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民

Jianmin Zhang

有片源
1998年
导赏:《上海纪事》拍摄于彭小莲导演的“上海三部曲”序列之前,它并没有被纳入“上海组曲”之中,但这部献给上海的电影情书实则是导演探寻故乡上海的开始。留学归国之后的导演对上海感觉到十分陌生,彼时的上海已发生了巨变,社会和文化氛围开始逐渐向西方现代化城市靠拢,故乡的上海正在逐渐消失。而《上海纪事》的创作使电影与现实相连,影片开头由刘琼饰演的老年郭绍白当看到上海外滩繁华的景象时,内心发出感慨“这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上海了,它变化得那么快,可我依然想在这里寻找我生活过的轨迹”,留洋背景的郭绍白是导演的化身,他的内心独白亦是导演的心声,她开始把找回上海曾经的历史与记忆当作自己的使命,在影片中详实地还原建国前夕的上海历史,将自我投射在主角郭绍白身上,使其成为历史的目击者与见证者。影片风格承袭了上海电影的海派文脉与现实传统,并将家族史融入电影书写。影片讲述了经营家族工业的李蕙蓉如何在认清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政局之下帮助解放军接管并整顿经济市场、稳定新政权的故事,勾勒出国民党“打老虎”、发行金圆券的罪恶图景,百姓的民不聊生与国民党投机倒把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力求使影片达到批判社会制度,揭露社会现实的效果。同时导演彭小莲以主角李蕙蓉为抓手,人物身上交织着革命与爱情两条叙事线,展现人物在事业、信仰与爱情冲突矛盾之下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塑造的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和革命信仰的时代女性,这种革命信仰渐渐感染了采取中立态度的郭绍白,最终两人构成引领者与被引领者的关系,使得郭绍白认清了国民党与解放军的本质区别。影片采用现实与回忆的叙事结构,在现实片段中使用的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增加了对历史回忆的厚度,而让老上海电影人刘琼扮演老年郭绍白,从现代回望上海过去的历史,独自站在外滩遥望,孤寂的背影让人一时分不清是演员刘琼还是角色郭绍白,人物的演绎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怅惘和时间流逝淡淡的哀伤。(编辑:张苏慧)
1996年
导赏:电影《红河谷》是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冯小宁自编自导的史诗电影,以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孩的眼睛,在短时间里目击并亲身经历生命、信仰、自由、战争、死亡、文明、野蛮,用诗意的电影语言讲述了汉藏儿女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和并肩抗战的英雄传奇,表达了对于人类文明之间应当平等对待、互相尊重的呼吁,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一起共同追求幸福与安宁的美好愿景。导演冯小宁用油画般浓厚,雄壮的镜头,展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无比神奇,“谜\"一样的西藏高原的风光,以及那里的古朴的民俗风情。通过一个个离奇而又有浓烈生活气息的救人故事,尖锐而又铺垫的景然有序的矛盾冲突,深入而又贴切的感情描写,把藏族人民那种对人善良,却又不会甘心受辱;可以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救助别人的高尚质朴的人格,进行了真实动人的刻画。宁静在电影中深度挖掘角色,成功地将丹珠公主的野性与温柔融合,塑造她既能在战斗中展现出丹珠的英勇和果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丹珠的柔情和细腻。丹珠虽养尊处优却明事理、识大体,平日里行事胆大,敢爱敢恨,勇敢的追求豪放直爽的藏族青年格桑,她热情奔放,毫无戒心的给陌生人唱歌祝酒,她不屈壮烈,在被敌人当做俘虏羞辱时选择以歌唱别,与敌人同归于尽,含泪唱歌让族人把她杀死的一幕定格成为永恒。冯小宁对《红河谷》反映的1904年西藏“江孜战役”的历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运用了文学手段,抓住历史的大真实。整部电影作品,不乏相对壮观的战斗与祭祀画面,表现了当地居民深感自然力量之强大为人所不能胜,文明有信仰与自然共同守护。人的战争又是在自然的怀里进行且不断摇晃,几欲违背自然规律,又受制于自然。电影同时也把侵略者那种背信弃意,毫不讲人格的野兽一般的本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揭露,更让人们深刻反思文明的历史。最后的战争虽然没有分出胜负,但是藏族人民的英雄气概却永远屹立着。(编辑:明慧)
1992年
1989年
1988年
中国刑警
中国刑警

