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Yan Zhang

有片源
2005年
导赏:《一轮明月》以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一代大德高僧弘一大师的生涯为轨迹,衍射出他的超俗灵魂和高尚情操。电影剧本改编自武华所著的同名长篇电影散文,不仅保留了原散文的精髓于情节构建之中,更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散文化的独特手法。主角之外,影片并未设置贯穿全片的次要人物,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角色群像展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叙事气质。搭配如诗的视觉画面,在整体风格上更是呈现出一种淡然而悠远的散文质感。影片不仅仅聚焦于李叔同的人格、修行与智慧,更将爱国主义情感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自始至终贯穿。片中弘一法师虽已遁入空门,但心系家国,以高僧之姿,行爱国之举。不仅慷慨解囊为抗战捐款,还创作歌曲以鼓舞人心,更亲自组织担架队,亲赴前线救护伤员,身体力行地践行“念佛不忘救国”的崇高理念。著名演员濮存昕精准把握了角色的情感与行为尺度,甚至从佛家学问中汲取的深刻表演心得:生和灭、有和无的道理使他“体会到大师级的知识分子神情气质的特征,小处的不为所动,招之而来,挥之而去,不在乎的平和,大处的整理积累的过程,潜在的能量的聚积,进而达到分寸恰当的显现或者爆发激情,即刻又有自如的调整变化。”他将这种平和超然的精神境界融入表演中,“形神皆似”地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李叔同银幕形象。作为一部传记片,沪上求学、济世之途、东渡日本、辛亥革命、北洋军阀、遁入空门,李叔同生命中这些重要事件在片中得到了准确呈现,同时虚构的生活场景与细腻的情感故事非但未削弱其主题的深刻性,反而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传奇。这表明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赋予历史人物适度的创作自由与想象空间,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应有之义,也是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保持其商业属性的同时,深化内涵、触动人心的关键所在。(编辑:明慧)
1999年
导赏:《肝胆相照》是一部深刻揭示1948年解放战争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与爱国民主人士肝胆相照、共同商讨民主建国大计的历史影片。本片不仅在内容主旨上展现了时代的磅礴大气,更在视听语言、历史伟人塑造以及光影效果等方面独具匠心,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影片紧扣历史脉络,通过真实再现党中央提出“召开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背景,以及爱国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精心安排下,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汇聚北平与共产党共商国事的过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伟大胜利,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伟大精神。影片中对历史伟人的塑造尤为出色,导演运用现实主义表演艺术创作方法形塑革命领袖,力求真实再现领袖的原貌,尤其是演员古月的精湛表演,将毛泽东的领袖气质、人格魅力以及性格特征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毛泽东的英明果敢、临危不惧,还能够感受到他的自信潇洒、从容镇定。这种全方位的刻画使得毛泽东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真实可信。影片在光影效果上也下足了功夫。通过精心设计的光影效果,影片不仅营造了一种真实的历史氛围,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逆光的运用更是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能够深入感知历史伟人在大时代洪流中的真实境遇与个人抉择。此外,音效和音乐的运用更是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情感。综上所述,《肝胆相照》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历史影片。它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在视听语言、历史伟人塑造以及光影效果等方面展现了导演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厚历史底蕴。(编辑:王斯笳)
1992年
梦酒家之夜
梦酒家之夜

