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ven Miramontz

2009年
2008年
剧情: FBI探员亨瑞与肥胖的母亲玛蒂相依为命。由于工作需要,亨瑞被派往华盛顿。临行前母亲玛蒂依依不舍,看着长大的儿子就要离自己而去,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但玛蒂把自己的担忧全部发泄到食物上,在亨瑞刚刚登上飞机的时候,她就坐在机场的候机厅里饕餮起来。一位路过的旅人看着玛蒂的邋遢样,就往她的杯子里施舍了一枚硬币。看着杯子里的硬币,玛蒂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   三年后,当亨瑞回家发现肥胖的母亲恢复了苗条的身材,吃惊不已。同样吃惊的还有玛蒂,因为亨瑞告诉她,他已经与自己的一名同事艾米丽订婚了。本来美好的一家三口周末出去游玩,不想半路突然杀出了一位西班牙籍的中年帅哥汤米。越老越痴狂的玛蒂顿时找不着北了,就连没过门的儿媳妇也觉得不错,只有亨瑞怀揣着一颗警惕的心,生怕老妈被坏人拐带走了。果不其然,汤米是欧洲一个盗窃团伙的头脑。他们专门盗窃昂贵的艺术品,并倒卖到黑市。就在上个月,汤米才在法国被捕。这次他们来到美国,也是为了一尊雕塑。于是,亨瑞被指派监视汤米,而老妈也成为了任务的牺牲品,任由得两人打情骂俏。   就在汤米侦察好了博物馆的地形后,他们终于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下手了。他们先是摆弄着一架遥控飞机不停地惊醒报警铃,以图来骚扰警察,使他们认为是设备故障,从而麻痹他们。接着,又拦截了视频监控图象,营造了一切正常的假现象。在迷倒了现场的保安后,他们成功偷窃了大师的雕塑。正当他们打算逃离现场的时候,报警系统被从新启动,汤米被困在了里面。他这才发现,原来同甘苦共患难的兄弟,跟本就没打算救他脱生。汤米作为团伙头脑,自然不能忍受自己手下人的叛变,毅然追了上去。一场枪战虽然没能拦截叛徒,但却留下了雕塑。赶来的亨瑞正在暗喜解除了汤米这眼中钉时,逃蹿的犯人来电话威胁玛蒂的生命安危。众人又赶往玛蒂家解救。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剧情:那对在美国备受喜爱的好友搭伴又回来了,我们将会在上一集结束的地方再次找到哈罗德·李和卡玛·派特,当他们成功地完成了对“白色城堡”的寻找之后,就返回到自己的公寓中……可是差不多才过了一个小时,哈罗德和卡玛却已经开始为下一次充满历险的旅行收拾行李做准备了,原来哈罗德喜欢的女孩玛丽娅去了阿姆斯特丹,他决定追随而至,想尽一切办法赢得她的欢心。    在机场,卡玛偶然遇到了他的前女友温妮莎,却惊讶地发现她就要结婚了……卡玛不愧为麻烦之源,这还没上飞机呢,他就和机场的警卫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差一点误了事。可是即使两人最终成功地登上了开往阿姆斯特丹的飞机,卡玛仍然有办法制造比自己期待中还多的麻烦。由于等不及在飞机上那漫长的6个小时,卡玛跑到厕所里自制了一个“无烟器”--骚乱由此引发,“无烟器”被误认成炸弹,而哈罗德和卡玛则不幸地被当成恐怖分子。    这场突发事件致使飞机改变了航向,把他们送到了关塔那摩湾的监狱中关了起来……这两个倒霉小子却又总能交上狗屎运,他们来了一场“胜利大逃亡”,成功越狱。从关塔那摩湾跑出来之后,哈罗德和卡玛途经迈阿密抵达德州--温妮莎婚礼的举办地,两人自然还没有好心到专程送来祝福,他们的目的是破坏婚礼。紧随在他们身后的是国家安全局的长官罗恩·福克斯,他要重新抓回这两个高度危险的恐怖分子。    虽然经历了重重障碍,卡玛却是一如既往地乐在其中,他将再一次挑战哈罗德的友情、忍耐和心智的极限……不过不用担心,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抹杀他们之间的友情,只会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幕后制作:    【两只猪头继续逛大街】    作为2004年的《寻堡奇遇》的续集之作,《寻堡奇遇2》将各种引人遐想的荒谬指数提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哈罗德·李和卡玛·派特在进行了一场充满喧嚣和热闹气氛的大银幕之旅后,再次回归,鉴于之前两人去位于新泽西的“白色城堡”餐馆所引发的一系列混乱,续集的编剧兼导演乔恩·赫维兹和海登·施拉兹伯格--他们同时也是第一部影片的编剧,将会使用一种更加宏大、更加彻底的方式,续写哈罗德和卡玛的故事,让他们再一次走进与时间赛跑、足迹遍布全国的历险当中,最终的目的也只是为了不想下半生都生活在监狱当中。    