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无名·奔袭
李树楠
Shunan Li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86年
田野又是青纱帐
演员(饰 顾才)
/
导演:
李前宽
/
肖桂云
/
主演:
吕晓禾
/
洪学敏
/
李纬
/
黄宗洛
/
刘廷尧
/
李仁堂
/
方青卓
/
葛典玉
/
赵丽蓉
/
宋丹丹
/
播放正片
导赏:
《田野又是青纱帐》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86年出品的农村题材经典影片,通过截取榆树屯一昼夜间的生活层面,围绕一家乡镇酒店的开张,各种人物的生产、生活及心理活动的次序展开,有的人搞起了个体运输,有的大学生正在筹划修建大路,同时,也有部分人借机搞封建迷信、发不义之财。疏密有致地编织了一张东北农村人情之网,一窥乡间上下人情之渊。电影的主题紧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变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影片通过多条线索交织叙事,不仅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还深刻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新事物、新观念时的困惑、焦虑和希望。片中年轻人的牛仔裤与老人的红肚兜形成的鲜明对比,既是一种视觉上的冲击,也是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创新之间张力的具象化表达。在电影结尾处,饭店老板面对腐败的基层干部所说出的那句“一步一个坎儿”,更是对改革之路艰难曲折的深刻揭示,同时也预示着新的生活正在这艰难中缓缓开启。“它从昨天的痛苦中走过来,今天依然拖看沉重的脚步,但它毕竟走在前进着”。李前宽和肖桂云夫妇是业界闻名,以拍重大题材见长的“伉俪导演”,指导著名主旋律电影如《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等《田野又是青纱帐》是他们电影创作序列中独特且重要的一部,以小见大的导演手法,对东北新农村群像式描写——众多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以及他们的爱恨和纠葛、希望和忧愁,为李前宽、肖桂云之后描摹、展现历史风云人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片是一部极纯正的东北电影,凝结了缤纷的生活画面和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赵丽蓉、宋丹丹、方青卓、黄宗洛、颜彼得、李纬、吕晓禾、韩月乔、洪学敏等东北表演艺术家强力助阵,语言、声势、作派都具有地道的黑土地风情,就像一曲东北人民与黑土地相遇所必然会鸣响出的生活协奏曲,永远回响在那片青纱帐的田野之上。(编辑:路明慧)
月月
演员
/
导演:
琪琴高娃
/
主演:
白灵
/
李健
/
李树楠
/
李纬
/
孙湘光
/
黄小雷
/
播放正片
剧情:
秦岭山脉的一个村庄里,住着月月父女俩。天大旱,地里的庄稼全让太阳晒蔫了。从小和月月一起长大的才才来到他家,帮助月月挑水浇地,不辞辛苦。同村的门门从江那边借来一台抽水机,他对月月讲,用它浇地就不发愁了。才才和月月爹认为农民就是土命,一桶一桶地挑水比什么都实在。可是抽水机的实用使得月月爹改变了想法。门门向月月表达的爱情,于是门门和才才产生了矛盾。月月穿上了门门给买的晴纶衫,导致了她和才才的分手。但是月月并没有跟门门走,她希望两个人的优点能合起来。
1984年
双雄会(上)
演员
/
导演:
陈怀皑
/
主演:
许还山
/
杨在葆
/
王惠
/
黄宗洛
/
智一桐
/
辛静
/
陈丽明
/
马树超
/
常戎
/
关长珠
/
播放正片
剧情:
版本一 李自成逃往商洛山中,偃旗息鼓,准备东山再起。山中人烟稀少,粮草缺乏,严冬已至,又无棉衣,军心浮动。朝廷又派贺人龙进山搜捕,将士闻讯,竟有临阵脱逃者。李自成心情沉重,忍痛在阵前斩了逃兵,以定军心。面对严峻的现实,李自成认识到要重振大业,只有“一马破门而出”,去说服已经投降了明朝的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重举义旗。 原来,十三家义军中张李两家实力最强,互相不服。张献忠在谷城投降了朝廷,在义军中引起连锁反应,招致起义的失败局面。李自成部下将领对他多有怨恨。张献忠为人狡诈多变,又与李自成有仇在先,因此以刘宗敏为首的众将坚决反对李自成贸然前往,认为此行凶多吉少。李自成力排众议,决心铤而走险。张献忠虽然降了朝廷,但并不受信任。朝廷不发粮饷,又不封给官职,各级官吏还要敲诈勒索。张献忠的有心率兵重新造反,无奈外有左良玉20万大军包围,内有巡按御使林铭球坐地监视,难以动手。李自成来到谷城,希望张献忠与他相互呼应,重新起义。张献忠虽有此心,但又不愿将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与自己争夺天下。军师徐以显也力劝张献忠除掉李自成,以绝后患。可张献忠自己也看出,没有李闯王,自己一支孤军也难成功。两人谈判再三,张献忠犹豫不定,终不能决。李自成于危机四伏中沉着镇定,与张献忠坦诚相见,张献忠顾及绿林义气,否定了杀害李闯王之主张,两人虽各抱目的,但终于结成同盟。一年后,两支义军果然共同推翻了明王朝。 版本二 明崇祯十一年。坚持了10年之久的明末农民革命陷入低潮,面临失败的危险。由于官军的疯狂镇压和各家义军相互不和,一同起义的十三家义军相继瓦解,有的溃败了,有的投降了。仅剩下李自成率领的一支孤军,也在潼关的南原陷入官军重围、全军覆没。在乱军中,李自成妻女俱失,仅率13骑突出重围,逃往山中。途中,夜宿林中,又险为当地乡勇所杀,喜遇李自成手下大将郝摇旗杀散乡勇,才得侥幸逃生。李自成逃往商洛山中,偃旗息鼓,准备东山再起。山中人烟稀少,粮草缺乏,严冬已至,又无棉衣,军心浮动。朝廷又派贺人龙进山搜捕,将士闻讯,竟有临阵脱逃者。李自成心情沉重,忍痛在阵前斩了逃兵,以定军心。面对严峻的现实,李自成认识到要重振大业,只有"一马破门而出",去说服已经投降了明朝的另一个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重举义旗。原来,十三家义军中张李两家实力最强,互相不服。张献忠在谷城投降了朝廷,在义军中引起连锁反应,招致起义的失败局面。李自成部下将领对他多有怨恨。张献忠为人狡诈多变,又与李自成有仇在先,因此以刘宗敏为首的众将坚决反对李自成贸然前往,认为此行凶多吉少。李自成力排众议,决心铤而走险。张献忠虽然降了朝廷,但并不受信任。朝廷不发粮饷,又不封给官职,各级官吏还要敲诈勒索。张献忠的有心率兵重新造反,无奈外有左良玉20万大军包围,内有巡按御使林铭球坐地监视,难以动手。李自成来到谷城,希望张献忠与他相互呼应,重新起义。张献忠虽有此心,但又不愿将来推翻了明朝,李自成与自己争夺天下。军师徐以显也力劝张献忠除掉李自成,以绝后患。可张献忠自己也看出,没有李闯王,自己一支孤军也难成功。两人谈判再三,张献忠犹豫不定,终不能决。李自成于危机四伏中沉着镇定,与张献忠坦诚相见,张献忠顾及绿林义气,否定了杀害李闯王之主张,两人虽各抱目的,但终于结成同盟。一年后,两支义军果然共同推翻了明王朝。
蓝色的花
演员(饰 村民)
/
导演:
水华
/
马秉煜
/
主演:
郭凯敏
/
李仁堂
/
沈丹萍
/
苏政
/
陈肖依
/
寒星
/
李树楠
/
张明子
/
郑保民
/
播放正片
导赏:
电影《蓝色的花》根据李国文的获奖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生动地表达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热情颂扬了革命战士铁骨铮铮的高尚情操,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导演水华在创作生涯晚期又一次施展了自己的艺术特长,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工笔重彩地塑造了伊汝、妞妞、郭大娘、毕部长等“熟悉的陌生人”。塑造人物十分重要的一点,要使人物凝聚着时代的投影,照见出时代的风云。《蓝色的花》中,情节所显示出的时间跨度是十分惊人的——自抗日战争起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止。熔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兴衰遭际于一炉。