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忠

Zhizhong Huang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警匪题材影片,采用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讲述中国本土的警察故事,以小众化的艺术真实,努力揭示大众化的社会真实。影片采用了多线叙事策略,将警察办案、金融犯罪、黑帮斗争、官商勾结、为父复仇等多个主题交织在一起,构建了一种对抗语境,尤其是在影片中埋藏着两代人、代表两种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复仇,以“三叉戟”为代表的老一代警察与在充满仇恨和暴力的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犯罪分子之间的仇恨对峙。大背头崔铁军因弟弟多年前在一次抓捕行动中意外牺牲,心中深埋对犯罪分子的愤怒,这种未能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不甘,化为了他点燃全局的引线,而恶势力反派角色小青则是将为父亲报仇的情绪深藏内心,不惜以身入局,多年侍虎,两条复仇线相互交织碰撞,构建了影片最主要的戏剧冲突。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极具特色,“三叉戟”作为“老三位”警察不仅体现出人物年长的特质,同时又为人物内在的矛盾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埋下伏笔,人物形象亦正亦邪,有着与黑恶势力暗通款曲的行径,自我混杂于黑暗网之中,展现出警察在现实社会中举措的摇摆不定,从而反映出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同时,影片将中国式人物关系运用于“三叉戟”身上,三兄弟正如桃园三结义中的刘关张,内心都秉持着传统道德中的“忠义”二字,守信重义、同甘共苦,即使在面对情感和道德挑战时依旧相互扶持,彰显了兄弟情深,体现出传统文化中以信义为本的侠义精神。而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亦遵循着盗亦有道的人物塑造模式,即使是黑道人物也依然秉持忠义精神,临危关头也不忘知恩图报,赋予此类灰色人物人性的温度,从而使影片角色展现出丰富的多面性,真实而又生动。(编辑:州文)
2023年
导赏:作为高群书与麦家继《风声》后的再度携手,影片《刀尖》并未沉溺于传统谍战的悬疑迷宫,而是以极致的视觉美学与人性叩问,为观众揭开了一段血色谍影。导演高群书通过对光影的捕捉和场景的精心设计,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南京冬日的景象在镜头下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每一帧都美得让人心驰神往。同时,影片在色调和光影的运用上也十分讲究,封闭的特工据点以昏暗的色调和压抑的氛围为主,而明亮的舞会、婚礼以及开阔的自然场景则以暖色调呈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调节了影片的节奏,也象征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此外,影片中大量运用了中心构图和对称构图,增强了画面的美学效果,使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享受。同时,影片的美学特色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华丽。导演通过对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将美学与叙事紧密结合。例如,从水底拍摄人物的镜头反映了其飘忽不定的心情,而男女主角在亭中对谈的场景则在江南诗意与浪漫中弥漫着危机感。这种将美学与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性,也使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刀尖》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信仰的转变。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并非一开始就拥有坚定的信仰,而是通过一次次的任务和经历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男主角金深水最初因个人恩怨而成为特工,但在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国民党的腐败后,他逐渐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最终选择了加入共产党。这种信仰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细腻的叙事和人物塑造逐步展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深刻理解角色的内心挣扎与成长。麦家原著中“以魔术叙事抵达真实”的文学追求,在银幕上转化为对历史褶皱的微观解剖。特工金深水的觉醒轨迹,暗合着民族意识从混沌到明晰的集体心理进程。当最后的枪声在南京城墙回荡,我们记住的不仅是谍战的惊心,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以文弱之躯抵钢铁洪流”的精神硬度。(编辑:赵敏)
2021年
导赏:作为首部表现铁道兵题材的影片,其通过现代科技含量甚高的视听语言,将灾难的残酷无情和救援的紧迫艰难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了这场灾难,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而这种真实感和震撼力,正是电影艺术在灾难题材上的独特魅力。然而,其并不仅仅满足于视听语言的创造和观众心理快感的满足。更深层次地挖掘了灾难背后的人性光辉和精神力量。在银幕上,我们看到了一群抗灾英雄,他们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生命的防线。他们的精神人格,既有着对职责的坚守,也有着对生命的尊重,更有着对家园的热爱。这种精神力量,是战胜灾难的重要武器,也是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核心价值。在追求视听奇观的同时,也注重了中华美学精神的融入。影片追求的“奇”,并非简单的奇观和刺激,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上强调的“奇正”。这种“奇正”之美,既有着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也有着对创新的追求和探索。它让影片在震撼人心的同时,也充满了美感和思考。影片是一部在灾难题材上做出深刻探索和创新的电影。它不仅以其极具真实感和震撼力的视听语言吸引了观众,通过银幕上展现的抗灾英雄们的精神人格,传递出了科学知识的营养和精神的正能量。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其技术层面的精湛和制作水准的高超,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类既需要物质和科学的力量,更需要精神和人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源泉。(编辑:张昕一)
2020年
导赏:在《八佰》中,管虎重现了1937年中国军队坚守上海四行仓库,抵御日军疯狂进攻的壮举。通过战争洗礼完成个人蜕变的军人们是这部影片的主角,高还原度的战斗场面使之成为国产同题材战争片中的杰作。作为一部群像戏,《八佰》不仅再现了第88师262旅524团团副谢晋元的形象,也通过“羊拐”“老铁”“老算盘”“刀子”等虚构角色再现战争的残酷和个体在大时代背景中的思考,帮助观众从不同侧面了解这场战争。王千源、张译、姜武、欧豪、俞灏明等演员在堪称“全员硬汉”的剧组中历经种种考验和困难,成功诠释出角色的特质。正如导演管虎在受访时所说:“它可能不是个电影,就是通过摄像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走过历史,去看看发生过什么。”为了还原淞沪抗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剧组耗时18个月设计搭建200亩实景,重现了苏州河两岸的原貌。在片中,苏州河被赋予重要意义,这条河不仅隔开了战区和租界,也是租借内各国人士了解这场战争和中国军队抵抗意志的重要窗口。随着战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租借内的人也被四行仓库守军的壮举所感染,从灯红酒绿的奢华生活中跳脱出来,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从而拉开了国民觉醒的序幕。为了凸显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摄影指导曹郁在片场架设2000多台灯来配合不同的镜头,IMAX65mm摄影机完美适配了战场环境,使其成为亚洲第1部全程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影片在上映后反响强烈,超越一众影片获得了31.1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2020年中国内地票房冠军。(编辑:刘方舟)
2019年
中国机长
中国机长

