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灵

有片源
1994年
绝境逢生
绝境逢生

演员(饰 李先生)/

导演:张建亚/
类型:喜剧/剧情/战争/
1992年
导赏:电影《三毛从军记》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喜剧影片,也是导演张建亚向漫画大师张乐平致敬的作品,因此影片更大程度的还原了原作的漫画风格。在影像上除了演员的夸张幽默表演外,还借助了更多例如纪录片等其他表现手法,使得影片不但符合大人和孩子的童趣心理,也充满了反讽的寓意。影片风格独特、轻松幽默、却又寓意深刻,描述了三毛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遭遇和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用讽刺的手法展示了战争中“小人物”的境遇,同时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什么人和什么力量操纵着“小人物”的命运?电影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较好地吻合了儿童电影的“快乐原则”,适应了儿童观众的游戏心理,且有浓厚的热闹、好玩、情趣盎然等受到儿童喜爱的特色。但实际上,本片并不是一部儿童电影,而是一部具有特殊风格的影片。影片对画面的解构处理,处处可见的间离效果,以及对时事政治的深入嘲讽,都带有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征。编导张建亚把影片集中在刻画一个小人物、小把戏的可喜、可悲、可怜、可叹的命运遭遇上,强化了这场关系到民族存亡的战争背景,把题旨点在“要以无数的无名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要以无数无名的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上,把分散在画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集中在三毛、老鬼(老岳)和大人物(委员长)三个角色之间的关联和对比上。在一部喜剧片中特意增设一本正经形象酷似的“大人物”这一角色,从而更鲜明地凸现出严酷壮烈的战争和三毛荒诞不羁的行径的反差,凸现出大人物与小人物,有名的岳武穆(岳飞)与无名的岳武穆的价值反差,使作品内涵从一般揭露官兵不平等社会黑暗面,以三毛遭际的荒唐,引入对他生存环境的荒唐,进而引发出更为深远的思考。
1988年
导赏:《绑架卡拉扬》是一部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张建亚执导的影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音乐、青春与身份认同的探讨。影片以四位青年——大龙、芳芳、小欢、阿亮为主角,通过他们策划绑架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的荒诞行为,展现了他们内心对于音乐、艺术以及自我价值的渴望与迷茫。这种在外在文化符号中寻找自我认同的方式,无疑揭示了当时青年一代的普遍心理状态。大龙作为核心人物,其角色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青年的困惑与思考。他对于音乐的热爱与对现实的不满,构成了他策划绑架卡拉扬的动机。这一行为虽然荒诞,但却蕴含了他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与无奈。影片在呈现这一荒诞故事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社会现实元素。从打桩模子到个体户,影片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面貌。