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文

Naiwen Li

有片源
2023年
导赏:《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志愿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影片延续了《长津湖》系列的战争史诗格局,注重震撼性视听效果的呈现,歌颂了志愿军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是对抗美援朝题材“新主流”电影创作的延续和发展。在叙事上,《志愿军:雄兵出击》采取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策略。宏观层面,影片介绍了朝鲜半岛局势以及美、苏等大国的态度,随着美国介入朝鲜战争,我国领导人做出了志愿军渡江入朝的决策。随后,影片交代了首批志愿军将士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的过程。影片后半部分,展示了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慷慨陈词、向世界发出庄严宣告的情节。微观层面,影片详细描述了松骨峰阻击战等三场战役,既有对战争场面的逼真呈现,也有对人物形象性格的细腻刻画。在人物塑造上,从领袖到战士各具神采,导演陈凯歌在创作时也将现代人对历史的思考加入其中。片中,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之前,毛主席在为是否发兵而思考。在此期间,他接见了一群英雄模范,中国人民的团结、勇敢、坚韧使得他下定抗美援朝的决心。正如陈凯歌所说“出国作战是一个很艰难的决定。但是作为领袖,我觉得他一定要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同时要从民众中间汲取力量。”在战士们的塑造上,则侧重展现英雄群像的丰富性和人民性,在“家国同构”叙事下实现了历史人物与人民大众的辩证统一。《志愿军:雄兵出击》为观众们带来了震撼的视听体验,将民族文化心理和主流价值观深度结合,对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编辑:刘方舟)
2022年
2021年
导赏:在中国电影的长河中,谍战片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片,承载着深刻的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张艺谋,这位享誉国际的导演,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电影语言,首次尝试谍战题材,带来了《悬崖之上》这部作品。这部电影不仅是对传统谍战片类型的一次致敬,更是在叙事手法和美学表达上的一次大胆创新。《悬崖之上》的故事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的哈尔滨,影片通过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在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中所遭遇的重重危机。这部电影在叙事上采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将观众的视角与主人公的视角紧密绑定,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冲突。在美学风格上,张艺谋巧妙地运用了黑白色调和持续的雪景,构建了一种冷峻、压抑的视觉氛围。这种视觉风格不仅与影片的谍战主题相得益彰,更是对那个时代历史氛围的一种再现。影片中的“雪一直下”不仅是一个视觉符号,更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隐喻,象征着革命者在黑暗中的坚持与牺牲。张艺谋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让观众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角色的情感深度。影片在人物塑造上同样展现了张艺谋的深厚功力。与传统谍战片中的英雄形象不同,《悬崖之上》中的特工们并非无所不能,他们有着自己的恐惧和犹豫,甚至在关键时刻会做出违背特工原则的选择。这种人物设定使得角色更加立体,也更加真实。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背景故事和情感纠葛,这些故事和纠葛在紧张的谍战氛围中逐渐展开,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人性光辉。《悬崖之上》打破了传统谍战片的悬疑布置方式,采用了一种“明牌”的叙事手法,让叛徒、潜伏者等角色提早浮出水面。这种叙事策略使得影片的悬念不再仅仅依赖于“谁是卧底”的猜谜游戏,而是转向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选择。影片通过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对角色产生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从而引发了对人性、信仰和牺牲的深刻思考。此外,影片在音乐和剪辑上也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紧张的情节伴随着扣人心弦的音乐,使得影片的节奏感和紧张感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剪辑上则巧妙地运用了闪回和蒙太奇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层次感和艺术深度。《悬崖之上》是一部在叙事和美学上都极具探索精神的电影。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紧张刺激的谍战故事,更是通过这个故事,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人性、信仰和牺牲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张艺谋通过这部电影,再次证明了他作为一位电影大师的艺术魅力和创新能力。《悬崖之上》不仅是对中国谍战电影传统的一次致敬,更是对这一类型片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和拓展。(编辑:赵敏)
