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文燕

Wenyan

有片源
1985年
1984年
剧情: 失落了200余年的国宝通灵宝玉,险些在一次走私中被窃往国外,幸而被海湾市年青的缉私队队长董飞、队员刘伟和秘书侯子良于海上截获。一天,董飞在海湾码头值班时,市内存放走私物品的天字号仓库突然失火。当缉私队副总指挥李仲春和新到任的政法主任冯昆急忙赶到现场了解情况时,几个身着公安服装的人却趁乱将公安指挥车偷偷开跑。火势未熄,临时存放通灵宝玉及其他走私物品的海湾别墅仓库的警卫又遭袭击,宝物被劫一空。经过对案情的详细分析,李仲春和冯昆认为这一声东击西的案件布置周密,内外结合,肯定是早有预谋。内部怀疑的对象有董飞、侯秘书、司机小赵、海湾别墅仓库守卫等。海湾别墅仓库被劫后,尽管各海关、边防哨所、海港码头都是一级检查,可一部分被劫物品还是被偷运出境。经过审查,冯昆和李仲春发现只有徐旺川给边防连队做传统报告时乘的小车,在进入我与香港各辖一半的海燕村时免检。那天,李仲春、董飞、侯子良陪同前往,由市委的司机小尤驾驶一辆吉普车。宝物确实是被装在吉普车的轮胎里扔到海燕村属香港的那一边的。走私集团成员张喜背着他的上司、神速康公司经理姜少武偷卖了其中一尊金佛,缉私队由此得到了线索。为了保住通灵宝玉,走私集团又派张喜潜入海湾市。与此同时,缉私队发现被劫物品全部藏在九魔山的一个山洞里,便当即布下了天罗地网。电视屏幕显示出,张喜与之接头并准备在其协助下把宝物运往公海的人竟是董飞!囚车里,押解董飞的刘伟被击昏,董飞跳车逃走。在强大的追捕行动中,董飞在同伙们的帮助下一次次突破重围、逍遥法外。
1983年
导赏:影片是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始之际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社会问题剧,通过凤凰丝绸厂签署外单合同,厂长罗心刚决心将机器印花改为手工印花所遇到的重重阻碍思考当前社会的生产关系,思考人在体制之下的社会心理。为了更好地呈现影片建设四化的主题,剧本结构了两个社会面,上层和下层,即代表经济体制的国家机器一面和受“机器”制约的普通群众一面,矛盾的展开不是上下两个社会面的直接冲突,而是通过剧中主人公罗心刚的一项生产改革遇到阻力而失败,纵横交错地展开,体现传统的经济体制与进步发展中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对抗,体现人在体制转变大环境之下思想的动荡与束缚。影片摄制于1983年,正处于思想解放的关键时刻,影片在表现经济体制改革主题的同时又呈现了改革所带来的信仰危机,特殊历史时期的创伤被延续,思想解放和信仰自由带来了精神迷茫。宋巧珍身为一个共青团员却在迷茫与无助之中选择信仰天主教,传统的保守派认为这是一种精神迷失,强烈谴责其为玩世不恭,而罗心刚在巧珍的选择之中看到的是传统制度的腐朽,是人为思想的落后和环境的强硬造成了她这个矛盾体的存在,十字架是在巧珍对现实环境求助无望之后的无奈之举,它对于巧珍而言只是精神寄托与精神力量,用以慰藉其孤苦无告的灵魂,信仰的改变并不是用于强调宗教与团员之间的敌对性,而是表现建设四化背景之下固执己见、墨守成规的制度对人的臧害。影片中的“五分钟讲话”是主题展现的高光时刻,罗心刚的宣讲语言正体现了他的精神觉醒,这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共产党员的性格必然,也是最高党性、牺牲精神的集中表现,五分钟讲话是这个厂长在备受阻碍与对抗之后心灵的呼号与呐喊。为了呈现出呐喊的真实有力,导演在剧作结构上做了情节铺垫,采用抑制手法,在影片临近结尾的几场戏里,着重描写了罗心刚内在的积蓄和喷涌呼号的感情,忍辱负重和不光彩行为促使人物压抑情感,终于在艰难地爬上台阶后的那一刻爆发,从而振聋发聩,感人肺腑。(编辑:张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