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吴有才
Youcai Wu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2006年
江城夏日
演员(饰 李启明)
/
导演:
王超
/
主演:
田原
/
吴有才
/
黄鹤
/
李贻清
/
曹丞
/
李丽
/
类型:
剧情
/
家庭
/
导赏:
《江城夏日》是中国导演王超于2006年执导的一部深刻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电影。该片入围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荣获最佳影片大奖,成为当年唯一获奖的华语影片。这部电影不仅是王超个人电影风格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中国边缘人群生活状态的一次深刻透视。王超的电影风格以其极度的现实主义和冷静的镜头语言而著称。在《江城夏日》中,他放弃了前两部作品中标志性的长镜头,转而采用了更加接近主流的叙事和视觉风格。这种转变并没有削弱电影的艺术水准,反而使得影片在保持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更加具有可看性。王超的电影人物往往具有“边缘性”,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活动,成为他探讨社会和宿命关系的重要载体。在《江城夏日》中,王超通过李启明的视角,展现了城市物欲横流下的牺牲与挣扎。儿子学勤对物质的追求,使他在大城市的物质利益笼罩中失去了生命。进城的少女用美丽进行着让家人和乡里自豪的生意,实则是乡村进城人员的缩影。他们的故事,是对当前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进城人员在大城市中的“混日子”进行了真实的写照。宿命主题,是王超电影中的核心。在《江城夏日》中,宿命不仅是个体无法逃避的命运,也是环境和个人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李启明的一生无疑是失败的:作为名校的大学毕业生因为“说错了话”,不能留在城市干一番事业,被“发配”到山村,一呆就是四十年;身为教师,虽培养了无数的学生,教育自己的一对儿女却很失败。这种宿命感,使得影片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气息。王超的电影语言具有很强的诗性,他的镜头风格如同诗歌一般,具有跳跃性和意象性。在《江城夏日》中,这种诗性的镜头语言与边缘化的人物角色相结合,使得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情感。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是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每一个角色,都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编辑:赵敏)
2003年
毛泽东去安源
演员
/
导演:
康健民
/
陆小惠
/
主演:
王霙
/
阮丹宁
/
郭连文
/
彭博
/
吴有才
/
张亚昆
/
播放正片
剧情: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1921年秋天,毛泽东来到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借找工作之名来到矿井下干活,结识了长期受尽欺凌、怨声载道的路矿工人。可是向来逆来顺受的工人们不敢与洋矿主、土监工们作斗争。 毛泽东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与李立三决定将“安源这锅冷水烧热”。首先他们拜访了矿长林之轩,以兴办平民教育为理由,开办了安源路矿工人夜校,很快就发展了几名党员和200多个积极分子。刚刚从俄国学成归来的刘少奇,也马上加入到安源的工人运动中来。三个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凭借着自己的信念、理想与激情,先后在安源开办了工人俱乐部、矿工合作社和剧社,鼓励工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做人,同时筹划着罢工运动。 资本家和洋买办们意识到矿工们越来越团结,为了削弱工人俱乐部的影响,以萍乡县公署的名义发布了取缔俱乐部的训令,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决动提前罢工。1922年9月14日,以李立三任总指挥、刘少奇任矿工全权代表的安源路矿工人总罢工开始了。 随之长沙、湘北、湘南等地的工人罢工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湖南省长办公室,毛泽东义正辞严地为工人们争取劳动保障等权利;而在安源这里,刘少奇带着17个复工条件与资本家们谈判。内外压力下,资本们家终于答应了工人的条件,安源路矿工人总罢工在未伤一人的情况下,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成为中国工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