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什琳·桑切斯

Ashlyn Sanchez

2008年
剧情:影片简介:   一切都发生得很突然,没有预警,没有征兆,散布速度之快更是让人没办法提防,几乎在转瞬间,就遍布了美国主要城市的各个角落,到处弥漫着古怪且可怕的死亡气息,这是一种惊人的破坏力,完全没有任何理由和迹象可循……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一切发生得如此迅猛?完全摧毁了人类在行为上的自控能力?人类不再具备逃避危险和伤害的本能,也不再能够意识到刀会刺死自己、火会烧死自己、水会淹死自己。没有前因,更没有后果,就这么发生了,有人说这是一场恐怖分子的袭击,有人说是失败的生物实验导致的,也有人说这可能是一件比魔鬼还可怕的武器,或者是一种失去了控制的病毒?可是人类甚至猜不透它的传播途径--水?还是空气?   所以说,目前的状况对于在费城的一所高中做老师的艾略特·摩尔来说,他最需要做的不是挖掘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的根源,而是要趁着自己还有残留的理智,从这个神秘却致命的环境中逃出来,即使他和妻子阿尔玛正处在婚姻危机中,但在灾难面前,一切争执都应该暂且不提。艾略特与阿尔玛以最快的速度上路,先是坐火车,然后自己开车,与他们一起的还有艾略特在学校的朋友--数学老师朱利安和他8岁的女儿杰丝,一路驱车赶往宾夕法尼亚州的农场,他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那里,希望可以避开这种恐怖且呈持续增长气势的袭击。然而,他们也很快就意识到,无论你逃到哪里,无论你是谁,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全,因为那个可怕的隐形杀手是不会放过任何人的……直到艾略特窥视到了隐藏在表相下的事实真相后,渐渐了解了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足以威胁到人类未来的力量,他决定放手一搏,帮助他那濒临破碎的家庭,得以幸存下来。 幕后制作: 【又见奈特·沙马兰】   影片的导演是曾经执导过《灵异第六感》和《天兆》的印度裔恐怖片专业户M.奈特·沙马兰,这一次,他再度讲述了一个拥有闪电般的快节奏、一下一下敲打你的心脏、还兼具了疯狂偏执妄想的惊悚故事,中心内容是关于一个家庭的,他们需要逃离一种没办法说明、无法阻挠的恐怖袭击,因为其威胁的目标不仅仅是人类的生命,还有人性最为基本的潜意识:生存的本能。近几年来,沙马兰通过连续几部故事层次丰富、结合了悬疑惊悚幽默等多种元素的电影长片,早就成为塑造了当代电影神话的优秀电影人之一,自从他凭借着一部非常有创造力的鬼故事--《灵异第六感》首次亮相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之后,就靠着一部又一部吸引人的现代恐怖电影稳步前进着,每一次,沙马兰都想借助电影的形式,去探索一种很有煽动力、与人性有关的秘密,获得了评论界声声喝彩的同时,在票房上也是收入颇丰。   如今,到了这部《灭顶之灾》,奈特·沙马兰再次奉献出一个他最为擅长、看似精简朴素却加倍折磨人的惊悚故事,探讨的是如何在灾难与痛苦中维持住求生的欲望,当你的潜意识中不再有“死亡”二字的存在,将会带来什么样可怕的结果?回归影片的本源,属于最快速、最直接的人类基本: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他们一路逃亡,追在他们身后的是没有名字、不知道具体模样的巨大灾难。沙马兰大胆地提供了一个让你挥之不去、萦绕心头的画面--这确实是一场重大的灾变,可是却并非由人类引发的,而是大自然的一种惩罚……于是一个疑问也伴随而出:当人类自我保护的主要本能完全进入了一个错位的状态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呢?好在这部影片还带给我们一个温暖的思考,那就是在人类最黑暗、最危险的时刻,爱与无私仍然是我们能够存活下去的力量。   有的时候,灵感总是迸发于一瞬间,奈特·沙马兰还记得当时的自己正开着车行驶在新泽西乡下的小路上,看到的满眼尽是青葱繁荣的绿色世界,他回忆道:“我那时是要去纽约……天气很好,两旁的树枝甚至伸到了高速公路上,一派和谐安康的宁静。