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

有片源
1983年
导赏:在众多战争题材影片中,《再生之地》面向战争的视角是独特的,它将影片的落点从喧嚣的战火硝烟迁移至一片陌生的战场——战犯管理所。这里没有炮火,没有轰鸣,不需要毁灭敌人的肉体,要做的是从精神上拯救战俘们的灵魂,帮助他们认识战争的残酷,重树正确的价值观。本片除了通过对比展现日本侵华战犯的暴力倾向与阴暗心灵外,集中表现了中国政府始终秉持的革命人道主义方针。国家不仅没有直接放弃、消灭这批杀人机器,反倒以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劳动改造感化他们的心灵,最终使这批欠下血债的日本战犯,放弃原本效忠天皇的反动立场,重新接受人性与理性的感召。这体现出我国政府改造战犯政策的巨大威力。影片以多个复杂的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题内涵,在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巨大变迁中体现改造动作对人思想的重塑。将师团长伊藤弘一是一个嗜血成性的法西斯分子,但同时也拥有礼貌谦恭、彬彬有礼、桀骜不驯等品质特征。他的内心不是只有恨意,但恨意蒙蔽了他看向世界的双眼。他的人物形象中暗藏着人性的光亮面,使他在一次次的思想教育中有被唤醒、被点亮、被震撼的可能。在整体风格上,本片坚持纪实性追求,尽力向生活靠拢,将真实作为矛盾冲突、人物关系、情感变化与环境氛围的基点,故事的发生与转变都有迹可循。同时,影片也拒斥僵化的真实性,“并不是说一部影片必须完全按着‘生活中确有其事’才能算真实”。通过积极地对搜集到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扩充和深化,导演使真实与想象、虚构相融合。这使影片既与原本跌宕起伏、回环复杂的话剧版本在风格上相区分,又在内容上贴近历史事实。(编辑:铠兰)
1981年
导赏:《绿色钱包》是导演孙羽和王启民合作拍摄于1981年的作品,影片以轻松童趣的风格讲述了教育对迷途青年的帮助与感召,最终获得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孙羽是一名关注社会现实的导演,他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用电影寄寓自己对社会的关注与期待。《绿色钱包》描摹了惯偷小元在工读学校受到的温柔、宽容、鼓励式教育,老校长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品行正直,且在教育上有无限耐心,正是他坚持不懈的循循善诱唤醒了小元内心深处的善良。影片体现出他人的关怀、集体的感召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再塑造,这与当时社会重新凝聚思想和价值追求的风尚紧密相连。与孙羽的大量影片相类似,本片亦对父辈与子辈两代人的关系加以书写,通过呈现子辈缺乏关爱、子辈怨恨父辈、子辈理解并回报父辈的三个过程,唤醒了观众关于亲情情感归属的共鸣。本片主题思想虽严肃,导演却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灵动的电影音乐使影片整体沉浸在欢乐童真的氛围之中。小元仍然是个有着奇情幻想的孩子,心理活动丰富、天真,为了生动准确地描写他的内心世界、呈现想象与梦境等主观思想活动,孙羽大胆尝试了各色电影语言,融闪回、慢动作、跳切、慢切、柔光于一体,使影片像孩童眼中的世界般如万花筒色彩斑斓。同时,影片的配乐《春雨蒙蒙的下》优美动听、极富童趣,与影片主题相应和。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如小元一般暂时迷惘的“野猫”,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可待挖掘,每个孩子都应期许自己的金色未来。本曲在影片上映后被广泛传播,陪伴无数中国儿童成长,成为了不少人的童年回忆。(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