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雅治

Masaharu Fukuyama

有片源
2022年
2020年
2019年
2017年
导赏:吴宇森的《追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照亮了中国动作片的空白。这部电影不仅是吴宇森对经典作品的致敬,更是他个人风格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追捕》的故事虽然简单直白,但其内核却是牢不可破的内心原则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力量在吴宇森的电影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杜丘和矢村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对立到最后的惺惺相惜,这种转变充满了戏剧性,也体现了吴宇森对人物关系的深刻把握。此外,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戚薇和河智苑的角色不仅重情重义,更有精彩的枪战动作戏,展现了吴宇森对女性角色的重视和尊重。吴宇森的电影总带有一种侠气,在枪林弹雨中彰显看似对立实则英雄相惜的情谊。这种快意恩仇又含蓄温存的基调,是吴宇森电影的标志性风格。在《追捕》中,这种风格得到了完美的继承和发扬。动作戏酣畅淋漓,情节简单直白,但内核却是深刻的情感和原则。《追捕》以其华丽的摄影和震撼的音效,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吴宇森的电影风格中,双枪、双雄、白鸽等标识性的元素一样不少,动作戏激爽中充满吴式浪漫。电影中的动作场面,如鸽舍肉搏、护城河摩托艇大战、山路追车、牧场刺杀、药厂决战等,每一场都设计得全然不同,场场精彩。吴宇森的电影,总是能够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追捕》虽然是一部商业片,但其个人化色彩被渲染到了极致,与他本身的儒雅气质相反,吴宇森是个张扬的作者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无论是在商业行为中还是在艺术探索上,都呈现出了完全相反的情况,个人风格被渲染到了极致。《追捕》是一部集动作、情感、风格于一体的电影。在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吴宇森对暴力美学的深刻诠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电影艺术的不懈追求。(编辑:赵敏)
2016年
2013年
导赏:日本导演是枝裕和2013年的电影《如父如子》曾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斩获评审团奖。影片讲述两个家庭因医院抱错孩子引发的伦理困境,精英阶层野野宫家发现养育六年的儿子庆多并非亲生,而修理店老板斋木家的琉晴才是他们的血脉。这场身份错位,撕开了两个东亚家庭截然不同的亲情模式。作为日本新家庭情节剧的代表人物,是枝裕和始终保持着社会学视角。从《幻之光》的生死命题到《步履不停》的代际隔阂,他的镜头始终对准日常生活里的家庭真相。《如父如子》延续了他惯有的风格:没有激烈争吵或反转,而是通过吃饭、洗澡、玩耍这些日常片段,让观众自己品出生活的苦涩。影片用对比手法呈现两个家庭的差异:野野宫家吃牛排要用分餐盘,庆多弹钢琴必须戴隔音耳机;斋木家直接用手抓便利店寿司,孩子在杂货店楼梯上骑三轮车横冲直撞。这种差异在浴室场景得到放大——当良多站在防雾镜前整理领带时,斋木父亲正泡在浴缸里给孩子演示“潜水艇吐泡泡”。良多家以结果和成就衡量育儿成果,而斋木家则注重过程与陪伴。福山雅治饰演的精英父亲良多,是典型的中产焦虑代言人。他给庆多报各种补习班,甚至教孩子用英式发音说“cheese!”(茄子!),在他眼里,孩子是需要雕琢的作品。而斋木家的父亲雄大,会带儿子通宵抓锹形虫,在浴缸里比赛憋气。导演用便利店塑料袋装寿司的细节,显示两个家庭物质与精神供养的错位,当良多为自己无法抽出时间陪孩子辩护时说“可是有些只有我能做的工作在等我去做”,斋木则反驳道“可是父亲也是无人可替的工作”。影片用“相机”这个道具戳破中产育儿的虚伪。起初,良多把相机当作儿子升学加分工具,良多嫌弃庆多拍照技术差,直到发现儿子偷拍的几百张照片里,全是自己低头工作、接电话的背影。那些模糊的、倾斜的、过曝的影像,恰似当代亲子关系的失焦状态,永远在场,却从未真正参与。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导演最终给出了超越血缘的答案。当良多蹲下身与庆多平视,这个曾将育儿视为竞争与考核的男人,终于学会用温暖的眼光注视自己的儿子。这或许这就是是枝裕和一以贯之的创作母题——在现代性困境中,唯有回归那一抹心底的柔情,才能触摸到生活的温暖。(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