这个时候,我的脑袋里突然出现了一个想法,‘会不会有一天,大自然不再眷顾我们呢?’很快,《灭顶之灾》中所讲述的那个故事就在我的脑海里有了大概的轮廓和形式,连基本会牵扯在其中的角色也一并想好了。那种感觉应该怎么描述呢,总之就是那种不受打扰的一气呵成,因为我觉得电影和生活本来就应该是交互影响的,不过这里最占优秀的,仍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故事框架。”   即使只是处在制作一部电影的最初期--光有灵感、还未动笔,奈特·沙马兰却已经明确地知道自己想拍摄的是一部拥有着特殊风格的作品,他说:“至少我知道自己想要看到的,是那种令人兴奋、纯粹、充满活力的动态电影。” 【重回古典风格】   本来,由奈特·沙马兰亲自创作的剧本初稿已经具备了程度相当大的紧张感,但是当20世纪福克斯公司确定成为影片的发行商时,他们却建议沙马兰应该进一步挖掘故事的本质,最好可以让影片被定位R级,这就需要他尝试以前从未碰触过、更加恐怖紧张的极端情感--说实话,沙马兰对20世纪福克斯的态度多多少少感到有点吃惊,因为出于商业考虑,很少会有电影公司主动要求自己发行的作品最好是R级,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更有“钱”景的PG-13级,但他对于公司给了自己这么大的自由,可以发挥和推动想象力,还是觉得挺兴奋的:“其实早在我开始思考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的时候,就觉得R级是最适合它的分类,因为里面包含了太多忌讳的元素,我的意思是,你能想象的出来PG-13的《驱魔人》是个什么样子吗?”制片人巴里·门德尔(Barry Mendel)对此表示同意:“《灭顶之灾》里包含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主题,很有沙马兰惯有的风格,所以20世纪福克斯破天荒地允许我们将影片拍成R级,同时也表示不会给我们任何形式的限制。”另一位制片人山姆·莫瑟(Sam Mercer)则补充道:“这部影片包含了许多超现实的情感元素,将本来趋于传统的电影类型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里面讲述的故事提出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作为人类,我们是不是将自然环境糟蹋得太狠了?”   奈特·沙马兰一直有个想法,他希望《灭顶之灾》可以具备一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冷战时期所特有的偏执的惊悚电影的风格,那个时候的电影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会让观众产生一种焦虑感,就好像“世界末日”随时有可能降临似的刺骨的恐惧,巧妙地质疑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否是健全的:从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群鸟》中报复的乌鸦到因为原子武器而产生异变的《哥斯拉》,以及非常有侵略性的外星植物进攻的《天外魔花》--导演是唐·西格尔(Don Siegel)……还有许多类似的经典传奇恐怖片,延伸了观众对于创造一个勇敢的新世界的畏缩,甚至不敢想象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那就是地球仍然存在,可是人类已经消失了。   与此同时,奈特·沙马兰还认为,影片的故事动力应该属于一种具有弥漫性和渗透性的不确定和恐惧,所以他决定让里面的人类以一种最不可思议的方式死亡,借此来推动整个内容的前进方向,沙马兰说:“这正是《灭顶之灾》的恐怖之处,人们开始以一种完全相反的方式行事--无法解释说明的行为总是最让人感到烦扰。影片中包含的皆是一些充满了忌讳的行为,毕竟,躲避伤害的本能,本来就是各类物种得以延续的基本,保护自我的同时,也要保护彼此。但是,如果你不再具有这样的防卫功能,生命开始转瞬即逝……整个世界很快就会完全颠倒过来,在这样一场不可逆转的灾难之中,人类要如何自保呢?”   