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玲

Elaine Jin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陈茂贤执导的《破·地狱》以香港殡葬业为切口,借一场道教仪式“破地狱”之名,叩问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情感救赎。影片通过婚礼策划师道生(黄子华饰)被迫转型为葬礼经纪人的荒诞经历,将生死、亲情、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编织成一部兼具黑色幽默与人文深度的社会寓言。“破地狱”本是道教超度亡魂的仪式,导演却将其转化为对现世“地狱”的隐喻。片中,道生初入殡葬业时,以商业逻辑解构传统丧仪,认为“活人比死人重要”,甚至将法事流程包装成网红直播,与传统喃呒师傅文哥(许冠文 饰)的坚守形成激烈碰撞。随着剧情推进,观众逐渐发现,真正的“地狱”并非幽冥世界,而是生者的执念与创伤:丧子母亲无法释怀的悲痛、同性恋人被世俗阻隔的遗憾、父权家庭中女儿的压抑与挣扎……影片通过五段葬礼故事,层层剥开香港社会的隐痛,最终指向“破地狱”的终极意义——生者与自我、与他人的和解。黄子华与许冠文的对手戏是影片的灵魂。道生从功利主义的“渡生人”到理解“渡亡者亦是渡己”的转变,与文哥从顽固守旧到接纳女儿文玥继承衣钵的觉醒,构成双线并行的成长叙事。文哥临终前写给女儿的遗书,既是对重男轻女传统的忏悔,也暗合香港文化代际交替的困境——传统仪式需在新时代找到存续的意义。卫诗雅饰演的文玥则成为打破性别桎梏的符号,她在男性主导的殡葬业中挣扎求生,最终以女性视角重构仪式伦理,赋予“破地狱”新的精神内核。影片以红磡殡葬街为舞台,将香港独特的“盂兰文化”融入叙事:纸扎酆都城、米粒渡魂舟、喷火净罪等细节,既是民俗奇观,也是情感载体。导演陈茂贤在保留港式市井烟火气的同时,大胆解构传统——电子蜡烛与VR模拟地狱的设定,暗示科技冲击下文化基因的坚守与变异。影片对生死议题的深刻叩问,以及对香港本土文化的细腻呈现,使其成为近年港片中罕见的兼具商业性与作者性的佳作。(编辑:婧怡)
2023年
2021年
2019年
导赏: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的漫画作品《深夜食堂》以其平淡治愈的风格打动了多地读者,2019年,梁家辉推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深夜食堂》,在向这部经典漫画致敬的同时,表达自己对人间烟火气的独到理解。影片遵循了原作平淡、温柔的叙事风格,没有设置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细腻刻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友善。在这个固定的小小餐厅里,食客川流不息,情感也不断流动,他们是白领、拳击手、音乐人、司机,也是彼此的朋友、伴侣、知己。他们聚在一起交换隐秘的心事,互相鼓励帮助,获得继续投入都市洪流中的勇气。本片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它准确把握了日式治愈风格的核心,即通过艺术创作在现代生活的种种不确定中营造出一种确定感——霓虹灯闪烁的偌大城市里,总有一个温暖的空间安抚人的味蕾,接纳都市人的所有心事。将原作从日式文化移植至中国本土并不容易,受限于版权方的要求,改编版难以做到全然地去日式风格,但在有限的发挥空间中,《深夜食堂》在菜品设计与故事讲述上已独具匠心。本片延用了原版“酒蒸蛤蜊、亲子饭、猫饭”的三个故事,但巧妙地将故事中的食物换成了地道的中式美食——炒蚬子、糖藕和馄饨,这些精致的食物一下子拉近了中国观众与故事的心理距离。同时,影片在多处凸显了故事的发生地上海的城市特色,强调改编版本的在地性。当食客们走出小店,笼罩他们的是黄浦江畔的微风、摩天大楼与狭窄的弄堂街道,他们在日常交流中也时不时蹦出几句上海方言。可以说,在面对改编掣肘的多重阻碍时,本片依然在找寻中国本土自己的“深夜食堂”中做出了努力与尝试。(编辑:海边淡鼠)
导赏:《催眠·裁决》结合了催眠术与法庭裁决两条主线,使得影片被赋予了一层超现实主义魔力,让银幕前的观众也难辨梦里梦外,观影结束后仿佛也经历了一场90分钟的催眠术。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而复杂,通过交错的时间线和视角转换,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故事框架。导演巧妙地将催眠元素融入案件审理的过程,使得影片的悬疑感和紧迫感得到了放大。影片中,催眠专家被委以重任,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催眠手段揭露真相,这种设定不仅为影片增添了科技感,也为观众带来了暧昧模糊的新鲜观影体验。影片中的角色塑造立体而深刻。主角作为催眠专家,其冷静、理性的形象与紧张的案件审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角色在专业技能与人性挣扎之间的复杂性。