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

Ann Hui

有片源
1996年
剧情: 在拳击训练场上,阿肯邂逅溧亮的葛小姐,立即被她深深吸引。葛小姐也无法逃避阿肯火辣辣的目光。阿肯发起了猛烈的追求攻势,葛小姐被阿肯的热情所感动。在交往的过程中,葛小姐指责阿肯事业上不求上进,生活没有目标,说既然搞拳击,就应该到比赛台上去争个高低,光在一边高谈阔论、空谈理想,算不得英雄好汉。 葛小姐一席“教诲”直说得阿肯脸上发热。从此阿肯失踪了好些日子,葛小姐心中很不安,怕阿肯会出什么事。 有一天,阿肯突然又出现在葛小姐面前,请她观看自己的首次比赛。原来,阿肯自己去找教练训练拳击技法,同时夜以继日地打工,用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首次比赛阿肯就出手不凡,显示出他的拳击天赋,他坚定的自信、快速敏捷的反应、出拳的准狠,使对手无招架之力。他胜利了,葛小姐投入他的怀抱,两人陷入了甜蜜的爱情之中。 欲攀高峰,阿肯向二号种子选手—— 葛小姐的哥哥阿烈挑战。擂台上两人都狠狠地攻打对方,毫不留情。一边是哥哥,一边是心爱的人,葛小姐不忍再看,跑了出去。一会儿,她忍不住又回来,想看到底谁胜谁负。结果目睹了阿肯在劣势下反攻,一记狠拳,将阿烈打倒在地,再也没有爬起来。 失去哥哥的痛苦使葛小姐与阿肯分手。阿肯从此一蹶不振,在拳场上玩儿命,采用自杀式的打法,以此麻醉自己。 葛小姐以为再也见不到阿肯了,就忍痛打掉了腹中阿肯的胎儿,想忘记以往的一切。不料,一天在街上突然见到阿肯,俩人拥抱在一起,他们都深深感到不能没有对方。 葛小姐希望阿肯能完成哥哥的愿望,摘取亚洲拳王的桂冠。阿肯在长时间自杀式的拳击中,头部受了伤,但为了不负葛小姐、师傅和朋友的期望,他只有背水一战。 阿肯殊死拼搏,充分表现出他的英雄本色。他强忍头痛,苦战到底,终于将对方打倒,自己也倒在拳台上。 躺在病床上的阿肯还在嘱咐师傅准备下一次的比赛,虽然身受重伤,生命危在旦夕,但在葛小姐心中,阿肯永远是英雄。
1995年
导赏:电影《天国逆子》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法律与家庭伦理的奇案片,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触,讲述一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借幼年时的记忆,告发母亲犯弑夫罪行的故事。电影将。经过编剧王兴东、王浙滨的匠心改编与导演严浩的细腻执导,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东北,渲染出一个风雪交加、人情冷暖交织的世界,不仅保留了原案件的震撼力,更在艺术层面进行了升华,是对传统文化本质掷地有声的叩问。影片采用了较严格的戏剧式结构,多条线索并进,始终围绕着关母是否毒杀关父这一故事核心来设计悬念、刻画人物、结构情节,增强了影片的叙事性。通过特写镜头和狭小空间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不安氛围和人物间关系的压迫感,深刻地展现了人性中的阴暗面,如暴力、背叛与自私等。这些负面情感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得观众在震撼之余,也不得不反思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另一方面又通过人物的行为抉择,具象化了情与法的冲突。电影既没有简单地将母亲塑造成一个恶棍,也没有将儿子描绘成一个英雄,而是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多面性,展现了母亲在欲望与罪恶中的沉沦,以及儿子在父冤与母爱之中的徘徊。最终主人公顶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选择了用法律来维护正义和真相,既是对母亲的一种宽恕,也完成了对自我的艰难救赎。该片导演为“香港新浪潮电影”运动的主将严浩,他的导演风格平静细腻,又不失深刻,形式优美,内涵极为深邃,传达出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一风格在《天国逆子》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片中不时穿插着一些富有诗意的画面,如北国雪地风光、寂静的夜晚、温情的冰灯等,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抹柔和的色彩,还使得叙事更加流畅自然。《天国逆子》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1994年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影片奖,并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部入围奥斯卡影展的电影。(编辑:明慧)
1988年
1984年
导赏:张爱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电影感”,吸引众多电影创作者对其作品进行改编,其中香港导演许鞍华在香港社会两次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时期分别两次改编其作品,即《倾城之恋》与《半生缘》。许鞍华于1984年接受李焯桃采访时表示,改编《倾城之恋》,“是因为《倾城之恋》讲香港”。而在她的自述文章《谈〈倾城之恋>》中,对这一原因作了进一步阐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之所以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背景是四十年代的香港。拍一部以过去的时代做背景的电影,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种很“过瘾”的事情,也可说是一项挑战。许鞍华通过重新讲述张爱玲提供的“香港故事”,参与到重塑香港本土文化身份的实践之中,《倾城之恋》以外来者的眼光记述香港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无形中增添了本土叙述的历史深度,同时最终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怀旧浪潮的最终指向与历史坐标。电影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上。许鞍华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色彩和音乐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既华丽又苍凉的氛围。影片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展开,两人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影片中对白流苏的塑造,既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坚韧,又不失女性的柔弱和渴望,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性格,使得角色更加立体,情感更加丰富。《倾城之恋》在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设置上都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许鞍华导演几乎把小说整个搬上了银屏,改动的部分非常少,就连人物的对白也是一字不差的照搬进电影。在场景上,许鞍华还原了小说中的浅水湾酒店和香港街道;在台词上,许鞍华直接使用了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倾城之恋》中的香港无疑是一个动乱的环境,战争成全了故事中人的恋情。就题材而言,它十分符合许鞍华一贯的主题特色——乱世中人的生存状况。《倾城之恋》的意义还在于它对张爱玲作品的忠实呈现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电影不仅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更通过影像的力量,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情感。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学改编,也是对张爱玲文学世界的一种影像诠释。(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