兼具了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三重身份,奈特·沙马兰只能给自己不断地施加压力,让影片讲述的那个故事尽量紧凑。为了增加神秘感,沙马兰并没有明确“灭顶之灾”的原因或起源,仅仅是稍微做了一下暗示,表示其很可能来自于大自然环境的后座力,继而对人类的心智产生了影响,沙马兰说:“《灭顶之灾》绝对称得上是对道德良心的一种检验,至少我认为观众自己会从中得到答案,所以根本无需在影片中进行明确的交待,因为观众会从角色的言谈行为当中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相信人类确实应该为这一切负上责任,大自然终于决定反击了。”   一直以来,奈特·沙马兰都要求自己的作品能够释放出一种震撼的影响力,并以此闻名于电影工业,在结局处设置一个巧妙绝伦的设计……在沙马兰的想象力中,他认为《灭顶之灾》的所有内容应该发生在36个小时之内,从第一股灾难爆发一直到高潮、结局,没有任何啰嗦或绕弯,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观众紧张得喘不过气来,沙马兰笑着说:“我对这种描述‘世界末日’的电影类型,天生就有一种好感,因为创作这样的故事,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你在和观众下棋,必须要出奇制胜、后发先至,他们越是期望如此,你越要逆着他们。不过,有的时候你玩再多的花样,也要先把故事讲好,就拿这部影片举例,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不说,其实里面讲述的就是一个家庭想要努力地生存,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什么是真正的爱--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算是一种恒久不变的目标。反正我的目的就是制作一部快节奏的作品,然后在里面设置一个你之前从未想到过会发生的情况。”   与奈特·沙马兰之前的电影作品比较相似,《灭顶之灾》中同样安置了一个影响范围非常巨大的灾变,只不过讲述的方式就要相对亲密许多。在面对这场威胁到全人类的危机的时候,两个主要的人物成了受关注的焦点,他们是一对夫妻,男的是老师,女的是医生,他们周围的世界正在以一种疯狂的速度进行着自我毁灭,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逃亡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保护和照顾彼此,沙马兰继续说:“对于我来说,故事灵感永远都是塑角色的催化剂,然后再适当地加进一些有关信仰、爱和生存的主题,从精神和情感两方面让角色变得更加丰满。两位主角艾略特和阿尔玛,他们之间的关系与现实生活没什么区别,结婚多年,早已将习惯当成了爱……当灾难突然而至的时候,他们之间脆弱的联系也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花絮: ·M.奈特·沙马兰在创作剧本的时候,就是将马克·沃尔伯格当成了假想男主角。
2006年
2004年
剧情: 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在短短的36个小时内,一场意外的车祸把事件前后生活在洛杉矶素昧平生的一群人推入了多米诺式的情绪深渊中……   地区检察官(布兰登·费舍尔饰)与娇惯的妻子简(桑德拉·布洛克饰)被两个黑人小伙儿用枪指着头,只能无奈地看着他们抢走自己心爱的SUV座驾。回到家之后,余惊未消的里克和简又雇用了墨西哥锁匠丹尼尔,为他们家所有的门换上新锁,以免再遭遇到被窃被劫之类的恐怖经历,但当简无意中瞥见丹尼尔的文身时,她断定丹尼尔也是黑社会分子,会私配许多的钥匙卖给同伙,实际上,丹尼尔只是在勤劳努力地生活着,有着可爱漂亮的妻女……白人巡警瑞恩(马特·狄龙 饰)希望能够为久病的父亲寻求到更好的医疗救助,但HMO机构负责相关事宜的黑人职员却办事拖沓,以至瑞恩的父亲迟迟无法得到适合的医生的诊疗。