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琼丹

King-Tan Yuen

有片源
2024年
2023年
2019年
导赏:《神探蒲松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一次东方幻境版的现代演绎。与历届“倩女幽魂”系列电影不同,《神探蒲松龄》重构了蒲松龄这一经典文学形象,将他从传统的书生、史志编撰者转变为一位集智慧与幽默于一身的“捉妖师”。影片通过蒲松龄与其“笨徒弟”及各路小妖组成的侦探团,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而又贴近人性的世界观,展现了正义与邪恶、智慧与愚钝、爱与牺牲之间的复杂交织。影片中,聂小倩与宁采臣的关系被赋予了全新的维度。故事采用插叙手法,逐步揭开聂小倩与宁采臣之间恋爱的始末缘由。红裙明媚的聂小倩与书生意气的宁采臣,不再是简单的救赎与被救赎的关系,而是两个灵魂深处的相互吸引与彼此成就。面对抉择,燕赤霞甘愿牺牲自我,欲以妖丹换取聂小倩的解脱;而聂小倩,更是以无私之爱,选择了自我牺牲,只为保全挚爱宁采臣的安危。这一念之间的温柔与良善,是对“人与妖”界限粗暴二元对立的深刻反思与消解,无论身份如何,善恶的本质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之间的爱情,超越了生死界限,以共赴阴阳边界的浪漫壮烈,诠释了“爱之深,责之切”,这种改编以当代的恋爱观重新解读了这份古典情感。《神探蒲松龄》里,在打斗场景与叙述场景中大量运用了水墨元素,无论是宁聂二人前缘的水墨动画叙述,还是场景布置中的壁画设计,都以其独特的仙逸风格呈现出现代版的东方奇幻故事。影片最后壁画之上失踪的少女全都回归,与传统故事中“吃人心肝”的残酷相比,《神探蒲松龄》以一种更加温柔浪漫的方式,展现了救赎的可能与美好。(编辑:婧怡)
2018年
导赏:影片实现了从文学到影视的艺术转换,对原著《西游记》中女儿国章节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和创新,并以86版电视剧《西游记》女儿国一段为蓝本设定故事情节,以唐僧和女儿国国王之间的爱恋为主线,以国师和忘川河神的爱情为副线,丰富影片故事内容,将其发展成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和人性纠葛的独立故事。影片中导演赋予了唐僧以普罗大众有血有肉的人间烟火味气息,从谨遵戒律清规到动凡心,给予了唐僧更多的人性色彩,女儿国国王也被塑造成一个美丽、善良且深情的女性形象,从而使唐僧与女儿国国王之间从“暗生情愫”到“相约来世”的故事发展走向更加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在此片中被赋予了新的特质,长久以来,孙悟空作为影视作品的大IP,经历了多种形象构造的演变,从动物性到被赋予文化内涵,是民族性的智者英雄代表。而在此片中,孙悟空成为了由数字技术合成的“后人类”形象,外形上更加接近于真人造型,无猴相亦无猴脸,仅仅保留了猴尾,从而泯灭了其身上的猴性、妖性,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符合现代的审美旨趣。而该片作为一部真人与虚拟形象共生的视效大片,孙悟空在某种意义上也具备二次元气质,呈现出现代话语中的“萌”形象,例如纳凉裤子被偷、行船上“耍光棍”的说辞和女儿国寻找落胎泉等故事情节表现了其萌态可掬的性格特质。影片虽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但依旧延续了其对人性与佛法、欲望与修行等佛教思想的探讨,深化了“爱个人与爱众生”的主题。通过讲述唐僧的凡心动摇和国王的深情体现出人物“爱个人”的世俗欲望,但影片并未停留在个人情感的层面,而是通过唐僧最终坚守取经大业的抉择将主题上升至“爱众生”的高度,强调唐僧普渡众生、成就佛道的重任,体现了佛教悲悯天下的情怀与智慧。(编辑:州文)
导赏:由小沈阳自导自演的《猛虫过江》讲述了两个来自东北农村的青年勇闯南湾,历经一系列冒险和挑战后回归故里的故事。影片是一部典型的东北式喜剧,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幽默风格赢得了观众的笑声与认可。开篇便展现东北农村的生活场景,一些日常小事引发一连串的搞笑桥段,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角色间的互动,呈现出浓厚的东北风情,充满荒诞但真实的喜剧色彩。大雷的出色表演占据了影片的早期部分,他的无厘头搞笑风格时而甚至压过了主角沈福的锋芒,这种比较却恰到好处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角色的性格在笑料之外,也带有浓厚的现实色彩。沈福面对家族企业破产选择承担起责任的抉择,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和情感的多面性。影片的节奏紧凑,从东北碰瓷闹剧再到南湾的复杂局势,笑料不断的同时,又巧妙融入了台湾文化与社会风情。这种文化碰撞让整部影片在喜剧之余也充满了戏剧张力。影片的后半段,故事情节逐渐从单纯的搞笑转向复杂的黑帮斗争和悬疑探案,剧情发展跌宕起伏,给观众带来了不同于传统喜剧的观看体验。影片的音乐也值得一提,伍佰的《世界第一等》和《友情岁月》等歌曲,恰到好处地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共鸣,将兄弟情义和地域文化进一步融合。而影片结尾处《咱们这个屯》,既升华了主题,也为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冲击。作为小沈阳的导演处女作,影片表现出他对喜剧的精准把控。影片通过地域文化的诙谐呈现与黑帮故事的融合,创作出一种风格独特的喜剧,脍炙人口。(编辑:颜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