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

有片源
2006年
1999年
导赏:《我的1919》不仅是在叙述历史中的一页,而且重新点燃了1919年熊熊燃烧的那股烈火。片名即说明了影片独特的叙事角度,它不是在历史的洪流中表现扭转乾坤的人物,而是在追溯个人的经历时回顾历史。银幕上第一次以北洋政府的一名外交官──驻美国公使、签订巴黎和约的全权代表顾维钧作为第一主人公,通过他拒绝在出卖中国领土和主权的1919年的巴黎和约上签字,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讴歌了以弱抗强、威武不屈的中国人的扬眉吐气的精神。电影表现了1919年巴黎和会上,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与列强抗争的过程和爱国志士肖克俭为国请命最终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悲壮之举,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素来以沉稳、儒雅风格著称中国大陆实力派演员陈道明在片中扮演的顾维钧非常引人注目,将顾维钧身为炎黄子孙的尊严气节和外交家的睿智潇洒等都表现得入木三分。电影表现的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拒绝在丧权辱国的“和约”上签字。这是在近代国际外交风云中,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发出的第一声呐喊。尽管这声音确实微弱单薄,但是,它毕竟是自1840年至1919年长达80年间中国外交官第一次挺起脊梁。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影片,本片不是一部展现历史的某个时期或重大事件的历史巨片,而是叙述历史中的一页或某个片断。它不是表现在历史的激流中起决定作用的伟大人物,而是追溯参加“巴黎和会”的外交官在历史瞬间的个人经历。所以说这部影片不是一幅“历史的画卷”,而是一幅历史的“写生油画”。影片的摄影造型大部分也运用了这一绘画手段,贴切地表现了影片的主题。这是一部造型语言和影片风格样式完美统一的比较成功的作品。(编辑:王晶)
1992年
导赏:《心香》是一部为传统文化而作的诗。它以一种忧愁、婉转的姿态直面了世纪末传统文化所遭的冷遇,并捕捉、放大了在烟雾弥散的氛围中平静透出的亮光。外公是一名京剧演员,他曾出过名,现在却过着独身的、被遗忘的生活。这个人物从传统文化中来,受传统文化滋养,在传统文化里苍老,最后被传统文化拯救。当整个世界都走在他之前时,当伴侣、亲人都离他远去时,他与戏曲相伴,因此拥有了一个安详的、心远地自偏的心灵居所,远离尘世的喧嚣。相较于同时期导演对乡土、少数民族等逐渐符号化的中国意象的关注,孙周给予了现代文明中的城市以人文关怀,深刻挖掘了文化对人的生活状态、心灵感受的影响,并通过祖辈相处的日常将传统文化的力量与其遭受的困境传递给年轻一代,“当这份悲悼之情为孩子所背负时,影片中那片传统的天顶便不再会随老人的逝去而坍塌、沉沦”。正如始终蒙在烟雨中的南方城市,影片的整体风格冷峻、哀伤。片中的音乐与人物的心理、情绪共振,镜头稳定,移动缓慢,多利用空间本身的特点与物件的在场传情达意。一摇一晃的吊灯打下摇摆不定的昏黄光区,外公酒后坐在地上,周身明亮与黑暗的边界不停变幻,体现着他不稳定的情感与无所依靠的生命状态。莲姑留下的玉佛项链,是连接传统与当代的纽带。物的流转承载着精神的传递,它经由外公被转交到京京手中,那场对莲姑、外公与传统文化的超度仪式便不再是埋葬与祭奠,而是一种对文化的继承、对已逝之人的告慰与思念。京京站在桥上,回应着外公的戏曲唱词,这座跨越两代人的桥梁加固了过去与当下的联系,回到城市后的人们,将带着无法抹去的传统文化印痕继续他们的生活。(编辑: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