随后,内心不快而又有些种族倾向的瑞恩在处理交通堵塞的时候,把心中的怨气通通发泄在一对儿黑人夫妇的身上,而这对儿黑人夫妇——身为电视导演的卡梅隆和克里斯汀(桑迪·纽顿 饰)一直没弄清自己到底违章在哪儿,克里斯汀委屈地认为卡梅隆不爱她,因为爱她就应该保护她,不应该在警察莫名的盘查面前显得那么懦弱,而卡梅隆也是一肚子委屈……黑人刑警格拉罕姆家中有着一个瘾君子的妈妈和一个窃车贼的弟弟,家里烦心事不断的他近日又接手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负责调查一起白人警员枪击黑人警员的案件……   就像暴躁的简喊道的那样:“我一直很愤怒,但却不知为什么”,踯躅于种族、阶级、生活、命运漩涡之中的人们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愤怒的理由,平静的日常生活表面之下始终煨炖着不幸与冲撞。
2002年
1999年
剧情:【剧情简介】: 《白宫风云》(英语:The West Wing)是一部以政治为题材的美国电视连续剧,于1999年至2006年期间分七季放送播映,由原创人艾伦·索金担任前四季的剧本创作与监制工作,后两季的监制工作改由约翰·威尔士担任。本剧场景设定在美国总统官邸白宫的西翼,该处是虚构人物美国民主党总统约西亚·巴特勒(Josiah Bartlet)的椭圆形办公室和总统高级幕僚办公区所在地。 《白宫风云》由华纳兄弟电视制作公司制作,1999年在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频道首播,其后在全球各地电视频道上播出,播映七年后于2006年5月14日画下句点。 《白宫风云》曾经取得不少正面评价,其中包括来自政治学教授与前白宫高级幕僚的肯定,《白宫风云》获奖无数,一共得过两项金球奖,26项艾美奖,其中包括连续四年的最佳电视连续剧奖(2000年至2003年),此纪录与《Hill Street Blues》并列为艾美奖电视连续剧的最大赢家。本剧的知名度在后期逐年下降,但是节目与广告商的基本盘并未受到影响,《白宫群英》依然广受高收入族群的喜爱。 【演员角色】: 《白宫风云》运用一整个演员团队向观众述说美国联邦政府的日常行政工作,演员各司所职,其中包括美国总统、第一夫人、总统高级幕僚以及核心顾问团,其他次要角色大致上则环绕着核心团队,不时出场填补故事空缺。    演员 角色 前期身份 后期身份    马丁·辛 Josiah "Jed" Bartlet 美国总统    施塔克·钱宁 Abigail Bartlet 第一夫人    约翰·史宾塞 Leo McGarry 白宫幕僚长 总统高级幕僚(第6季)   民主党副总统候选人(第7季)    布雷迪·威佛德 Josh Lyman 白宫副幕僚长 Santos总统竞选阵营干事(第6-7季)    理查·薜福 Toby Ziegler 白宫公关室主任    罗伯·洛 Sam Seaborn 公关室副主任(第1-4季)    约书亚·马里纳 Will Bailey 公关室副主任(第4-5季) 副总统幕僚长(第5-7季)   白宫公关室主任(第7季)    艾莉森·洁妮 C. J. Cregg 白宫发言人 白宫幕僚长(第6-7季)    杜·希尔 Charlie Young 总统个人助理 幕僚长特别助理(第6-7季)    珍尼尔·摩洛妮 Donna Moss 副幕僚长资深助理 Russell/Santos总统竞选阵营发言人   (第6-7季)    玛莉·麦考梅 Kate Harper 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第5-7季)    克莉丝汀·钱诺维斯 Annabeth Schott 白宫副发言人(第6季)   Santos总统竞选阵营人员(第7季)    吉米·史密兹 Matt Santos 德州众议员(第6季)   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第6-7季)    亚伦·艾达 Arnold Vinick 加州参议员(第6季)   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第6-7季)    最初,演员们所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现在相差甚远,在第一季DVD的幕后专访中,布雷迪·威佛德表示,虽然他也参加了贾许·赖曼(Josh Lyman)的试镜,不过他心里属意的角色是山姆·希朋(Sam Seaborn),后来艾伦·索金为他量身打造了贾许这个角色。