正是这种向历史纵深的执着开掘,使影片的立意一下跃出了伊汝个人的狭小天地,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规模。只有具备了这种高瞻远瞩的历史思考,人物命运才能紧紧地扣住时代脉搏。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才能深刻地反映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趋势和必然。这就是为什么同类题材的影片近几年已经拍了不少,而这束《蓝色的花》仍能给人以新意——新的思考和新的启示的重要原因。有了深邃的立意,就有了一种凝聚的力量。即使是长达四十余年众多、零散的意象,都全被这种力量,综合一处、浑然一体。但这中间有一个重要条件,即综合必须以情感为轴线。正如刘鳃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水华导演是深谙这一创作奥妙的。他们在影片中,巧妙地把军民、干群、夫妻等各种感情扭结到一起,贯串始终,而且表现得炽热、浓烈。这样,尽管它从情节脉络上是片断的、不连贯的,但形散神不散,自始至终,都能紧扣观众心弦。(编辑:大陆)
1982年
我在他们中间
演员(饰 赵股长)
/
导演:
从连文
/
陆小雅
/
主演:
安琪
/
赵雅珉
/
施节强
/
解冰
/
刘国祥
/
李树楠
/
陈勇
/
播放正片
导赏:
陆小雅和她的丈夫、著名导演从连文联合执导了两部影片,一部是1980年的反腐法制题材影片《法庭内外》,一部就是这部拍摄于1982年的,反映新旧两代人观念冲突的影片《我在他们中间》,站在新时期黄昏与黎明的交界线,他们敏锐捕捉到“新”之潮流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因而他们的电影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影片设置了横纵两条线索,纵向上,展现了以李厂长为代表的守旧派与追求自由恋爱、拥抱新思潮的女工之间的尖锐对立;横向上,则对比了思想僵化、强调铁腕管理的李厂长与那些与青年工人水乳交融、采取灵活管理手段的罗厂长。一方面,影片主要聚焦于一位女厂长,赋予了女性获得权力和彰显能力的身份,但同时她也是影片中的被改造者,与她形成参照的是另一位成功的男厂长,这或许包含了一丝矛盾性。但如果考察陆小雅的作品序列,会发现她对于父权保持着较为宽容的态度:《法庭内外》里身居高位的父亲看到儿子将会被判刑,也坚持不干扰法庭意见;《我在他们中间》里的保守势力是个古板的女厂长,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性豁达的是个男厂长;《红衣少女》中开明的、认同女儿新观点的父亲;《红与白》中坚持调查真相的父亲,都让影片呈现出秩序的稳定和不容置疑。这与陆小雅的父亲不无关系,“她有一位非常开明的父亲。她在学校的学习成绩特别好,但在高中时突然决定不参加高考,而去了长影的演员训练班学习表演。父亲对于她的选择表达了充分的尊重。”因此,虽然陆小雅的影片投射了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但却不曾与父权进行激烈抗衡,她往往采取一种改良主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此外,影片并没有像同时期其它影片一样对李厂长持全然批判态度,而是采用了中庸调和的妥协方式。最后双方的握手言和,并非是以“新”完全取代“旧”为结,而是通过双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的,李厂长学会接受新思想,女工们也学习李厂长身上的一丝不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点上,与陆小雅自己的思想经历有关,她认为,“我们这代妇女潜意识还是受了很多的禁锢,这个禁锢肯定影响我的创作,它不可能放得开。现代女性的生活、从小的教育、生长的环境会给她们带来更自由宽阔的天地。数字技术为她们带来很好的便利条件,物质文明又会给她们带来更多的资金资助,社会对女性的认识也有很多变化。”正是在对“新”的适度开放和对“旧”的适度坚持中,陆小雅为新旧夹缝中的两代人提供了一条平和的出路。(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