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美娟

Meijuan Xi

有片源
2022年
导赏:《妈妈!》是导演杨荔钠继《春梦》、《春潮》之后自编自导的“女性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影片,用细腻的女性视角,展现爱与亲情在生命尽头绽放出的无限力量。该片作为一部现实题材影片,延续了导演杨荔钠此前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将一对退休大学教授母女的晚年生活作为故事切入点,不仅刻画了鲜活而立体的两位老年女性形象,弥补了国内银幕上这类女性角色的空缺,更对老年人群的生活现状及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境遇进行了深刻关照。这是国内首部正视阿尔茨海默病的影片。在中国目前拥有最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社会背景下,影片颇具现实意义。而相比同类阿尔茨海默题材影片,独一无二的老年母女设定则在国内甚至世界银幕上均难得一见、不可复制。同时,《妈妈!》也不同于许多阿尔茨海默病题材电影,影片聚焦一对老年母女的晚年命运:当65岁的女儿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主动承担照护责任的是85岁瘦骨嶙峋的妈妈,不仅戏剧张力十足,更是拓宽国内银幕中老年女性形象的边界。导演杨荔钠将节奏感把握得很好,丰富的细节令这部片子没有被诗意淹没。片中有关水的意象是值得讨论的,它冲刷生命重累,成为一种暗流的呼应。女儿躺在湖中的船上,撒完稿纸的俯拍画面极美,奚美娟贴合了破壳而出的平静。影片的最后追求了华彩的效果。母亲推着轮椅上的女儿,从海边疗养院来到被激浪拍打的海滩,生命的舞动和明朗的天地色彩,宛如爱的潮水汹涌,生命彻底得到解脱。影片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切入,刻画了不同代际女性之间的相互扶持与救赎。导演杨荔钠则表示:“妈妈的爱如同大海般壮阔深沉。回归大海,也是回归到生命的广阔无垠。”在影片最后,杨荔钠用开放式结局向所有观众抛去一道最为核心的思考题:我们终将老去,我们该如何老去?我们该如何与世界道别?《妈妈!》是一部令人惊喜和惊讶的作品,在故事中,我们将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编辑:赵敏)
2019年
导赏:影片《一切如你》可谓”千岁大片“,十六位阅历丰富的表演艺术家虽然年龄加起来已有一千多岁,但个个表演生动、情感细腻,是华语电影“寿星云集、千载难逢”的历史见证,亦是为演艺界的后生晚辈们身体力行展现了一堂生动无比的艺术巨作。记得我们小时候每次不小心摔倒,母亲都会急忙跑过来生怕我们会受伤;大雨中,父亲为孩子撑着伞而自己却湿透了肩头;月夜下,爷爷奶奶为我们讲述着熟悉的故事……这些都是成长中最珍贵回忆。而如今,给予我们最多陪伴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往往连见上我们一面都成为奢侈。电影《一切如你》正是以家庭几代成员的生活现状为创作背景,将镜头对准亲情,以老年人居家生活的真实场景为基础,有喜有忧,笑泪相伴,情节温情又感人。“如果你忘记时间,我会为你讲述从前”,无论是晚辈与长辈间的孝与爱,还是老两口之间的温暖相伴、一生守候,都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盼团圆的最美诠释。影片《一切如你》由黄宏担任总导演,黄兆函、傅邵杰、张楠、李譞四位年轻导演用镜头还原真实生活,讲述了十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由于蓝、秦怡、田华、刘江、于洋、杨静、谢芳、管宗祥、牛犇、李明启、许还山、张勇手、彭玉、雷恪生、吕中、郑毓芝等十六位著名表演艺术家,与奚美娟、刘佩琦、侯勇、聂远、张艺兴、马苏、颜丙燕、刘琳、吴军、王志飞、徐囡楠、王今心、曹磊、王毅凡等十六位中青年演员联袂出演,在影片中诠释了全新的角色定位。老中青三代超强阵容,既充分展现了孝亲敬老的可贵,也饱含着演艺事业薪火相传的深刻寓意。影片从现实出发,以老年人居家生活的真实场景为创作基础,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点滴细节感同身受,戳心情节加之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让整个故事温情又催泪,是首部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推荐影片,适合全家老少三代人集体观看。(编辑:明慧)
2017年
往事如烟
往事如烟

演员/

导演:季云军/
主演:奚美娟/霍青/
播放正片
2015年
2014年
导赏:《触不可及》是导演赵宝刚的电影处女作,诠释了一段发生在民国时期跨越70年的旷世绝恋。影片无论从美学角度和叙事方式,还是精神内核与时代内核都没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发掘每一处的闪光点,其中最明显的对画面空间的探索,从影片一开场,夜上海的屠杀,灯光和雨水的光泽,衣冠楚楚的型男靓女,穿着西装或旗袍的躯体在子弹中挣扎,充盈着大上海式的暴力美学。还有女主角的舞蹈教室,作为一处贯穿全场反复出现的重要场景,这里是大上海接收养息西方文化的摇篮,是送别革命姐妹“影子”的庄严灵堂,是禁闭宁待少女时代的囚笼,是点燃一场时代爱火的伊甸园,是袭击日本侵略者的屠戮场,是一对恋人温馨满屋的新房,也曾是他们遥望思念的守望台,更是他们青春的终点,另一段人生的起点,影片给这间二层洋房赋予了太多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爱恨情仇,酸苦悲欢,生死离别,以至让观众每次看到它都能产生强烈的感慨,这是国产电影中非常鲜有的空间美学。电影中的一大亮点当属于探戈舞与交响乐,影片巧妙的将战争背景与爱情元素巧妙结合,通过探戈舞作为情感的载体与交流。探戈舞的明快节奏与战火纷飞的场面巧妙卡点,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观感。探戈舞曲每一次响起都是主角情感与故事发展的更进一步。孙红雷细腻的情感表达,也为傅经年这个角色注入生机与活力。看到影子自我牺牲时的无奈,完成潜伏任务的坚定与从容,得知与宁待可以长相守的肆意大笑,活蹦乱跳,以及最后为了心中的家国情怀放弃感情的无奈与遗憾,每一种情绪都有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影片中对宁待名字的解释也颇有深意,宁静的宁,等待的待。宁静的等待正是对于战争时期的爱情一种美好的愿景与诠释,他们想长相厮守,但是总有现实的无奈,而在影片的最后,当最后一次探戈舞曲的响起,墓碑上出现一步之间与片名触不可及呼应。他们的距离那么近却又那么远,这也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对现在的美好爱情更加珍惜。
2012年
2011年
剧情: 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萧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印,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 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表示要留下来研究“中国的问题”。他回到长沙,正值“五四”运动爆发,湖南各界联合,形成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毛泽东以新民学会会员为骨干,创立《湘江评论》,声援北京学生运动。湖南督军张敬尧则倒行逆施,暴力镇压爱国民众。毛泽东和其它新民学会会员,联络社会各阶层,公开打出“驱张”的旗帜。“驱张运动”虽然取得了形式上的胜利,可是,因为没有脱离独裁与专制政权下军政腐败、官僚混乱的现实根源,即使提出“湖南自治”,赶走张敬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三湘现状。究竟什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救国救民之道?毛泽东在努力思索。 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征途。他们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翰的历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