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叙事层次,也深化了主题,使影片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绑架卡拉扬》还为我们揭示了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认同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而影片中的四位主角,正是通过对外来文化符号的追求与模仿,试图建立自己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这种追求与模仿,虽然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也正是他们成长和成熟的必经之路。总体而言,《绑架卡拉扬》是一部深刻探讨音乐、青春与身份认同的影片。它通过荒诞的情节和真实的社会背景,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矛盾与冲突的青春画卷。这部电影不仅值得我们去观看和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解读当代青年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1987年
剧情: 初夏的夜晚,公安局女刑侦员李珍和当摔跤队员的未婚夫刘家骅正在商量婚事,突然被一件凶杀案打断。从昏迷中醒来的受害者张凤麟告诉李珍和她的同事马龙,他是在郊外竹林中营救一个遭流氓污辱的姑娘时,被流氓刺伤的。根据张凤麟提供的线索。李珍、马龙和刑警队姚队长从末班车上发现了血迹,由血迹找到了紫霞路一个叫宋扬的小伙子。据宋扬以前所在的建筑队长介绍,生性老实胆小、见了血都会昏倒的宋扬绝对不可能作案。但在宋扬现在工作的装潢公司,倮卫干事说宋扬是个出了名的亡命徒。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打乱了李珍和马龙的破案思路。李珍从宋扬的好友那里行知,宋扬的变态是因失恋造成的。原来在市旅游公司当导游的陈小芬,在结婚前突然与他分手。正当案情处于扑朔迷离之时,宋扬突然潜逃了。经过分析,李珍和马龙扮成未婚夫妻上了陈小芬的旅游车。在游览严子陵钓台时,陈小芬悄然退了出来,到山顶与宋扬相会。宋告诉陈:帐已了,并要她赶快嫁人。陈悲痛欲绝。这时,一胖一瘦两人突然出现。搏斗中,李珍和马龙赶到,救下了身处险境的宋和陈。审讯中,宋扬玩世不恭,口供牛头不对马嘴。林阿宝让陈小芬站出来为宋扬说话、遭到陈小芬的拒绝,林阿宝痛斥陈小芬,使她有所震动。矛盾中的陈小芬来到李珍家,看到刘家骅又受到极大刺激,李珍追到陈小芬的家中,陈小芬在李珍的感召下,终于吐露了自己的隐私。这时,张凤麟突然从医院失踪了。原来,张凤麟是个流氓团伙的头子,绰号"野猫"。一天深夜,张凤麟一伙强奸了与宋扬在一起的陈小芬。从此,宋扬的性格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伺机报仇,刺伤了张凤麟。而骑着摩托车正好路过的刘家骅面对张凤麟的威胁被吓跑了。真相大白,罪犯全部落网,李珍和刘家骅也从此分手。  
1986年
剧情: 这是发生在动荡的"文革"年代的一个荒诞的故事。江南某省的反修医院里,"中央文革"的女联络员批示医院革委会主任贾一民,要踢开"臭老九",起用"小闯将"。于是,工宣队头头阿陆找到只上过几天红医班的炊事员姚尧,要他为盲肠炎病人鲁大牛开刀。为了不出人命,姚尧连夜向过去人称"一把刀"的舅舅常春来求教。无影灯下,姚尧大显身手,咬着牙关开了第一刀。手术后,姚尧成了记者采访的中心人物,他不禁飘飘然起来,在市里召开的"医护公三结合"经验介绍会上,姚尧正慷慨地吹着牛,鲁大牛因腹痛难忍,来找常春来检查,常春来发现鲁大牛好肠子被割掉一截,盲肠还留在肚子里……开错刀的事使姚尧醒悟过来,认识到自己不是干医生的料。他苦苦哀求贾一民让他回厨房,但贾一民根据女联络员要把"医护公"三结合创造出来的"样板医生"树得更高的指示,要姚尧做比盲肠更复杂的胆囊手术。病人苏宗棠被选中了。幸好当天这里苏宗棠胆囊炎急性发作,常春来冒着风险为他做了手术。哪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苏宗棠吃了姚尧错给的药,又昏死过去。贾一民正在向记者介绍这次手术的深远意义,突然得知苏的死亡消息,他在联络员的指使下,偷梁换柱,把苏宗棠推进太平间,让阿陆冒充苏宗棠。姚尧治"死"了苏宗棠,悔恨交加,准备到公安局去自首。临走前,他来到太平间向苏宗棠的"遗体"告别,请求谅解,他痛恨自己当了那些野心家的工具。其实,苏宗棠并没有死,他被常春来救活了,他原谅了姚尧。太平间里,大家庆幸苏宗棠虎口余生,庆幸姚尧的觉醒。但他们眺视窗外,忧心忡忡。在那个年代,即使躲在太平间里或许也并不太平呀!
