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智

Mingzhi Wang

有片源
2008年
导赏:《一年到头》以春运为背景,将“回家过年”这一中国人特有的情感纽带作为主线,通过几个普通人物的命运交织,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现实矛盾和人性的光辉。陈刚饰演的张国栋,是一个典型的小包工头形象,他勤劳朴实,为了生活奔波,虽然有些神经大条,造成了一些麻烦,但不失善良和责任感。白老师是退休的中学校长,典型的城市知识分子,他温文尔雅、受人尊敬,内心孤独渴望亲情。李家梁,农村出身的主治医师,身陷职业医闹,想要回家为老人过寿受阻于妻儿,其形象立体而真实。影片用寥寥几个角色,勾勒出了一幅跨越多行业的群像画卷。在轻喜剧电影的表层之下,蕴含着诸多引人谴责与深刻反思的社会现象:无良装修队违背信用与职业操守的行为、农民工辛勤付出后却难以讨回薪资的辛酸、混淆视听的职业医闹事件、医药行业内部关于奖金与回扣的不正之风、学生升学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以及空巢老人孤独无助的生活状态……呼吁在春运时节众人归家的时刻,社会道德与优良品质也回归到大众身边。导演王竞在《一年到头》中精心编织了一个多线索交织的叙事网络,将来自不同社会阶层、面临各异境遇的角色汇聚一堂,巧妙地将一系列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情节安排得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并穿插着诙谐幽默与讽刺批判的元素,成功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在时空、故事线的转换上,王竞导演多次利用相似的元素——如行驶在公路上的车辆,巧妙地将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故事线连接起来,使得画面转换流畅自然,充满动感。当包工头张国栋与农民工兄弟“文明讨薪”成功后,燕京日报记者为他们拍摄的合影,下一秒出现在外科大夫李家梁所看的燕京日报上,两条原本平行的人物线索因此交汇,充满巧思。此外,影片部分场景还采用了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真实捕捉了新千年春运期间的壮观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股汹涌澎湃的回家大潮之中,与每个归心似箭的旅客情感共鸣。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属于每一个在春运路上奔波、渴望回家的中国人的深情篇章。(编辑:明慧)
1999年
导赏:电影《横空出世》获奖无数,获得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配角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最佳音乐奖、最佳录音等多项大奖。《横空出世》填补了中国故事片题材领域的一个空白,讴歌了高科技国防工业的伟大功勋筹建核试验基地,但影片不是着力于描述研制原子弹的技术过程,而是表现了为这一功勋付出智慧和艰辛劳动的人们。它首次全景式地展现了曾经披着神秘面纱的原子弹的研制过程,而且以电影的思维、电影的语言、富有感染力地刻画了陆光达、冯石等典型艺术形象,通过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的压力与困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崇高精神与深厚实力。《横空出世》是一部英雄主义味道很浓的片子,这部片子中的每个人物都或多或少地浸染着英雄主义的色彩。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横空出世》再不是主题先行,观念图解,再没有像过去那样不断渲染领导的丰功伟绩,而是写出了科学家和普通战士的伟大贡献,尤其表现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现代精神。这部影片讲述了我国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历程,是一部讴歌民族凝聚力和奉献精神的影片。该片不仅重现那个时代的火热生活,而且昭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永远站在高科技前沿,拥有强大的现代化军事力量才能够不受外侮。
1996年
导赏:“在幼稚与成熟、困惑与醒悟之间,从来没有一道明显的界限。”《男孩女孩》是一部生动反映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青春期生活状态的故事片,由第五代导演何群执导,国家话剧院首任院长赵有亮主演。本片于1996年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儿童片奖,并入围了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评选。《男孩女孩》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线索,而是展现了几个学生和老师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家庭。孩子们各有习性,但独立意识的增强,以及对大人的管束和说教不再顺从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共同特点。他们遇到的问题是带有时代色彩的“成长的烦恼”,如青春的萌动,对英雄的崇拜效仿,爱美之心,矛盾乃至肢体冲突,选择人生道路等等。孩子们的性格在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矛盾中得以展现,构成的生活图景像水彩画一样,近看笔触纷繁无序,站得远些会看出亮丽的轮廓。导演认为,越贴近学校的生活,越感到那种朴实自然的生活流程和有趣的生活细节,恰恰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能打动人。因此,剧组曾多次进入高中校园考察、座谈,以还原最真实的高中生状态。借由对经典老电影《烈火中永生》的探讨,《男孩女孩》意味深长地描摹了巨变年代复杂的群体精神面貌。片中的孩子们都生于改革开放之初,是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知识面广,了解电脑、英语、艺术;而他们的父母有大款、个体户、知识分子和工人,且大部分都当过知识青年。尽管思想上有着不可弥补的代沟,但父母和子女都认识到了不同时代下自身所承担的重任。片中的赵老师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他善良而有爱心,因材施教地统领着学生迈上人生的下一个台阶。(编辑:曾奕琦)
1995年
导赏:《七七事变》再现了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者继九一八事变后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挑起了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奋起反击,由此开始了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八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事件。这部历史题材作品由善于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著名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执导,也是继《开国大典》《大决战》《重庆谈判》后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的时候推出的一部鸿篇巨制。影片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华野心的同时,生动的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在这场抗击日寇的正义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抗日英雄,影片凸出表现了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宋哲元在这场战争中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例如佟麟阁死后尸体送回,白发苍苍的父亲把自己的棺材让给儿子,并说儿子死得值得;赵登禹与母亲绝别时,母亲赠言:“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就是最大的孝。”宋哲元的母亲怒摔花瓶这些细节的设置使民族英雄的形象更丰满、鲜活,也使人们领悟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光辉力量。李前宽、肖桂云夫妇站在历史的角度,在述说事件的同时,全用全景式的结构把视角伸向相关的各个层面,达到史诗般的艺术效果。导演巧妙运用隐喻等表现手法,将卢沟桥上的石狮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昭示出中华民族是醒来的雄狮,正义战争一定会胜利,日本侵略者一定会灭亡。影片荣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也成为李前宽、肖桂云导演生涯的代表作。(编辑:方舟)
1991年
导赏:《决战之后》是导演伉俪李前宽、肖桂云继《开国大典》后又一历史革命题材力作,生动描绘了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获的一大批国民党高级战犯在新中国监狱中的改造生活。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对成为阶下囚的失败的敌对者,并非实施肉体消灭,而是着力于灵魂改造——将此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伟大工程、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搬上银幕具有深刻意义。本片将镜头对准“功德林”监狱灰墙内身穿黑色囚服的战犯,但编导选取合乎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切进闪回段落,打破了时空局限,调剂了整部作品的视觉节奏和观赏性。剧情上并不简单化地图解政策,而是描绘了以杜聿明为主,一批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一夜之间成为阶下囚徒的急剧、强制的命运逆转。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精神世界在这种逆转中心态的失调和艰难的转化,如尊严的倒置、感受的错位、特殊思考中产生的特殊喜怒哀乐,揭示这批“党国精英”如何改过自新,脱胎换骨,从阶下囚转为共和国公民的人生历程,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教育人、改造人的政策威力及实绩。正如片中李所长对杜聿明所言:“历史缺少哪一部分都不完整。”这句话亦可以视作导演在艺术把握上的基本态度:不把战犯的个人品德与政治立场混为一谈,不以先天的胜利者的姿态去随意丑化敌手。关注失败者的命运,同样可以挖掘出深刻的意义,起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鞭策作用。(编辑:曾奕琦)
1988年
1986年
1984年
九月
九月