2018年
导赏:文牧野执导的《我不是药神》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以严谨的情节结构设置、丰满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折射,成为我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又一力作。《我不是药神》采用经典的三幕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讲述故事经过,情节起承转合、结构严密,前半部分夹杂喜剧风格,为沉重而深刻的影片基调带来轻松的一笔,同时亦有对现实问题的折射,颇具黑色幽默意味。后半部分则充满矛盾的戏剧张力;结尾的处理即彰显情与法的交融,亦传递了温暖而坚实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程勇的判决“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押送的警察说的那句“开慢一点”,无数受益的病人沿街相送,摘下了口罩向他表示敬意和感激,这一画面使人潸然泪下,程勇虽然面临法律的制裁,但他的灵魂却得到了救赎,为无数在黑暗中挣扎痛苦的生命带来了光明的希望。《我不是药神》成功而深刻地塑造了典型性人物群像,虽处困境之中,其具有的高尚人格和勇敢坚韧的人性光辉亦值得讴歌。程勇作为影片核心人物,实现了唯利是图的小商贩到“药神”英雄的成长转变和内心的情感变化,从出于对金钱利益的渴望,到与病患群体建立深厚的情感纽带,他逐渐意识到手中的药是生机和希望,经过假药贩子的威胁和内心的挣扎,吕受益自杀的悲剧唤醒了他,他决定再次扛起了责任与使命。即使知道自己会面临牢狱之灾,但为了无数患者“生”的希望,他毅然选择牺牲,他的形象并非完美无缺,犹豫退缩和趋利避害本性这种人性的复杂,让他的形象更为真实而深刻。率直而以身殉法的孤独少年黄毛、不顾世俗眼光而坚强生活的思慧、保有人的尊严的吕受益,他们既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无力、死亡边缘的挣扎,也展现了病患群体在现实与困境中所体现的对生的渴望与温情的力量、顽强和坚忍的人性伟大之处。《我不是药神》聚焦于白血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折射了高价药的社会议题,病患群体的齐心协力以小见大,实现了“生命最为可贵”的正向价值传递,兼具艺术表现的成功和现实意义的深刻,在人人皆有的“生老病死”的隐忧之下,再次弘扬了温暖坚实的生命力量。(编辑:刘若能) 
2017年
2015年
2010年
导赏:《我是植物人》是王竞导演现实主义影片风格代表作。以“知假、造假”为题材,披露医药行业的黑幕乱象,同时巧妙地融入了悬疑、惊悚、励志、成长等元素,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情感波动和心灵慰藉。电影借助一连串令人难以置信的巧合,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叙事结构。女主人公俐俐知假、造假,而后反被假药所害,再到最后揭露造假罪行、承担罪罚,在戏剧漩涡的核心处完成了自我救赎。男主人公刘聪,原本是一个专注于偷拍与炮制吸睛花边八卦的娱记,随着主线事件的深入发展,他逐渐蜕变,成长为一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闻记者。朱莉与刘聪的关系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张力,刘聪是朱莉失忆后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两人在假身份的掩饰下建立起了真实与纯粹的情感联系。王竞导演运用了快速剪辑和画面虚焦等技巧来营造氛围。当俐俐在方臣药业为小芸调查“因非他命”案件时,导演多次运用快速剪辑,如在领导办公室窃取文件时,既要担心同事发现,又要时刻留意领导是否返回。这些段落通过商业化的拍摄手法,增强了影片的紧张感,激发了观众的观影热情。片中大量使用的虚焦镜头具有模拟主角主观视角、风格化表现以及营造紧张氛围等多重含义和作用。如故事开篇,刘聪潜入俐俐的病房偷拍女明星时,意外发现了沉睡三年的“植物人”俐俐。导演此时采用虚焦处理,模拟俐俐的主观视角,镜头从清晰转为模糊,透过她的眼睛审视整个病房,真实展现了角色的主观感受,还象征着俐俐心理从“迷茫”到“清晰”的转变。“植物人”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即人体除保留一些本能性的神经反射和进行物质及能量的代谢能力外,认知能力已完全丧失,无任何主动活动。“我是植物人”字面意义上指女主角俐俐因受到不合格药品的毒害而陷入植物人状态。从隐喻层面来看,“植物人”象征着一种心理困境,暗示着一种自我认知和觉醒的过程。俐俐此前“知假、造假”,是缺乏社会主体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她在昏迷三年苏醒后才开始逐渐找回自己的记忆和身份,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她个体生命的救赎,也是对整个社会的一种警示和启示。(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