演员/

导演:史晨风/
类型:剧情/
剧情: 大明王朝崩溃前夕,崇祯帝立下传国诏书交给太子朱慈粮,嘱他逃往南京,希冀旧臣遗老保他登基。太监王承恩托侄子王之明保护太子连夜化装逃出皇宫。一路上,各方刺客为夺取诏书不时来行刺。先是闯王部队搜捕,后又有清兵追杀。当他们逃到崇玄观时遭清兵包围,老道带领众道士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身亡。王之明只得假冒太子被抓,太子因此得以逃生。清皇太后故意放了王之明,以图引出真太子。太子逃到外公周奎家求助,却遭拒绝。闻讯找来的王之明在此遇见太子,结果被跟踪而来的清兵抓获。清皇太后采用欲擒先纵之计,以激化明朝旧部旧臣内部纷争。在一个疤面人的协助下,王之明救出了太子。南京官僚在崇祯自缢后,已由马士英之流私立弘光皇帝建立南明。他们得知太子将来南京,一面派老太监李继周去辨认迎驾,一面派刺客去刺杀太子。李继周接驾完毕,王之明完成了任务,告别太子。太子抵南京后,李继周被马士英毒死,太子反被诬为冒名篡权,下了大狱。疤面人随即找到王之明,劝其找左良玉带兵东征,恢复大明。就在马士英与左良玉抗衡时,清兵大举南下,灭了南明。王之明冲进宫内找到太子,太子已不想再当皇帝。这时,疤面人以清朝将军的面貌出现,连夸皇太后的妙计。王之明悲愤已极,与伤疤人拼死相斗,两个人在激战中同归于尽,绝望中的太子将传国密诏投入熊熊火海。
1987年
导赏:《孩子王》被一些影迷誉为陈凯歌最好的时光,顾长卫最好的摄影,谢园最真实的演出。影片根据阿城同名小说改编,通过“孩子王”的故事和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情节和细节,探讨了历史循环的宿命感、个体在宏大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抗争,以及教育与知识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价值与局限。摄影师顾长卫把固定机位的摄影方法推到了趋于极致的程度,形成了一种统一、有机单镜头美学的影像风格。《孩子王》频繁运用大远景与固定机位的拍摄方式,不仅展现了对传统乡村面貌的一种客观而审慎的观察视角。在老杆初次踏入校舍的那一刻,一个中景镜头将他定格在窗前,表情凝固的脸庞与环绕四周的竹窗共同构成了一个封闭的视觉空间,这种构图直观地传达了老杆初来乍到时的孤独与束缚感。随后,王福在窗前勤奋抄字典的场景,也再次采用了画中框的构图方式,强化了他同样被文化重担所困的境遇。不仅如此,影片的空间语言广泛而深入地构建了整个乡村的文化环境。从老杆简陋的宿舍到孩子们学习的简陋茅草屋,摄影机常常置于教室之外,透过半遮半掩的竹墙,窥视着那些渴望知识却又被环境所限的孩子们。这种拍摄手法不仅展现了物质条件的匮乏,更深刻地揭示了他们心灵深处因文化压抑而产生的促逼与窒息感。片中谢园理着“霸道”的头型,用近乎木偶式的演技,刻画出了一个有性格、有思想、有知识青年老杆,课堂上重复着“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教学,闲时却在山气氤氲和夕阳余晖舞起了长袖……木讷到了极致,却也灵动到了极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这一讲不完的故事,形象地表达了历史话语的循环表达,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某些历史模式和思维方式似乎总在不断地重复上演。陈凯歌借寓言的方式,表达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考。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孩子王》将继续以其独一无二的魅力与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更多的观众。(编辑:明慧)
剧情: 宋泽凶狠多疑,生性孤独,因拒捕杀了一名武警。何磊主动承担缉拿宋泽的任务。宋泽的女友李晓华在绿荫餐厅工作,宋让她联络上曾和他一起走私的刘福泽,索回自己的股金。刘企图置宋泽于死地,反遭电击,并被宋泽灭尸。宋泽又通过李晓华打电话约父亲见面,由于警察误将宋父当作宋泽逮捕,宋泽悄悄溜走,何磊发现后紧追不舍。在居民住宅区,宋泽甩掉何磊,又摆脱奋力反抗的三姐妹,再次脱逃。宋泽约好李晓华在街上相见,却被一小伙子盯梢。宋将李晓华推上公共汽车,转身对付小伙子。闻讯赶来的公安干警老郑在建筑工地与宋泽展开搏斗。宋开枪引爆一堆乙炔瓶,乘大火掩护逃走。宋泽与李晓华来到她表姐家,晓华以女性的温柔对宋泽百般关怀,劝他自首。宋拒绝,并偷来烈性炸药,锁进公文箱,悄悄离去。何磊似乎总知道宋泽的去向,他告诉李晓华宋泽随时有可能被炸死,李晓华脱口说出宋泽要乘坐的83次列车。何磊乘直升飞机追向83次列车,列车长巧妙地安排几位歌手吸引宋泽的注意力。车停在古塔站,何磊将宋泽身边的乘客召集到餐车,希望他们配合行动。列车开动后,何磊扮作电影厂工作人员来到旅客中间,自称学了一手算命占卜术,给旅客们看手相。最后,他抓住了伸过来算命的宋泽的手,将其押下火车。宋泽拉响炸药,何磊与之同归于尽,而列车和旅客的生命安全都得到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