演员(饰 Zheng Qitian)/

导演:田壮壮/
类型:音乐/儿童/
剧情:版本一   少年宫的老教师顾小玉正在积极筹备全市少年儿童合唱节,但事情办得很不顺利。孩子们因作业太多或因家长不支持,总不能按时排练,并且,少年宫合唱队想请名作曲家刘元教授写支歌曲,为合唱节增辉,竟也遭冷遇。无奈她只好亲自登门去恳求刘元的帮助,毕竟他们是过去的音乐学院的老同学。顾小玉每天都接到许多封来自各个学校的和孩子们的信。她总是热情处理着信中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她看到了一封希望顾老师能在他出狱时去接他的来信。顾小玉很吃惊,但她还是来到监狱。刑事犯郑启天曾经是顾小玉的学生,现在他已刑满释放。因分别多年,顾小玉不知哪个学生,更记不清他的模样了。当郑启天看到他的顾老师就站在眼前,却又认不出他时,他便悄然离去顾小玉却仍在监狱门前等待。一天,郑启天拉货来到少年宫门口,回忆起自己少年美好的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的。突然他见到顾老师在少年宫门口和孩子们说笑着,他不由自主地朝顾小玉走来,但他又犹豫了,看着自己的样子,真没有勇气开口。一位女民警来到了顾老师的办公室。她们见面后是那样亲切。原来她也是顾小玉的学生,名叫田玲,在少年管教所工作,她是为少管所的姑娘们参加合唱节而来邀请顾老师去听听少管所合唱队的练习,顾小玉欣然同意。少年宫准备让顾小玉退休,将要离开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单位,将要离开孩子们,她心中十分难过,她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只希望能继续住在少年宫里,离孩子们近一点。一天晚上顾小玉在剧院门口等退票,期待听到青年钢琴家肖明的演奏会。这时郑启天也来到剧场,他发现顾老师没票,便用高价买了两张票,去找顾老师,却发现顾老师已离开了剧院。顾小玉在宿舍里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着肖明钢琴独奏会,她回想起当年带着在少年宫钢琴组活动的小肖明去盲童学校为孩子们演出的情景。合唱节就要到了,顾小玉到刘元家取歌谱,刘元推托因为忙,歌谱根本没写,她只好悻悻而归。合唱节经过大家的努力开得很顺利。顾小玉沉浸在幸福、欢乐之中。郑启天即将回劳改队就业了。临行前他来到少年宫看望顾老师。顾小玉觉察到郑启天的情绪低沉,便鼓励他为大家唱支歌,唤起他对生活的希望,并让他自信坚强起来,郑启天登上舞台,那歌声带着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憧憬在飘荡,飘向远方。   版本二 少年宫的老教师顾小玉正在积极筹备全市少年儿童合唱节,但事情办得很不顺利。孩子们因作业太多或因家长不支持,总不能按时排练,并且,少年宫合唱队想请名作曲家刘元教授写支歌曲,为合唱节增辉,竟也遭冷遇。无奈她只好亲自登门去恳求刘元的帮助,毕竟他们是过去的音乐学院的老同学。顾小玉每天都接到许多封来自各个学校的和孩子们的信。她总是热情处理着信中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她看到了一封希望顾老师能在他出狱时去接他的来信。顾小玉很吃惊,但她还是来到监狱。刑事犯郑启天曾经是顾小玉的学生,现在他已刑满释放。因分别多年,顾小玉不知哪个学生,更记不清他的模样了。当郑启天看到他的顾老师就站在眼前,却又认不出他时,他便悄然离去顾小玉却仍在监狱门前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