乔恩·赫维兹和海登·施拉兹伯格之所以会制作这么一个与“哈罗德和卡玛”有关的故事,最初源于一种非常老旧的写作方法--只是简单记录下自己知道的一切。在剧本成形之前,这里真的有一个叫哈罗德·李的人,他被赫维兹和施拉兹伯格两个人同时称为“这个世界上最招人喜爱的人之一”…… 哈罗德·李是赫维兹的初中同学,他们两个人进入同一所高中后,和施拉兹伯格成为了好朋友。后来,这三个又好像事先商量好的同时选择了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才得以将这段友谊一直维持到现在。至今,施拉兹伯格仍然能够以一种愉悦的心情回忆起他们共同度过的每一个夏天,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才和赫维兹正式结成了写作上的搭档。    看名字就知道,哈罗德的原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哈罗德·李,至于卡玛的角色立意,则来源于两位编剧的一众印度裔好友的结合。在创作了一系列哈罗德和卡玛以好朋友的形式出现的故事后,乔恩·赫维兹和海登·施拉兹伯格决定创作一个真正的剧本,把这对好友搭档正式推至舞台的中央……赫维兹回忆道:“这个决定最终促成了我们第一个被搬上大银幕的剧本--《寻堡奇遇》。”    在为第一部影片挑选饰演哈罗德的合适演员时,约翰·周几乎成为了乔恩·赫维兹和海登·施拉兹伯格能够想到的第一人选,施拉兹伯格说:“可能是因为约翰·周在《美国派》中的形象太过深入人心了,以至于我们每次和真正的哈罗德·李出门时,都有人指着他尖叫--他们显然是认错人了。”现实生活中的哈罗德·李也承认:“每当有人问我是否出现在《美国派》中时,我开始的回答是‘不’,但很快,我就想,‘何不将错就错呢?’所以我再碰到问起的人,就会点头承认,感觉还不错,哈哈。”    即使是现在,这三个学生时代的好友仍然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乔恩·赫维兹和海登·施拉兹伯格为了工作方便,移居洛杉矶之后,哈罗德·李很快就搬了过来,他以一种开玩笑的口吻说:“我搬到洛杉矶,是为了澄清误会,因为我的生活可不是像他们在影片中描述的那样,只有大麻和汉堡包。”    这两部影片在拍摄的时候,哈罗德·李都曾亲临过片场,他说想看看自己到底被描述成何种模样……他还承认,自己确实有几分这个由约翰·周饰演的角色的神经质,但绝对没有影片暗示的那般娘娘腔,哈罗德·李说:“看着大银幕上那个被假设成是自己的人,有点被吓到的感觉,可同时我也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情。”    【用时间堆积出来的成长】    给影片又当编剧又当导演的乔恩·赫维兹,将这部续集之作看作是一种成长之后的延续。因为自从《寻堡奇遇》上映以来,已经过去差不多4年的时间了,不仅仅是他和海登·施拉兹伯格,还包括两位主演约翰·周和卡尔·潘,都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生活经验,无论是外貌还是内心,看着都有了些许的成熟,赫维兹说:“当我和施拉兹伯格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明白得更多时,约翰·周和卡尔·潘自然也不会例外……其实续集的故事照第一集结尾时,只推后了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但我们能感觉到自己在制作这部影片的时候,那种越来越成熟的心态,并将其灌输到了故事当中。总之《寻堡奇遇2》将会为约翰·周和卡尔·潘提供一个证明:他们不仅仅是那种青春喜剧中惯常出现的面孔,同时也是代表了他们这一代人的‘古怪二人组’。”    约翰·周则以一种更加清晰的方式表述了两部影片之间所存在的鲜明差异,他说:“第一集中,哈罗德和卡玛在寻找汉堡包的过程中迷了路。可是到了这一集,他们却被关进了关塔那摩湾的监狱里,光听着就会给人一种更加强烈的紧张感,而且两部影片的笑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层次之分。”    曾在第一部影片中出现过的艾迪·凯伊·托马斯和大卫·克鲁霍尔特兹,继续以哈罗德和卡玛的邻居形象回归到续集当中,克鲁霍尔特兹说:“这部影片更有传奇色彩,比那种通常会看到的好莱坞公路片要高一个档次,对于观众来说,会是非常特别的体验。”