演员(饰 西南空管局管制中心终端管制室管制员)/

导演:刘伟强/
播放正片
导赏:香港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港味美学和类型打造,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警匪片作为香港电影的金字招牌,一直以其紧张刺激的剧情、深刻的人性探讨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作为这一类型的最新力作,再一次延续了香港警匪片的经典元素。作为代表类型,港式警匪片早已形成固定套路:“卧底+兄弟情+枪战”追逐是标配,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风格与场面也必不可少,甚至连演员都离不开刘青云、张家辉、古天乐、吴镇宇等几张熟悉的面孔。而观众的观影乐趣,也就离不开在熟悉的套路里寻找那些再现经典与推陈出新之处。《使徒行者2》亦不例外,在熟悉的配方与熟悉的味道之中,创作者亦有许多推陈出新的努力。《使徒行者2》对港片“警匪兄弟情”的标志性场景展现也很充分:黑白分明的服装造型,两人背靠背进行枪战,三人举枪互指、但子弹最终都擦身而过,伤重的兄弟两搀扶迎敌,白鸽在身边飞起等场面一个不少,令人充分沉浸于港产片黄金时代的影像幻境。“使徒”、”行者”都是宗教用语,“使徒”原意是受差遣者,指奉主差遣,得着权柄,有能力传扬福音,有恩赐教导真理,并建立教会的信徒;“行者”也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出家而未经过剃度的佛教徒。两者相结合,在片中的含义是带着应有的权力,执行警察的任务,却无警察的职衔。影片对“卧底”一职进行了崭新诠释。导演文伟鸿巧妙地运用了多重叙事结构,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悬念和反转的故事之中。影片的叙事不仅仅局限于警匪之间的猫鼠游戏,更深入地触及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井进贤在执行任务时的犹豫和挣扎,程滔在追寻真相过程中的坚持和牺牲,叶志帆在兄弟情和职责之间的抉择,都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戏。这种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使得影片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更加真挚。在视觉效果上,《使徒行者2》同样给观众带来了震撼。从缅甸的仰光大金塔到西班牙的潘普洛纳斗牛场,影片的场景转换不仅为观众呈现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也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特别是影片高潮部分的斗牛节枪战,将传统斗牛文化与现代动作戏相结合,创造出了独具一格的视觉奇观。影片的动作场面同样精彩纷呈。香港电影特有的枪战、飞车和肉搏戏,在本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动作导演钱嘉乐的精心编排,使得每一场动作戏都紧张刺激,充满张力。这些动作场面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状态的有力衬托。《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是一部集经典与创新于一体的香港警匪片。它不仅展现了香港电影的魅力,更在人性探索和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这部影片是香港警匪片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对这一类型未来发展的有益尝试和探索。(编辑:赵敏)
2017年
导赏:《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导演创作于2017年的影片,呈现了20世纪40年代的香港以“方姑”等人为代表的仁人志士展开的一系列抗日活动。影片上映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是对香港回归的真诚献礼。与传统的主旋律献礼片不同,《明月几时有》没有围绕单一的重大历史事件或典型人物进行叙事,而是三线并行,以碎片化的散文叙事风格铺陈情节。以方兰母女和刘黑仔为代表的东江游击队队员承担着营救文人名士的任务,李锦荣、张咏贤等人负责搜集、传递日方情报,已至暮年的少年游击队员彬仔则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回忆过去。三条线索穿插进行,使历史整体在时空与记忆的交错中被分割成碎片,从而消解了以价值导向为目标的宏大叙事,转向针对日常生活和战时情绪加以书写。许鞍华刻意舍弃了传统的大片叙事策略,在这场对文人的大营救中,有无数可以被渲染突出的大事迹,影片却只是轻盈地展示了几次有惊无险的小行动,以此向观众表明“主体的自我建构和身份认同,只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在创作中,许鞍华一直尝试通过影像思考“人如何面对历史”的问题。相较于歌颂知名人物与重点事迹,她更乐于挖掘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收集历史中的边缘人物的私人记忆。在《明月几时有》中,影片设置了两个时空的并立,以彩色画面展现过去那个燃烧着革命热情、却又动荡不安的战时岁月,以黑白画面展现身处和平年代的当下,梁家辉饰演的彬仔面对镜头“口述历史”,以个体的力量填补宏大历史的盲区。这种“伪纪录”手法的运用,体现出导演对普通人局部记忆的重视,她以此尝试在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之间搭建桥梁,书写“内地与香港之间关于国族百年历史中的离散记忆”。明月已照耀大江,此时便是最好的时代。(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