1985年
1984年
导赏:峨眉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伦理片《为什么生我》,通过小男孩松松的视角,缓缓展开了一幅家庭破碎后儿童心灵受创的画卷。呼吁社会各界关注离婚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倡导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影片的儿童主角松松,由“小戏骨”姬晨牧饰演,以其纯真的眼神和细腻的表演,成功地将一个孤独、弱小、倔强的孩子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次在内心默默承受委屈,却依然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懂事与体谅,这样的瞬间无不刺痛成人的心。此外,方青卓饰演的母亲角色也极具层次感,她既有对松松的深深愧疚,又有对新生活的无奈与挣扎,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方青卓的演绎下显得尤为真实可信。而松松的父亲则由资深演员雷鸣饰演,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父亲形象,他虽然爱子心切,但由于脾气暴躁,缺乏沟通和理解,最终导致了松松的悲剧。影片通过柔和而略带忧伤的音乐,以及灰暗而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深情的氛围。松松作为一个无辜的孩子,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松松身上,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孩子对情感的需求是多么重要和不可或缺。白鹅作为影片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其出现和存在都在不断地深化影片的主题。它不仅仅是一个活道具,更是松松家庭破碎、父母离异后,孩子心灵上缺失爱的象征。《为什么生我》的核心主题是探讨离婚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影片通过松松的遭遇,深刻揭示了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改变,更是心灵上的重创。松松的忧虑、孤独、无助乃至最终的悲剧,都是离婚阴影下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影片在表达这一主题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离婚行为的谴责上,而是深入挖掘了离婚背后的人性弱点和社会问题。例如,父母在结婚时的草率、离婚过程中的冷漠,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视等,都是导致松松悲剧的重要原因。影片通过这些细节的呈现,引导观众反思家庭、婚姻以及育儿责任等更深层次的问题。(编辑:明慧)
1981年
导赏:本片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为纪念鲁迅百年诞辰以及《阿Q正传》创作60周年而拍摄,由戏曲电影大师岑范执导、戏剧大师陈白尘编剧。影片以鲁迅的原著为蓝本,尽可能完整地呈现了阿Q的一生,从他在未庄的日常生活,到遭受欺凌后的自我安慰,再到对爱情的朦胧追求和最终陷入革命的悲剧,每一个关键情节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然而,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时空艺术,与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电影着重塑造了阿Q的内在,如长达近十分钟的梦境镜头。编导将这场戏的背景处理成单色调,画面构图与常规有明显地区别,对阿Q梦中穿白盔白甲的革命党的造型进行了匠心设计:原小说提到的白盔白甲是“穿着祟祯皇帝的素装”但由于阿Q关于明代服装的知识无外乎来自绍兴戏,便使人物身着戏装。这不仅是对阿Q内心渴望的具象化表现,展现一个个体狭隘自私的“革命幻梦”,也体现其在现实生活中受尽屈辱后的一种心理补偿:虽然看起来威风凛凛,但依然没有摆脱“精神胜利法”的束缚,这进一步凸显了他自欺欺人的性格特征。上海滑稽戏演员严顺开惟妙惟肖地演出了一个可笑可悲的阿Q。其文学形象具有典型性和抽象性,表演一旦过度就会被误认为是精神病人。但严顺开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分寸,既展现了阿Q的愚昧无知、欺软怕硬等性格特点,又没有过分夸张,使角色保持可信度。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是电影中鲁迅的旁白配音,他富有磁性和感染力的声音,引导我们用鲁迅先生的视角看待阿Q和未庄里各色各样的人。《阿Q正传》代表国产电影第一次正式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是我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开端。(编辑:明慧)
导赏: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子夜》由桑弧导演,其改编曾获原著作者茅盾先生的首肯,导演以精妙的镜头语言将作家的如椽巨笔搬上银幕,高度概括、生动描摹了三十年代初我国社会的历史图景:彼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各路军阀连年混战使得民不聊生,且由于帝国主义经济危机、洋货倾销、国际金融资本入侵,民族工业一片凋敝。在忠于原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编剧对长达35万字的小说进行了合宜的删改。原著情节多线并进,分别展现了民族资本办厂的艰难险阻,做多头、空头的金融商战,农村革命运动,工人罢工,以及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根据茅盾关于农村革命运动部分描写并不成熟的自述,电影删除了这一支线,还通过表现几段男女关系的不同发展,对腐朽上流社会进行了更加擘肌分理的剖析。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技法,使得现实主义题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形成更加强烈的心理震撼:当丝厂女工努力抽丝剥茧,手指被热水烫得红肿时,交际花徐曼丽正在美容院涂上鲜红的指甲油,两只手通过交叉剪辑并置,其内涵不言而喻。同样,当富人的轮船在黄浦江上撞翻了工人坐的舢板,一边是舞女狎昵地单腿高立在餐桌上,而另一边落水的工人在无望挣扎中沉入江底,令观者无不出离愤怒。《子夜》中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复杂性格由演员李仁堂生动演绎,一方面他纵横捭阖,为了筹资办实业连续并购多家小规模企业,敢于参与金融冒险,另一方面他又冷酷地剥削工人,甚至不惜借助反动武装力量镇压工人运动。最终破产惜败,其悲剧诱因并非性格缺陷或宿命安排,而是当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客观环境所必然导致的。总体而言,本片兼具艺术与现实价值,生动描绘了“子夜”这一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编辑:曾奕琦)
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