托马斯则认为:“乔恩·赫维兹和海登·施拉兹伯格成功地维持住了让原著影片如此优秀的灵魂,同时还在续集之中发扬光大,那将会让你产生一种又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卡尔·潘也同样观测到了自己的角色所具备的更加高深的基点,他说:“在第一部影片中,我们只需要大力的咀嚼即可。可是到了这里,我们被指控是恐怖分子,这就使之后的遭遇更加充满无限的可能性。在续集当中,你能够知道卡玛许多不为人知的东西,你不知道他仍然爱着他的前女友温妮莎,你会知道他的内心其实也有着敏感脆弱的一面,只有在他所爱的女人面前,卡玛才有可能将这些从未展现过的情感表露出来。”    作为哈罗德和卡玛的世界的创造者,乔恩·赫维兹和海登·施拉兹伯格自然会当仁不让地以编剧身份,继续为其创作续集,同时他们还挑起了导演的担子,赫维兹说:“既然承担了这份工作,我们就要面对任何导演都需要跨越的障碍。”两人都表示,好在制作《寻堡奇遇》的时候,他们因为百无聊赖天天待在片场上,还算是能摸到点门道。    第一部影片的导演是丹尼·雷纳(Danny Leiner),乔恩·赫维兹热情洋溢地对他是赞扬有加:“他几乎是把我们保护在了他的羽翼之下,甚至允许我们进入片场和演员们交流,雷纳确保我们能够参与进来,这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经历。”    至于丹尼·雷纳为什么不能给续集当导演的这个问题,乔恩·赫维兹和海登·施拉兹伯格不约而同地回答:“这是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们集体做出的决定,可能是因为他们觉得时机成熟了吧……我们自己找人给剧本画出了情节串连图板,我们对于里面的角色有着无人能及的理解,我们知道没有人比我们更适合执导这部影片,而《寻堡奇遇2》能够成为我们的导演处女作,也确实是一个最完美的选择。”
2007年
剧情:  每一个人,都在天堂与地狱之间不停地徘徊,一步之差,就会万劫不复。   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呈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极其正常的自我,有点小缺陷,也会犯点小错误,但总地来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宽恕的……我们还会将那个时刻蠢蠢欲动的邪恶自我尘封起来,打上烙印,可能有的人一辈子都不敢确定自己是否真的存在着第二种人格,因为当习惯成自然之后,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当然,这种生存的常态在布鲁克斯先生身上是不适用的,因为他远比普通人要成功得多:富有的商人、慷慨的慈善家、贴心的丈夫、可敬的父亲……这些赞美的词语似乎仍然无法全面地概括出他的好。布鲁克斯先生还是自己所在社区一言九鼎的大家长,邻里有困难了,都会找他帮忙--是的,每一个人都说:他是完美的。   但是,恐怕任谁都想象不到,这样一个西装革履的翩翩君子,其实也窝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险恶秘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极度嗜血、声名狼藉的连环杀人犯,外号叫“拇指纹杀手”。他的手法利索、计划周密,即使是罪犯,也是最聪明的那种,直到现在,从没有人对布鲁克斯先生产生过哪怕一丁点的怀疑。   在布鲁克斯先生的主观意识里,其实还是非常渴望停止这种需求无度的杀人行为的,可是他那病态的强迫性的杀人冲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占据了他整个身体,使布鲁克斯先生分裂出另一个人格--马歇尔,是这个世界上最狡猾、最邪恶的杀人凶手,布鲁克斯先生只能自欺欺人地将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在马歇尔的强势上。   当布鲁克斯先生再一次向有如毒瘾的杀人欲望屈服时,他杀死了一对夫妇,也犯下了生平第一次、也是最致命的一次错误--他作案的过程,被一个有偷窥欲的摄影师拍了下来……然而,这位摄影师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拿着这一沓相片勒索已经是社会名流的布鲁克斯先生。与此同时,女警探特蕾西也将怀疑的目光投射过来,布鲁克斯先生第一次置身于双重的危机之中,能否继续隐藏他的秘密身份,全看他最终的一搏是否能够奏效了。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