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健

有片源
2019年
2009年
2007年
2002年
导赏:改革开放历经数十年,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所面临着技术、资源、规则、平台等维度上的“卡脖子”难题,制约着我国经济从学习追赶向创新领先转型升级,可以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过程中的一道坎。总结典型经验教训,寻求“卡脖子”的破解之道具有重要意义。第8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获奖电影《背水一战》正是一部反映本世纪初时,民营高科技企业攻坚克难、突破外国技术封锁的主旋律故事片,讲述了某公司董事长王建南和他带领的一群青年科技企业人才不畏外强、自行研制开发出高科技产品SQ芯片的曲折故事。本片表达了对改革开放背景下敢为人先的企业家和爱国技术知识分子们的深情礼赞,展现了这一批时代骄子的精神风采。片中人物都具有新千禧年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气质和情怀,尤其是精力充沛、意志坚毅、胸怀坦荡、不安于现状的董事长王建南,尽管他只是一个民营企业老板,尽管他把身家性命全押在SQ芯片的研发上,成功概率也只有百分之五十,但他雄心万丈、敢于挑战,有着为中华民族工业振兴抢滩市场的豪情。从在宴席上灌酒募得投资,到首次试验失败引发信任危机,再到后来的讨债风波和心如刀割的转让遣散,华信公司经受了一系列残酷的考验。《背水一战》所展现给观众的已不仅仅是青年才俊们对技术难关的攻克,更是他们对祖国一直被外国高科技垄断历史的改写,其间既充满苦涩与险恶,又不乏雄奇和豪迈,他们之所以作出种种牺牲,是因为深知,自己的努力与国家的荣誉和强大紧密相连。(编辑:曾奕琦)
2001年
2000年
贫与富
贫与富

演员/

导演:睿子/
主演:张子健/刘琳/
播放正片
1994年
导赏:《感光时代》被中国电影资料馆评为百年百部(1905—2005)年度优秀代表作,影片聚焦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讲述都市青年的理想与现实。主人公在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彷徨与挣扎,恰是上世纪90年代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感光时代》讲述的是当代都市文化青年的生态与心态,与“第五代”导演有明显的不同。影片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城市中的精神漂泊者,同时又是一位孤独的理想追寻者。既不同于“城市的主人公”,又不同于“城市痞子”。而导演则熟练地运用了电影语言,表现“城市与人”的复杂的生活景观和人物的精神状态,其中马一鸣为办个人摄影展的功利追求及其艰辛努力,与他精神漂泊与追寻的内心状态同步得到了表现。《感光时代》之所以能感动人心,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影片中的杭州西湖、“英语角”、电台的“孤山夜话”等元素,都成为了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印记。导演阿年以其敏锐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捕捉到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困惑与追求。影片中的音乐、场景、人物对话,都充满了1990年代的特色,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更为重要的是,《感光时代》是中国本土电影在市场化时寻求新的生存、生产方式的产物。它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新的电影文化品格、新的电影思维方式、新的电影制作模式在彼时中国大陆正日渐形成。“第六代”导演的存在已然成为中国当代影坛上一种不容忽视的历史现象。这是一个属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的故事,一次对于一个“感光时代”的感光。中国美院电影学院教授、导演刘智海对《感光时代》赞不绝口:“时代变迁的闪耀不仅是这片子的闪耀,其实是中国的闪耀。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时代的印记,中国的印记。”(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