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西

Ivy Ho

有片源
2014年
哭泣的大地
哭泣的大地

编剧/

类型:战争/历史/
2010年
导赏:在电车叮叮作响的韵律中,《月满轩尼诗》以独特的市井诗意,将镜头对准了香港最普通的茶餐厅、电器行与街角报摊,这部清雅而温馨的都市小品以特有的情感温度熨帖着都市人的情感肌理。张学友饰演的阿来,是典型的香港中年男性范本。年过四十仍与姨妈同住,照顾着生活起居,守着父亲留下的电器行度日,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早起仍是难题。在与前女友分手之后,阿来的感情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因为他“怕自己没能力做人家老公、没能力做父亲”。而当母亲病倒,他面临了人生真空,前女友的追问让他开始面对自己并非真正独立的境遇,他常常以白日梦境的方式实现与已逝父亲的对话,亦是一种逃避机制;当阿来被阿旭拖入巷中拳脚相加,他对父亲进行“这一次我没有哭”的宣告既是一种成长,亦是告别,正是被过度保护的都市青年必须经历的迟来成人礼。当阿来与爱莲以相亲这种传统仪式相遇,在法庭审判之后又于街边再次遇见,两个伤痕累累的灵魂在一个狼狈的情景下互相窥见对方的脆弱,也照见了自己的生存困境。影片中的香港既没有维多利亚港的璀璨夜景,也没有兰桂坊的醉人风情。轩尼诗道渐次亮起的霓虹、密密麻麻摆满货品的电器行、人来人往的茶餐厅,这些市井符号构成影片独特的治愈场域;电车叮叮声和茶餐厅杯碟碰撞声形成独特的声音景观,与视觉符号共同编织成香港的生活图腾,呈现了生活中的琐碎皱褶和一代又一代人存在的方式。当阿来与爱莲再次在茶餐厅中对面而坐,爱莲孩子气地张开嘴告诉阿来自己已经没有蛀牙了;这部充满茶餐厅烟火气的作品,最终成为了香港影史中一曲温柔的诗篇。(编辑:刘若能)
2009年
2008年
2006年
2005年
导赏: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来——来源于中国传统的京剧武戏《三岔口》。不过在这部戏中出了沿袭原意,即在黑暗中的实力较量之外,还有另一个解释,就是探讨角色面临人生中三岔口时所作的抉择和因而获得的后果,这也正是编剧岸西在这个剧本中写得最出彩之处。其意寓3个男人在黑暗中的交战,取其暗战中难分敌我之意。影片故事情节颇为扑朔迷离:郭富城在片中饰演一个失去挚爱的警探,吴彦祖饰演一个不守常规的杀手,而郑伊建则饰演一个表里矛盾的律师。他们是原本毫不相干的3个人,冥冥之中命运将他们连在了一起,交织出一个不可预测的故事。3位性格迥异的男主角,除上演了几出紧张刺激的动作戏之外,还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矛盾逐一表现在观众面前。影片以三条脉络分明的线索向同一终点发展,暗中彼此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将结局推向高潮,这是相当具有创作意念的。而且,此类智力角逐至上,悬念云集,实质上却暗流涌动的题材实在是微乎其微,只凭这点,便可值得赞赏几分了。在动作场面的控制上,比起之前,再有了几分进步,尽管没有像《冲锋队之怒火街头》一般让人推崇倍至,却也出人意料的将一种很国际化的气度与本土自身的特色揉在了一起。最典型的无非就是开始处那惊心动魄的震撼狙击,然后是结尾处那场赤裸裸的强悍枪战戏,在这两场戏里十足彰显了含金量。除了有凌厉的动作场面、感人的情爱画面、种种出人意料的悬疑,影片的情节显然也能够彰显出陈木胜的创作思路。
2002年
导赏:影片《男人四十》题材虽小,叙事却巧见匠心。现时态的人生因为记忆的复现而渐趋完满,一次短暂的师生恋情却关乎着一个40岁男人半生的情感里程。纵观全片,撑起叙事的无非就是那么几个支点,小则小矣,却充满魅力。影片舒缓、流畅的影像风格得益于音乐对气氛的有效营造,淡而有致,静美而略含闲愁。镜头的摇移匀速而平稳,使影片如在风平浪静中飘行,没有大的波峰与浪谷。期待中的高潮部分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没有大惊大喜、大悲大欢。有的仅仅是面对,尽管并不坦然。临近的一切,淡淡地来与去,细细品味,这又何尝不是人生度过四十春秋后的生命况味。整部影片在情节设计里运用了《甜蜜蜜》中类似的圆圈手法,以林耀国为中心,让两段相隔了二十年的师生恋情,成为一种意象上的轮回,就好像终点又回到起点一样。不过,既然二十年前的恋情有了安然这样的结果和林家三口背负一生的情债,二十年后的浪漫则注定要为之改变,至少在本片导演手中,是不会让这样的沉重周而复始的。胡彩蓝的泰然自若与无欲无求,让如今的这场师生恋情有了无疾而终的理由,那本画满了林老师肖像的国文课本,成了两人心中最后也是最美的回忆和见证。林耀国也得以重回理智,整理这即将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和未来,做出自己的抉择。
2000年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