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存壮

Cunzhuang Ge

有片源
2009年
导赏:《建国大业》不仅写出了历史,还写出了历史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他给予历史中的人应有的尊重、理解,甚至对蒋介石、李宗仁等反面人物,都体现出对末路英雄的一种悲悯,一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概,呈现出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本片不仅继承了主旋律电影的基本的传统和叙述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好莱坞类型片的一些经验,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创作,使《建国大业》成为双重意义上的真正的主流电影。高涨饱满的爱国热情、祖国情结,与高品质的电影创作、制作相结合,加上“众星闪耀”的明星效应,激发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事件。与此同时,这部电影的运作经验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衍生的话题和意义都广泛而深远。电影《建国大业》的“明星效应”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172位知名演员加盟,引发了影迷们的强烈关注,最后赢得了非常抢眼的市场表现。在“明星效应”发酵的同时,很多实力派演员也为影片奉献了精湛演技,参与完成了影片充满人性化色彩的一系列历史人物塑造。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望,《建国大业》开启了国产电影新主流大片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扩大了主旋律电影受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编辑:大陆)                                                      
2008年
剧情:继《大电影2.0》之后,一部冠之以贺岁喜剧的电影《鸿运高照》又即将上市,该片由姜武、虞梦、英达 等当红明星主演。在该片中,姜武改变以往的戏路,出演一结巴出租车司机,配之以冷幽默,角色相当出彩。著名喜剧演员英达也加盟《鸿运高照》,对角色的把握,对于他来说肯定是易如反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平时就特能逗乐,他说这跟智商有关系,智商高的人就不可避免有幽默!   姜武、虞梦、英达联手主演的《鸿运高照》,讲述某小城出租车司机是名大龄青年,因为结巴,一直未觅得白雪公主,相亲一个接一个,其表弟献策,好看的说标致,不好看的说有气质,要昧着良心的往死里夸赞女人,才能获得女方的青睐。这不,又有相亲机会了,姜武却因早上吃了大蒜,一口臭味,其表弟让他去买口香糖,他吃着口香糖才知忘了带钱包,收银员(梦)追他要钱,他说钱包在车上,收银员狂喜,以为天上掉下了一个金龟婿,执意陪他去取,却发现是出租车,奚落了他一番,精彩情节由此开始……   电影以真实生活背景做铺垫,通过艺术的手法做渲染,获得了相当的喜剧效果。该片主演之一的姜武,近年常常出现在银屏上,不温不火的表演,富有时代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友情出演其表弟的为香港明星曾志伟,夸张搞笑,又鬼灵精怪。在《闲人马大姐》中有精湛演出的虞梦,成了该片的另一个亮点,她的真实和亲切却使普通百姓接受了她。香港演员曾志伟在片中客串,给该片增加了搞笑的"港味"。   《鸿运高照》作为内地和香港合拍的贺岁片,颇受关注。而记者问及欧阳震华、陈妙瑛主演的同名电视剧也在内地播放,是否有联系的问题时,发行方回答:"没有任何关系。欧阳震华主演的是古装剧,而《鸿运高照》是姜武、英达们主演的时装喜剧。"
2007年
导赏:    《爱情呼叫转移》是一部集幽默、浪漫和深刻思考于一体的都市爱情魔幻喜剧,它不仅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还蕴含着对于爱情、欲望、幸福、婚姻、人生的思考。影片的故事围绕一个经历“七年之痒”后与发妻离婚的男人徐朗展开,他偶然得到了一部具有神奇力量的手机,使他与12个不同星座的女人浪漫邂逅,通过这一连串的恋爱经历,他逐渐清晰了对自己的认识,也开启了爱情观的新篇章。影片的叙事脉络正如主题曲《爱情转移》中的歌词——“把一个人的温暖转移到另一个的胸膛,让上次犯的错反省出梦想”。影片继承了“瓦解拼凑”的后现代喜剧模型,男主邂逅的12位个性迥异的女性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立场和爱情理想,她们或纯洁坚韧,或天真无邪,或性感妖娆,或知性端庄,或泼辣好强,她们似乎是男性不同幻想的具象符号,同时身上也有着不同的真实可爱的“缺点”。她们带领普遍患有“爱无能”都市病的观众走进了一个具有魔幻色彩的爱情世界,找到自己曾经的爱情期许,抚平曾经的爱情创伤,侧耳聆听爱情和婚姻的真谛。    《爱情呼叫转移》于2007年2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票房累计达到了1200万元,并获得了第十四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观赏效果奖。片中体现了中国观众2006年的集体记忆,片中的元素涉及《黄金甲》、足球世界杯的齐达内、黄健球辞职以及“超女”、红楼选秀等影响国人生活的娱乐大事,开创了中国麻辣贺岁喜剧电影的先河。