珍尼尔·摩洛妮则表示她试镜的角色是茜洁·克蕾格(C. J. Cregg),后来她得到唐娜·摩斯(Donna Moss)的这个角色原先也不是剧本里的固定班底。其他还有亚伦·艾达和席尼·鲍迪曾被认真考虑接演总统,贾德·赫希接演里奥·马加瑞(Leo McGarry),尤金·李维接演托比·齐格勒(Toby Ziegler),以及让黑人女星希·庞德接演茜洁。    《白宫风云》里的主要演员每人每集薪资约为7万5千美元,饰演总统的马丁·辛近来证实他的薪资高达30万美元之谱。罗伯·洛 的角色在情节安排原本更为重要,因此他也有六位数的价码,据报道为10万美元。角色间的薪资不平等,后来导致契约纠纷,表达不满的演员主要有艾莉森·洁妮、理查·薜福、约翰·史宾塞和布雷迪·威佛德。四人在2001年与华纳兄弟娱乐公司进行契约协商,过程中华纳兄弟以毁约官司向四人施加压力,但是四人团结一致,后来以加薪双倍完成协商。两年后,华纳兄弟与NBC和Bravo电视频道续约,不久四人借机再度要求加薪。 饰演白宫幕僚长里奥·马加瑞的约翰·史宾塞于2005年12月16日心肌梗塞逝世,此前一年他所饰演的角色也曾被安排经历一次几乎致命的心脏病发情节。史宾塞过世后,马丁·辛在最新一集〈Running Mates〉(第七季第10集)节目播映前,简短表达了致哀之意。史宾塞所饰演的角色则在2006年4月2日播映的〈Election Day〉(第七季第16集)节目中正式向观众告别。  【剧集概述】:    《白宫风云》和其它电视连续剧一样,利用数集或一整季的演出来铺陈故事情节,除了大型主线外,通常在每一集的开头和结尾也会加入迷你支线丰富剧集呈现。    《白宫风云》的剧集情节大部份都是围绕在巴特勒总统和他的幕僚如何面对各种法律事务或政治事件,从台面下与国会议员的协商交涉(〈Five Votes Down〉)到琐碎的私领域,如感情生活(〈Pilot〉〈Take Out The Trash Day〉)及个人药物问题(前两季的主线)都进行了深入的深讨。典型的剧集呈现先是随意介绍总统与幕僚团队的一天,其中通常会有一些观念或主题连结每段剧情。而规模庞大、相互接合的白宫场景让制作单位能够拍摄出相当难得的长镜头画面,像是幕僚成员在白宫走廊上一边走动一边谈论家国大事的连续主拍镜头,这些边走边谈的镜头后来也成为本剧的重要特色。    在第一季的《白宫风云》里,巴特勒政府新官上任,新政府正处于适应施政环境,逐步推动议案的时期。到了第二季,违法丑闻围绕白宫,在此一困境中巴特勒总统尚须决定是否竞选连任。第三第四季深入描述了总统阵营的情谊,同时国内外都笼罩在恐怖主义的阴霾之中。在第五季里,巴特勒总统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外交挑战,对内他还必须面对新任众议院议长对他的预算审核。在第六季里,为了寻求巴特勒的继任人选,两党候选人分裂成数个阵营。最后巴特勒总统在第七季必须在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总统选战打得如火如荼的同时,处理一件白宫内部泄密案。  【发展成型】    《白宫风云》是从1995年一部艾伦·索金执笔的电影《白宫夜未眠》延伸发展而来。一些后来电影未使用到的元素以及艾齐瓦·葛斯曼的建议,启发索金创作了《白宫风云》这部电视系列剧。    创作之初,索金原是要以白宫公关室副主任山姆·希朋为主角,总统只是个配角或隐藏角色,然而巴特勒总统在屏幕上的时间一久,剧情慢慢地也随着这个角色发展推进。由于马丁·辛的演出大获好评,导致巴特勒的角色侧写日渐提升,山姆的角色地位逐步减少,最后罗伯·洛终于在第四季离开了《白宫风云》。    索金因创作情境喜剧《周末运动夜》一举成名,这部部电视系列剧为他奠定节奏轻快、机智幽默的对话风格。索金几乎为《白宫风云》前四季亲自编写了每一集的剧本,有时候他会重覆使用到在《周末运动夜》合作过的演员、戏剧元素、剧集标题和角色名称。执行制作兼导演汤马斯·史兰则为《白宫风云》创造出“边走边谈”风格,他以连贯的长镜头拍摄演员在场景之间走动并谈论公事的画面,此一风格后来成为本剧的视觉标志。    然而索金为《白宫风云英》编列的计划书杂乱无章,经常造成本剧预算超支、进度脱序等问题,后来他因为一些个人问题(像是非法持有禁药遭到逮捕)而在第四季结束后离开一手拉拔的《白宫风云》,汤马斯·史兰也选择跟他一起同进退,两人离开后《白宫风云》由约翰·威尔士接手担任执行制作。 