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子

有片源
2018年
2013年
剧情:一条河,一匹马,一座木屋,一幅幅骑马渡河的情景…… 电影《伊犁河》讲述了新疆伊犁河岸边牧场人家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的心灵守望,故事在恣肆流淌的伊犁河岸和旖旎时尚的黄浦江畔展开,生动地诠释了一户养蜂人家随河而居、因河守望的人生悲喜故事! 在伊犁河畔,有一个回族人家,丈夫尤素甫,妻子法图麦,孩子阿尔萨。他们每年都在小镇和深山牧场间转场,靠养蜂度日。在牧场的日子里,他们每天都要面对眼前的河流:他们必须骑马过河接送阿尔萨上学放学,很危险但别无选择。河水的涨落见证了他们一家对孩子的真爱,也帮他们一起封存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孩子是汉族,是来自上海支边青年的后代,是他们从小抱养的。 他们小心翼翼地哺育着孩子长大,但令他们不安的日子也相继来到!先是养父尤素甫落水失踪漂至境外的哈萨克斯坦,继而奶奶年老故去,只剩养母法图麦带着孩子艰难度日,后是某一天孩子的生母苏娅又从上海找来!面对这一切,两个母亲展开了爱善与诚真的博弈……最后,是牧场的母亲态度果断,决绝放手,把阿尔萨送过滚滚的伊犁河让他转去上海,从此便在孤寂与隐忍中期待未来!法图麦不再与远在的上海的养子通信通话,日夜思念却绝口不提,希冀孩子顺利成长,任凭内心的煎熬转化成病痛!最后,养子和丈夫双双归来,年迈的法图麦却刚刚故去,面对着牧场山脚下的伊犁河! 本片没有以往那种惯常的大团圆结局,而是用一种令人意外的结尾表达了具有人生思考意味的缺憾美!正如本片的英文片名“Never come back”(一去不再来)一样,该去的等不来,该来的不必等,岁月感伤、人生无奈,世人都在所难免! 电影《伊犁河》的编剧和导演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王景光,主演是王澜、涓子、周浩东、张玉龙,新疆苏尔东文化传媒出品,2013年制作完成。本片是国内中小成本影片的诚意之作,先后入围全球30余个国际电影节,足迹远达美国、英国、俄罗斯、法国、伊朗、希腊、塞浦路斯、哥斯达黎加、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并在6个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奖项囊括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女主角、最佳艺术贡献、最佳音乐。本片还先后成为国内三个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导演王景光本人也因为这部《伊犁河》(Never came back一去不再来)的获奖而获邀升格担当了三个国际电影届的评委,分别是第十届俄罗斯家庭与儿童国际电影节、第十一届塞浦路斯国际电影节、第七届希腊国际电影节。 此外,本片还与“丝绸之路”有着很深的渊源:2013年获得第六届欧洲万象国际华语电影节首设的“丝绸之路单元”最佳影片;2014年成为首届中国丝绸之路电影节福州会场的开幕影片;2015年成为第二届亚欧电影展开幕影片;2017年被电影局选送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哈萨克斯坦电影展”;影片也被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工程推举为2018中非电影交流及一带一路华语电影译配工程重点项目。
2009年
2005年
2001年
剧情:1925年初,毛泽东与妻子杨开慧、弟弟毛泽民一同从长沙回到家乡韶山冲,开展农民运动。欲开展斗争,必先启迪民智。毛泽东等人施计让国民党团防局团总为“韶山农民夜校”题写校名。中国第一所农民夜校在韶山冲毛氏宗祠正式开办起来。杨开慧像在长沙开办工人夜校那样,为乡亲们上了一堂他们从来也没听过的文化课。韶山冲的妇女们也第一次进入了她们生平从未进过的祠堂。以族长毛棠圃为代表的地主豪绅们,以触犯族规为由关押了几名进入祠堂听课的妇女。毛泽东在祠堂上义正词严,据理力争,将毛棠圃等人驳斥得哑口无言,使得农民兄弟姐妹们第一次扬眉吐气。在毛泽东的循循善诱的启发教育下,农民觉悟提高很快,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毛新枚、钟志申、李耿侯、庞叔侃四人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革命生涯中创立的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韶山特别党支部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农村的革命历史翻开了划时代的新的一页。 1925年春夏之际,久旱无雨,农民面临绝收。地主豪绅勾结团防局囤积粮食转运外地卖高价。毛福轩为首的“韶山五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带领以农协会会员为骨干的乡民们借“求雨”,截获运粮船,平粜放粮,再次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毛泽东要走了,乡亲们送来许多好吃的东西,毛泽东、杨开慧与“韶山五杰”依依惜别。通过半年多的农村革命实践,毛泽东更坚定了要在农村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在农村发展革命力量的决心。他坚信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之路,尽管前途漫漫,他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