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利瑞

Drew Leary

有片源
2019年
2018年
导赏:在2019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绿皮书》以黑马之姿摘得最佳影片桂冠,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将观众带回1960年代美国南方种族隔离制度的阴霾中。影片中那本指引黑人安全出行的“绿皮书”,既是历史伤疤的见证,也成为叩击现代文明的精神图腾。当我们跟随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的南下巡演之路,看到的不仅是公路电影的表层冒险,更是一场关于尊严、偏见与文化认同的深层博弈。影片开篇即构建了极具反差的人物图谱:举止优雅的谢利博士虽坐拥三重博士学位,却因肤色被困在金碧辉煌的囚笼;粗俗市井的托尼混迹底层,却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规则中游刃有余。这种身份倒置的设定,将种族问题的荒诞性推向极致。导演彼得·法雷里巧妙运用公路片的框架,让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封闭车厢内碰撞。从匹兹堡到伯明翰,越深入南方腹地,文明的遮羞布越显脆弱。那场雨中爆发的争吵戏堪称灵魂拷问的范本——“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那么我到底是谁?”导演在视听语言的调度上彰显大师手笔。冷暖色调的转换暗示着人物心理变迁:纽约冬日的阴冷蓝调,与南方夏夜的暖黄光晕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种族歧视的隐性暴力比气候更令人窒息。当车辆抛锚在棉花田边的长镜头里,谢利博士与田间劳作者的对视充满张力——精英与劳工阶层的黑人,在种族压迫前形成了奇妙的命运共同体。这种视觉隐喻的运用,使影片跳出了常规社会问题片的窠臼,升华为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辨。《绿皮书》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剧本的精密编织,更在于它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解构沉重议题。当谢利博士在橙鸟餐厅弹奏肖邦时,镜头缓缓推过黑人听众沉醉的面庞,古典音乐与蓝调布鲁斯在此达成精神共鸣。这一“灵魂震颤的时刻”,完成了文化等级制度的祛魅——艺术本无肤色,正如人性不应被偏见桎梏。(编辑:赵敏)
2012年
2011年
剧情: 埃迪·莫拉(布莱德利·库珀饰)本来是一个胸怀大志、充满抱负的作家,如今却正在遭受创作方面的瓶颈所带来的痛苦。当他的一位老朋友向他介绍了一种极具革命意义、刚刚研制出来的全新药物NZT之后,埃迪发现他的生活被彻底地改变了。在NZT的帮助下,他的全部潜能都被激发了出来,每一个神经元的连接处都散发出了生气勃勃的耀眼光芒,埃迪能够瞬间回忆起他所读过、看过或听过的任何事情,只用一天时间就能学会一门语言,多么复杂的方程式都难不倒他过人的领悟能力——只要他继续服用这种还处在实验阶段的药物,他就能维持住这种状态,以无与伦比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他见过的每一个人。 很快,埃迪就以旋风般的姿态迅猛地扫荡了华尔街,只启用少得可怜的资金就连本带利地赚了数百万美元。他在金融方面的惊人造诣立刻引起了华尔街大亨卡尔·范·鲁恩(罗伯特·德尼罗饰)的注意,他决定让埃迪帮助自己,一起促成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企业之间的合并议案。然而,如此锋芒毕露的高调行事,同时也让埃迪成为了所有人注目的焦点,他们都想找到NZT的藏匿地点,意图夺走他轻而易举就获得的成功……就连生命都陷入了朝不保夕的危险当中,埃迪不得不忍受的是药物带给他的疯狂且可怕的副作用以有痛苦,在躲避一大堆神秘的尾随者、一个极度恶毒的混蛋以及来自于警察的极具密度的调查的间隙,他必须紧紧地把握住正在不断地缩小供应量的NZT,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足够的智慧,战胜每一个别有用心的敌人。
2010年
剧情:   一对情感迅速升温的情侣,被一连串足以考验他们感情是否牢固地家庭悲剧所困扰着。   把时间重新拨回2001年的夏天,那个时候改变了整个美国的“9·11”事件还没有发生……泰勒(罗伯特·帕丁森饰)是一个21岁左右、生活在纽约市的异常叛逆的年轻男子,他与父亲查尔斯(皮尔斯·布鲁斯南饰)之间的关系更是紧绷到了一触即发的危险地步——因为之前发生的一场家庭惨剧,让这对父子产生了彻底地隔阂,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开始其乐融融的和谐状态了。   泰勒始终觉得,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人理解他曾经经历过的一切,直到有一天,在一次不同寻常甚至是歪曲的命运的召唤下,他遇到了艾丽(艾米莉·德瑞文饰),爱情也就变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值得惦念的事情。让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艾丽以一种不可预期的方式抚平了泰勒内心深处的痛苦,不断地激励着他,两个年轻人很快就陷入到炽烈的情网当中无法自拔了。   有了爱情的滋润,泰勒渐渐地对生活与幸福的意义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可是很快,已经埋藏起来的秘密再次被挖掘出来,尤其是当已经无法离开对方的两个人受到了永远不能相见的威胁时,空气中处处弥漫着一种悲情的绝望……由泰勒和艾丽共同制造出来的,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情感故事,里面包括了爱情所能制造的力量以及家人之间的强大的维系,还有让生活变得充满激情以及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的重要性。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