【观众反应】: 美国前副总统高尔和《白宫风云》的演员一起现身直播综艺节目《Saturday Night Live》。 《白宫风云》将触角延伸进美国权力中心宾州大道1600号,节目的合理性、政治倾向和影片价值都受到相当热烈的讨论。 【写实主义】: 《白宫风云》为了在平淡无奇的办公活动中加入戏剧元素打动观众,因此与实际的白宫西厢有一定程度的失真,不过也有前白宫幕僚认为本剧已经“得其神髓,去芜存精”。前白宫发言人迪迪·麦尔斯以及民调专家派崔克·坎戴尔一开始就担任本剧的顾问,协助编剧和演员揣摩白宫西厢的真实互动,其他前白宫幕僚像是佩姬·卢南和金·史伯林也曾为《白宫风云》提供意见。    在第三季时,除了有个特别节目曾将《白宫风云》和真实白宫相互对照,许多前白宫西厢办公人员也曾对《白宫风云》所下的功夫大表赞赏,其中包括白宫顾问大卫·葛根、白宫发言人迪迪·麦尔斯、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白宫幕僚长里昂·潘尼达、白宫副幕僚长卡尔·罗夫,以及三位美国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和比尔·克林顿。    评论家对《白宫风云》都有着正面的评价,但也有人认为本剧过于乐观、不切实际,其中又以角色认知天真这点最为人垢病。电视评论家海瑟·赫里雷斯基(Heather Havrilesky)曾质问:“…(这些人)怎么可能从百万生民之中脱颖而出,跳入政治现实的脏水里,既躲过理想幻灭,还能出淤泥而不染,最后竟然平步青云当上白宫幕僚?” 【社会影响】: 《白宫风云》的写实描绘虽然大获好评,索金仍表示:“我的责任不是求真…而是随心所欲的吸引观众的目光。”前白宫助理马修·米勒(Matthew Miller)认为索金“吸引观众的方法是创造出比生命更真实的政治人性──至少比新闻照片还要真实”,他还认为借由对虚构政治家的移情作用,《白宫风云》创造出一个“破坏性对手”,挑战老是对政治冷嘲热讽的新闻媒体。《白宫风云与白宫西厢》一书的作者马龙·李文(Myron Levine)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认为这部电视系列剧“呈现出对政府公职的正面观点,有助改善反华盛顿特区人士的刻板印象,与对政府冷嘲热讽的言论。”   加州州立大学圣马克斯分校政治学副教授史黛丝·碧佛斯博士(Staci L. Beavers)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以白宫群英作为教育工具〉,探讨以《白宫群英》作为教学工具的可行性。她断定“以营利性娱乐节目来说,《白宫群英》呈现出相当高的教育潜力。”在她看来,《白宫群英》对于政治进程的描述,比一些只会打高空、讲官腔的政治节目(像是《Face the Nation》《与媒体见面》)来得更有深度。不过节目在对特殊问题进行探讨时,可能会因为观众对角色的喜恶而模糊焦点,碧佛斯也注意到,秉持对立观点的角色通常会被设定为观众眼里的“坏人”,这些角色被赋予不受欢迎的角色特性,而且通常都跟政治主张无关。她认为对本剧的政治观点进行评论分析,是观众相当难得的学习经验。    《白宫群英》对国外的影响之一发生在2006年1月31日,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所领导的政府在英国下议院,因为所谓的“西厢计划”而遭遇挫败,这项计划据说是一位英国保守党下院议员看过〈A Good Day〉(第六季第17集)后发想出来的,在这集里,民主党人趁共和党人不备,将总统的干细胞预算偷渡过关。 【左派群英】: 《白宫群英》剧中对理想自由主义政府的描写,据说大受英国保守党党员欢迎,因此常遭人讽刺为“左派群英”。克里斯·利曼(Chris Lehmann)认为本剧走的是克林顿主政时期的修正主义路线:巩固克林顿政府好的一面,企图让美国遗忘白水事件和莱文斯基丑闻。另一方面,有些共和党员从一开始就对本剧赞佩有加,即使后来索金离开,节目向中间派靠拢,也没有动摇他们的看法。马可宾·欧文(Mackubin Owens)在2001年所写的文章〈真自由主义者 vs. 白宫群英〉中指出:    “ 巴特勒总统主政下的政府,确实走的是自由主义路线,然而他身上具备的美德,就连保守派人士都不禁敬佩。