演员/

导演:达式彪/
类型:剧情/
导赏:《父子婚事》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由司徒兆敦导演担任艺术顾问。尽管影片上映后并没有取得显著成功,但葛优在其中所呈现的深刻表演却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亮点。对于葛优来说,《父子婚事》是他表演艺术生涯中的前期作品。大部分演员在初入演艺界时,都会经历一个本色化的表演阶段,即通过自己的真实情感与体验去诠释角色。相较于葛优在《霸王别姬》《过年》《大腕》《活着》等影片中的表演,《父子婚事》中葛优的表演略显青涩,却也真挚动人,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葛优的表演风格一直以来都独具特色,他擅长于塑造平民化的人物形象。在不断繁荣的电影市场中,随着观众审美情趣的变迁,人们也渴望看到能够真实反映普通人生活与情感的作品。葛优的出现,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他所塑造的角色,往往具有一种质朴、真挚的气质,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从文化视角分析,时代的变迁引发了银幕与表演审美的革新。一般情况下,观众往往对影视演员及其塑造的崇高形象持有仰视的态度,这种审美惯性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距离感和压抑感。但随着平民化美学思潮的兴起,观众开始追求更加贴近现实、能够体现普通人情感和需求的银幕形象。葛优等演员的涌现,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让他们能够与银幕上的角色产生更深的共鸣。(编辑:婧怡)
1990年
导赏:《别哭,妈妈》以清新、活泼的电影语言细致入微地刻划了母子之间纯挚的情感。将母子情贯穿影片始终,揭示一连串严肃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如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等。以孩子的眼光来看社会,来看这个很精彩也很无奈的世界,以小见大,以点及面,从中反映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影片强调的是孩子对于母亲的奉献之情。正像作文课上师生们所讨论的一样,童童的形象意义就在于他一身兼有二任,既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又充当了丈夫或者父亲的角色,虽然这种角色中不免带有导演主观理念的成份,但是影片通过成功的银幕形象的塑造、通过童童的饰演者小演员田野的精彩表演,将这种理念真实自然地体现出来,所以在童童的身上我们找不到生硬的成人化的倾向。对于母亲的精神分裂症,医院的结论是:只有她跟儿子在一起时才有治愈的希望。事实上确实如此,童童是母亲唯一的希望唯一的爱,《别哭,妈妈》在向观众展示天下最无私最可珍贵的感情—母子情的同时,其独到之处在于突出了作为儿子的童童对于处在病中的母亲的体贴、照料和热爱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无邪、很有个性的儿童形象,在儿童题材的影片上作了一次非常有益的探索。以情动人,情有千万种。影片《别哭,妈妈》中着力刻划的情感除了母子情以外,还有父子情、师生情、夫妻情、邻居马大爷与童童之间的感情。出于爱护、同情,善良、正直、热心的邻居马大爷不顾别人的闲言杂语,时常照料童童母子俩,后来因患癌症住进医院,还念念不忘给童童以后上大学留下一千五百块钱的生活费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将会有一个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影片歌颂这种无私的爱心,歌颂了纯挚的情感,以此净化人们的心灵。(编辑:大陆)
1989年
剧情: 刚从国际电影节获奖归来的陈婷婷,在机场平静地向簇拥着她的记者们宣布,她将从此退出影坛。她的决定使记者们深感意外。当年,还是个小姑娘陈婷婷怀着当电影演员的梦想,只身来到了这座大城市报考电影学院,却因没有高中文凭而失去了机会。这时,她与热情的郝建新相遇,并一见钟情。郝建新将婷婷接回家中,为她的工作四处奔忙。不料,在一个风雨之夜,郝建新的父亲残暴地夺去了这个少女的贞操……婷婷离开郝家,在歌厅找到了工作。郝建新终于通过正在走红的电影演员尚晓彬,使婷婷步入了电影圈。婷婷从替身做起,一丝不苟地完成着每一个动作,却没有被一个导演注意,婷婷失望地回到歌厅。后来,影片《小白屋》的导演徐志凡发现了她,大胆启用她取代尚晓彬扮演该片女主角。婷婷果然一炮打响,并因此获了大奖。从此,各厂竞相约她拍片。外籍华人立华甫了约她到海外拍片,被婷婷婉言谢绝。在徐志凡的帮助下,婷婷进步很快,二人合作拍摄了许多部影片。看到妻子与徐的密切接触,郝建新醋意大发,经常以各种方式刺激、折磨陈婷婷,最终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心灰意冷的婷婷向郝提出离婚,并毅然决然地退出了给过她欢乐又带给她痛苦的影坛,然后找到立华甫,来到了机场,与此同时,愤怒的郝建新狂躁地驾驶着摩托车冲向大街,最后坠入河中。  
1988年
1987年
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