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穆

Mu Hsiao

有片源
1992年
导赏:《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巨片,延续了系列前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大事件、大场面、大制作的特点,宏观的磅礴气势与局部的精细描画相得宜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战役,此役共歼灭、改编国民党军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余人。这一伟大胜利是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结果,使悠久的文化古都北平和工商业大城市天津回到人民手中,并从此写就新的历史篇章。本片巨细靡遗地真实再现了平津战役的战况进程,其中,为了完成毛泽东对于傅作义“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华北野战军将士在隆冬时节横渡冰河的“下饺子”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影片对傅作义这一角色的塑造也颇具新意,他不再是简单的敌方反派,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和决策过程的军事领袖,此般观念创新,使得影片更具深度和观赏性。剧情中“进京赶考”一段“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慨,体现了平津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建立新政权的伟大开篇。《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纪念作品,凭借其精湛的导演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大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斩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荣誉,是我国战争文献故事片中的精品佳作。(编辑:曾奕琦)
1991年
1990年
导赏:“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成为历史,但假如我们有暇在棋盘上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七十周年献礼片,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史诗巨制,本片以极高的规格逼真复现了辽沈战役这一解放战争中扭转乾坤的开局形势。影片讴歌了以毛泽东为首的革命统帅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革命胆略和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表现了我军指战员勇猛顽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和无坚不摧、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影片的主线表现了围绕锦州这一战略要地,国共两方在统帅部的决策、前线司令部的谋划以及战斗部队的交火等多层面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交锋,并在其中穿插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战况、毛泽东与肖三回忆青少年时代、华北野战军的调动、奇袭西柏坡、蒋介石就职会、蒋经国试图经济改革等若干事件,表现出战争中矛盾的复杂性。通过深刻描摹战争中人们的精神状态,本片揭示出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所致,而是有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崩溃,以及由此引起民怨沸腾的深刻根源,极具历史厚度。《大决战之辽沈战役》既有恢弘的战争场面,又在细节上抒情写意,构成一种张弛有度、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如序幕中气势磅礴的冰裂,和毛泽东爬上黄土高坡;塔山阵地战中用高速摄影拍摄的小战士牺牲和缓缓飘落的红围巾;万籁俱寂中铁丝网上挂着的棉絮和军号……这些具有史诗质感和情绪张力的视听造型,赋予了影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编辑:曾奕琦)
1988年