他遵从宪政法规,深爱家人,从未有过对妻子不忠的想法,外强压境毫无畏惧,更不妥协。 ”    部份评论赞扬本剧为美国左右两派架起了桥梁,节目在陈述民主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辩论时,也提供了共和党员对左派观点的透彻看法。 【拍摄技巧】: 《白宫群英》在第一季创下一举获得九项艾美奖的纪录,因而得到电影团体的关注,甚至曾有一部改编自本剧的三联剧《西方宫殿》(The Western Palace)在加州钱斯剧院(The Chance Theater)演出。高度的戏剧品质与艺术成就使本剧屡获奖项,每集600万美元的预算,使本剧有如一部小型电影,然而电影团体大多认为索金连珠炮似的机智对白才是本剧才华洋溢的真实来源。    《白宫群英》发展出一套“边走边谈”的风格,摄影师以长镜头定轨摄影的方式,表现剧中角色一边在白宫长廊走动,一边谈论国家大事的画面。典型的表现方式是摄影机从前方跟拍两个角色走在长廊上聊天,其中一人通常会突然住口,另一个角色加入,开始讨论另一个话题。“边走边谈”的风格能为讲述长对白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动感,因此后来电视系列剧具有大量对白时,都会应用这项技巧。 【获奖情况】: 《白宫群英》第一季就一举拿下九项艾美奖的殊荣,创下单季电视系列剧获奖最多的纪录,此外本剧连续四年获选为艾美奖最佳电视系列剧(2000年到2003年),与同类型的电视系列剧《Hill Street Blues》和《洛城法网》并列艾美奖史上最大赢家。《白宫群英》播映七季,季季入围,也在2006年名列艾美奖获奖最多的电视系列剧第八名。    《白宫群英》也是正规演员团队(即除了客座演员以外)获得最多最佳表演提名的电视系列剧(《Hill Street Blues》与《洛城法网》也保有这项纪录)。光是2002年(第三季)就有九位演员获得艾美奖提名,有三位演员艾莉森·洁妮、约翰·史宾塞和施塔克·钱宁得到艾美奖的肯定(依序是最佳女主角、男配角和女配角),其他入围的还有马丁·辛提名男主角,理查·薜福、杜·希尔和布雷迪·威佛德提名男配角,珍尼尔·摩洛妮和玛丽·露易丝·派克提名女配角,此外马克·汉蒙、提姆·麦特森和朗·西佛也在同年提名客座演员奖项(最后皆未获奖),创下艾美奖有史以来单届最多演员受到入围肯定的纪录,包括客座演员一共得到12项提名。《白宫群英》的编剧、演员及制作团队总共拿到20座艾美奖奖座,其中以艾莉森·洁妮赢得四座居冠。史纳菲·怀登所创作的《白宫群英》开场标题音乐也在2000年得到艾美奖。其他入围艾美奖而未获奖的《白宫群英》工作人员包括有每年皆获提名的马丁·辛,入围两次的珍尼尔·摩洛妮,以及曾获单次提名的杜·希尔、罗伯·洛和玛丽·露易丝·派克。    除了在艾美奖大获全胜,《白宫群英》还在2000年和2001年获得两座美国演员工会奖剧情类电视系列剧最佳整体演出,马丁·辛和艾莉森·洁妮还得过演员工会奖最佳男主角及女主角。演员团队中则只有马丁·辛拿过金球奖。《白宫群英》在1999年和2000年也得到皮巴帝奖最佳电视广播节目。 亚伦·艾达 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配角(2006年)    施塔克·钱宁 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女配角(2002年)    艾莉森·洁妮 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女配角(2000年、2001年)   艾美奖剧情类最佳女主角(2002年、2004年)    演员工会奖剧情类最佳女演员(2000年、2001年)    理查·薜福 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配角(2000年)    马丁·辛 金球奖电视系列剧剧情类最佳男演员(2001年)    演员工会奖剧情类最佳男演员(2000年、2001年)    约翰·史宾塞 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配角(2002年)    布雷迪·威佛德 艾美奖剧情类最佳男配角(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