影片通过细节描写,如主角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犹豫与决断,进一步深化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陪审团成员的形象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心理变化和互动为影片增添了更多的社会维度,让影片更具有现实主义质感和意义。影片的主题呈现聚焦于正义与真相的探讨。在《催眠·裁决》中,催眠不仅是揭露真相的手段,更是对人性深层次的挖掘。影片通过催眠过程中的对话和回忆,揭示了每个角色背后的故事和动机,使得案件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这种对真相多维度的探索,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悬疑片,而更成为了对正义、道德和人性的深刻反思。《催眠·裁决》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深刻的主题探讨和精致的细节处理,成为了一部引人入胜的悬疑电影。它不仅提供了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更引发了观众对于正义、真相和人性的深层次思考。影片能够将复杂的心理战和法律程序巧妙融合,展现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探讨社会问题上的巨大潜力。(编辑:王梓苡)
导赏:杨荔钠导演的电影《春潮》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刻的家庭叙事,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这部电影不仅探讨了母女关系的复杂性,而且通过其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展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在情感。《春潮》的故事围绕三代女性展开:记者郭建波、她的母亲纪明岚,以及郭建波的女儿郭婉婷。这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单亲家庭结构。在这个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使得母女之间的关系成为叙事的核心。电影通过展现郭建波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深入挖掘了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以及代际之间的认知和情感差异。影片的叙事风格受到了纪录片的影响,杨荔钠将纪实美学嵌入故事片的叙事之中,通过细腻的镜头捕捉日常生活的片段,构建了一种生活流的叙事模式。这种风格在成就“风格化”的同时,也暴露出叙事层面上情节性、连贯性与整体性的不足。尽管如此,影片所蕴含的情感复杂性和社会真实感,使其超越了传统剧情电影的叙事标准,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和真实的现实镜像。《春潮》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了丰富的隐喻和修辞手法。其中,“水”的隐喻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它既是母性的象征,也是爱欲和主体意识的象征。影片中的水,从厨房的漏水到浴室的蒸汽,再到结尾处的河流,都是女性情感和生命力的外化。此外,动物的隐喻也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黑山羊、鸽子和长颈鹿,它们分别代表了三代女性的精神寄托和内心诉求。在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视角下,《春潮》展现了女性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与自然界中的水和动物形成了互文关系,通过这种隐喻手法,影片集中呈现了自然与女性之间的特殊联系,体现了杨荔钠电影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这种视角超越了传统的性别对立,提倡两性和谐的关系,呼吁建构一个差异包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体系。《春潮》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现代家庭中母女关系的解构。影片没有简单地将母亲角色神圣化,而是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母亲形象,她既有对女儿的爱,也有对女儿生活的控制和干涉。郭建波作为女儿,她的反抗和挣扎,以及最终的自我救赎,都是对传统孝道伦理的挑战和重构。影片通过郭建波的独白,将她对母亲的不满和怨恨倾泻而出,试图让这段互相折磨的关系画上句号,从而获得心灵上的皈依。(编辑:赵敏)
2018年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