剧情:1947年3月,国民党对我\"全面进攻\"失败后,又对我解放区实行了\"重点进攻\",党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人首先攻占的目标。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决定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在外线与敌人周旋。中央书记处暂时分成两部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刘少奇、朱德到黄河迤东。留在陕北的中央机关代号为\"昆仑纵队\",任弼时任司令。\"昆仑纵队\"在十分艰险的境遇中与敌人周旋,同时与全国各战场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 胡宗南进占延安后,其主力即被我军牵向黄河边。夺取蟠龙的战斗打响后,彭德怀亲临指挥,王震身先士卒,战士们奋勇杀敌,全歼蟠龙守敌,生擒旅长李昆岗,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此时,国民党发动内战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国统区学生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审时度势,认为山东战场歼敌时机已成熟,命陈毅、粟裕向敌人发起进攻。陈、粟大军果断地将敌人74师包围并歼灭于孟良崮,击毙了骄横的张灵甫。陈毅打电报向党中央报捷。74师被歼,蒋介石痛心疾首,学生又包围了美国大使馆,蒋介石怒不可遏,命令立即镇压。我党中央及时抓住这一时机,有力地揭露了蒋介石独裁政权的真面目。遵照蒋介石的命令,胡宗南一直在寻找我党中央的踪迹,借助美国的无线电测向仪,测出了我中央所在地,并派部队连夜向驻地扑来。毛泽东神机妙算,率我军迅速转移,敌人扑了空。 随着战局的变化,党中央在陕北召开了重要的小河会议,重新高速了兵力,提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黄河战略。担任追击我总部任务的刘戡部队一直被\"昆仑纵队\"牵着鼻子走。为给彭德怀制造战机,毛泽东要人在绥德大桥上立下了\"毛泽东由此向东\"的木牌,继续牵制敌人。彭德怀抓住战机,在沙家店消灭了胡宗南第36师。刘戡觉察上当,失败已无可挽回。我西北野战军开始反击。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其他战场也转入战略进攻,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昆仑纵队\"的历史使命也告一段落。我军节节胜利,国民党不断溃败,使蒋介石十分不安。雪后的五台山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登山眺望,感慨万千。毛泽东庄严地宣告:再有两年,也许用不了两年,我们就可以饮马长江,直捣南京,和蒋介石进行最后的决战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略决战为期不远了。
1987年
导赏:1987年,国家电影局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标志着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型;同时,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中国电影也在探索市场化的发展。《闪电行动》正是在这种主旋律影片与娱乐片的最初探索中应运而生,实现了电影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关注,也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军事题材从十七年时期就是最主要的电影模式,《南征北战》、《地道战》等经典影片风靡全国,至今仍被影迷津津乐道。而如今在中国式大片、电影工业美学的号召下,《红海行动》、《战狼》等影片依旧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制作于1987年的《闪电行动》正是这一发展当中的关键节点——它突破了十七年以来军事题材电影几乎仅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制作模式和艺术手法上吸收香港的电影经验,代表了改革开放以后军事题材电影的一种突破和转向,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第一批香港合拍片,《闪电行动》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的重要步骤,《闪电行动》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能力,也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合作的开放态度,为后续的合拍片模式奠定了基础。影片为香港电影的商业元素和大陆电影的政治要求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满足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又传达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后来的合拍片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范例。(编辑:郝嘉兴)
1984年
