞见。青年画师唐安州对“画”的追求,止步于追名逐利、名留青史,这正如青年时期的吴道子对虚名的追求。吴道子曾跪拜皇权,换取了名气与枷锁,但这也让他深刻体验到了名利的虚妄和人生的无常。这种体验成为了他晚年隐居民间后,向晚辈传递放弃名利、追求真我智慧的重要基础。影片在色调运用上极为舒适,整体采用了暗色调,这种色调不仅符合了唐代的历史背景,也营造了影片的沉郁氛围。暗色调的运用,使得影片中的画面更显得庄重而深沉,符合了影片对于吴道子晚年心境的刻画。
2011年
2007年
导赏:影片《长调》不仅以蒙古长调作为片名,而且将其纳入剧作元素,使之成为展现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于琪琪格来说,演唱“长调”不仅是她的职业,是她的艺术生命,更是她心灵和情感的栖息之所。与此同时,影片还从多种角度展示着“长调”丰富的文化内涵:“长调”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女主人公作为一名长调歌唱家,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然而当她来到京城试图传播弘扬这种文化时,却遇到了现代文明的强势围剿。所谓与西洋乐曲联袂狂欢无非是投资商绞尽脑汁想去赚取更大的商业利润,而她在演唱长调的“失声”,其实是象征着传统文化的黯然退场。而当琪琪格返回家乡后,听老额吉唱起那古老而绵长的“劝奶歌”时,她才找到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找到了滋养它的土壤和水分,又使她重新发出了声音。“劝奶歌”是草原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首神奇的民歌。每当牛、羊、骆驼等牲畜生出幼畜而不愿意喂奶之际,蒙古族妇女就会唱起这首歌。这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歌,曲调哀婉悠长,像低语,像祈祷,缠绕不断、连绵不停,如同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草原,浸润了所有的心灵,不仅打动了母驼,接纳了可怜的驼羔,也让在城市中“失音”的琪琪格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歌声。电影不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当卖点,故事虽然表面普通,但潜伏其下的线索并不简单,铺排得井井有条,调度得张弛有道,导演哈斯朝鲁大巧若拙的掌控使影片非常扎实,并在不疾不徐的情节推进中完成对主题的升华,虽然手法极度朴实,但对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细节和大沙漠的实地拍摄,使得它具备完美的艺术真实感。借由《长调》,蒙古族导演哈斯朝鲁让我们重拾对汉蒙、城市草原、现代传统、速度凝滞等众多二元关系间的理性思考。在这个消费膨胀、空间更迭、族群界限逐渐模糊的时代,《长调》反常地耸动出一系列不安定的、充满疑问的音符:城市是否是至高无上的社群联盟?少数民族有无必要去寻回几乎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谁又有责任成为这段异族记忆的历史记录者?
剃头匠
剃头匠

编剧/

导演:哈斯朝鲁/
主演:张耀星/靖奎/
播放正片
1997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的剧情片,编导以历史人物成吉思汗为蓝本,精心打造了一部传奇人物故事。影片不仅生动细致地再现了成吉思汗自出生至统一蒙古草原的成长历程,更在情感细腻、场面恢弘的叙事中,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蒙古族英雄形象活生生地呈现于观众面前。影片的主题深刻而宏大,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英雄成长的史诗,更是一部关于人性、情感和价值的深刻探讨。成吉思汗的成长历程,是克服内心狭隘、残忍,逐渐成长为坚毅、豁达、有胆识的军事型人才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磨砺,也充满了对生命、对价值、对爱的深刻思考。导演通过这一主题的深入挖掘,让观众在感受英雄气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影片从铁木真母亲被父亲也速该抢亲讲起,一直到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被人们尊称为“成吉思汗”为止。这个过程中,影片阶段性地选取了几个有代表的重要情节,如部落之间的争战、抢亲习俗、葬礼场面以及神话崇拜长生天等具有民族奇观性的文化礼仪。这些情节的选取和展现,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运用了大量的运动镜头来表现规模宏大、壮观激越的战争场面,这些镜头的运用使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并深入地了解了蒙古族人民的英勇和坚韧。同时,影片的音效也极为出色,它巧妙地运用了音乐、声效等元素来营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让观众更加沉浸于影片的世界中。影片采用“成长——英雄”的叙事模式,着重描述了铁木真在母亲的影响下,从年少稚嫩到成熟威武,从天真幼稚到勇敢深沉,从残酷无知到心胸开阔的成长及变化。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丰富的视觉元素,将这一成长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巧用历史文本和影片拍摄的关系,既不完全抛弃历史,也不被历史文本所禁锢。而是将蒙古族人民对英雄铁木真的理解融入到影片中,更多地贯注了人情和人性的意义。成吉思汗这一角色被塑造得立体而生动,他不仅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使人看到了成吉思汗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也看到了他身上的宽容、博爱和坚韧不拔。这种角色塑造的方式,让观众更加容易地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成吉思汗这一历史人物。(编辑:张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