剧情:  故事发生在1932年,趁四川军阀混战之际,我四方面军为开辟革命根据地,在徐向前总指挥的率领下,历经千难万险,进入大巴山区。由罗杰山带领的红四方面军先头团活跃于巴中地区。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受到贫苦农民的拥护和欢迎,群众纷纷要求参加红军,红军队伍迅速扩大。贫苦姑娘李翠竹为生活所迫,给人拉纤卖苦力。她看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一心想参加红军。可是,团长罗杰山见是妇女,拒绝了她的要求。团政委程剑云则收下了这位性格倔强、体魄矫健的姑娘。巴中地区很多农民染上了吸鸦片烟的恶习,红军为了彻底解救贫苦农民,毅然收下了一批吸烟上瘾的农民,帮助他们戒了烟,使他们成为红军战士。张贵娃原是一名"大烟鬼",参军后在战斗中得到锻炼,当了排长、连长,成长为一名勇敢的红军战士。小学教员孟质彬向往革命,要求参军。但由于红军中存在"左"倾思潮,被拒之门外。罗杰山将孟质彬的文化程度改为初小,把他留在团部当了挑夫,让他教自己学文化。为了配合行动,川东游击队派余梦石来与红军接头,见面时罗杰山认出对方是曾经一起参加过暴动的老战友。忙于混战的四川军阀刘湘,采取了"剿共必先安川"的方针,派他的得力干将师长上官同川与红军周旋。红军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在川东游击队的配合下,粉碎了四川军阀发丐的三路围剿,保卫了革命根据地。红军队伍得到进一步扩大,罗杰山也由团长升为师长。上官同川为摸清红军的底细,亲自偕夫人余梦云一起到金佛山与红军谈判。余梦云是余梦石的胞妹。兄妹已多年不见,但余梦石并未因此动摇献身革命的坚定信念。在谈判中,红军代表罗杰山与敌寸步不让,迫使上官同川让步,率部退出嘉陵江,保持中立。这为红军集中力量各个歼灭敌人创造了极好的时机。为了攻克达县,消灭军阀刘存厚,师部交通队队长李翠竹与张贵娃化装潜入县城,与当地游击队一起炸掉了敌人的唯一退路--城南浮桥。主力红军及时赶到,全歼了达县的敌人。通过这次战斗,罗杰山改变了对李翠竹的偏见,并对她产生了朴实的爱情。红军不断胜利,使蒋介石十分恐慌,指令四川军阀对红军加紧围剿。这时,红军内部由于执行了张国焘的"左"倾路线,许多无辜的共产党员、红军战士受到陷害打击。余梦石被迫害致死;程剑云遭到审查。对此,罗杰山十分愤慨,他相信自己的战友和同志,痛恨"左"倾路线的危害。被蒋介石委任为前线总指挥的上官同川,纠集六路大军向红军疯狂扑来。罗杰山率领红军敢死队同上官同川的铁血团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残酷,程剑云英勇牺牲。在红军的顽强阻击下,敌人终于溃败。抬着棺材上战场,誓与红军见个高低的上官同川自杀身死。红军的反围剿战斗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斗争还要持续,革命还会有挫折。错误路线造成的血的教训,教育了那些思想幼稚的同志。
1981年
剧情: 川西葫芦坝的许茂老汉一生养了九个女儿。他早年丧妻,一个人拉扯着孩子们长大。十年动乱中,大姑娘由于身为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丈夫金东水被批判斗争,含恨离世。温柔的四姑娘秀云被造反起家、窃取大队党支部副书记职位的郑百如强行占有,后被迫结婚,不久又遭遗弃。变得沉默寡言的秀云因拒绝三姑娘秋云为她说妥的婚事,引起老父与众姐妹的不满。他们哪里知道,秀云疼爱死去的大姐留下的孩子,无限同情大姐夫金东水的遭遇。1975年,县里派工作组进村搞整顿,心怀鬼胎的郑百如夜闯秀云小屋,要求复婚,被秀云赶出。恼羞成怒的郑百如大肆散布流言蜚语,诬蔑秀云与金东水有不正当关系,在葫芦坝掀起一场风波。郑百如的恶毒诬陷 、老爹的无情斥责、亲姐妹的怀疑怨恨以及金东水的故意疏远,逼得秀云投河自尽,幸为工作组长颜少春和金东水所救,他们鼓起了她与邪恶势力抗争的勇气。经过调查研究,工作组停止了郑百如的工作,恢复了金东水的职务。泼辣而善良的三姑娘理解了秀云,仗义执言,鼓励妹妹建立新的家庭。在颜少春的撮合下,许茂老汉同意了秀云和东水的婚事。正当葫芦坝重现生机之际,全国又掀起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郑百如之流蠢蠢欲动,工作组被迫撤离。秀云为颜组长送行,坚定地表示她要同金东水、老爹和姐妹们一起,抗拒任何歪风邪气,迎接葫芦坝未来的春天。
1979年
剧情: 1975年,阴霾笼罩着中国大地。正在黄河岸边干校劳动的何丹,突然接到调她回京的指示。何丹的归来,使大家很高兴。女儿小奚的男朋友、何丹的学生肖雨迟也赶来聚会。但当何丹从女儿口中得知他放弃大提琴,参加了文化部"初澜"写作班子时,心中十分不安。何丹原是乐团的负责人,这次被调回来,现任的领导刘亮向她下达的任务竟是要她写一篇批判《黄河大合唱》的文章,何丹断然拒绝。深夜,何丹的老战友,在周总理身边工作的王振魁来到何家,他带来了总理对何丹的问候,何丹深受鼓舞。她鼓励乐团老指挥周炎重新拿起指挥棒参加演出,热情辅导以雷大龙为首的工人业余演出队排演《黄河大合唱》。何丹的这些活动,引起"四人帮"在文化部的代理人--部长的注意和恐慌。他们一面秘密绑架了雷大龙,一面收买利欲熏心的肖雨迟。何丹母女发现肖雨迟带着写好的攻击周总理的文章要以何丹的名义发表,又得悉是他出卖了雷大龙,对他进行了严厉的痛斥。部长等人又一次决定将何丹、小溪和雷大龙的妻子谢玲下放干校劳动。何丹上书毛主席、党中央,揭发"四人帮"的罪行。在何丹即将离开北京时,王振魁带着毛主席的批示赶到了火车站。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的音乐会胜利召开。但与此同时,何丹却遭到"四人帮"的非法绑架。在被绑架的途中,何丹仿佛又一次听到了汹涌嘭湃的黄河怒涛和雄壮的《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