2005年
导赏:《我的法兰西岁月》是第一部艺术地再现青年邓小平光辉形象的青春偶像片,是激励广大青少年成为“四有”新人的榜样激励片,也是各界群众重温伟人精神风范的纪念缅怀片。电影记载了邓小平同志早年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一段历史,艺术而浪漫地化作银幕上活生生的历史形象。电影以老年邓小平的主观忆述和历史的客观再现两个视点的结合,将青少年时代的邓小平有远大抱负的思想性格、挚爱人民和祖国的深沉情感、不服输和乐观的个性心理,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青年革命者的斗士风采,化入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映现给今天的观众。电影借助青春偶像片元素,突出邓小平青年时代的风采,为塑造共产党人形象寻找着有特色的电影语汇,在风格样式上尽力有别于中规中矩的传统模式,努力达到思想性的艺术化和艺术化的思想性。该片在表现手法上,该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说教模式,不但将青春的浪漫激情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融为一体,而且将追求信仰的坎坷给予了如诗般的展现。该片并不是对一段重大革命历史进行面面俱到的表现,而是精心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邓小平的形象,追求以人带史,以史带诗,体现着在邓小平心中所蕴藉着的更为深沉的诗情。全片时空跨度大,前后达四年之久,场景、音乐,无不显示出该片的大气和伟人自年轻时就具有的风采。(编辑:大陆)
2004年
导赏:《独自等待》,这部由伍仕贤执导的影片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意蕴,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电影不仅是伍仕贤的长片首作,更是一次对现代都市青年生活状态的深刻剖析,它以一种游戏化的叙事手法,展现了都市男女在爱情与梦想之间的挣扎与等待。影片的叙事结构非线性,采用套层式结构,以主人公陈文的“自述”方式贯穿始终。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电影的层次感,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陈文,一个怀揣文学梦想的青年,他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经历,成为了影片叙事的核心。影片通过陈文的视角,展现了现代都市中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梦想的追求,以及在现实面前的无奈与妥协。影片中的喜剧元素是其另一大特色。伍仕贤巧妙地运用了戏仿、拼贴等后现代技法,使得影片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又不失深度。影片中的对白语言,充满了北京方言的特色,这些语言的运用不仅增加了影片的地域色彩,也使得影片的喜剧效果更加突出。影片中的喜剧点设置巧妙,既有对现实的讽刺,也有对人物性格的夸张描绘,使得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下,《独自等待》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爱情观。影片中的陈文、刘荣和李静,他们的爱情观各不相同,但又都带有后现代的印记。陈文的爱情观充满了游戏心态,刘荣则将物质和名利放在了首位,而李静则是在一旁默默付出的旁观者。这些不同的爱情观,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爱情的不同态度和期待,也展现了后现代爱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独自等待》是一部深刻描绘现代都市青年生活状态的影片。它以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独特的喜剧元素,以及对后现代爱情观的深刻展现,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认可。影片不仅提供了对当代青年生活的深刻洞察,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于爱情、梦想和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思。这部电影是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一次精彩诠释,也是对后现代文化特征的一次深刻展现,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编辑:赵敏)
2000年
1997年
导赏:《爱情麻辣烫》是一部贴近现代生活又富有新鲜张力的电影,它通过五段处于不同情感阶段的爱情故事,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人性的复杂性。电影中的五段故事从日常中提炼,但又有着超脱日常的爱情神性与戏剧浓度。在《声音》中,一个喜欢录下城市各处声音的奇怪少年的暗恋,唤醒了观众对于学生时代纯洁爱情的记忆;而《照片》则以一次偶然的相遇和照片冲洗的暧昧,探讨了意料之外的爱情和对未知结局的渴望;在《玩具》中,是对于婚后生活中情感与日常的重燃,讲述了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的重要性;《十三香》和《麻将》则分别描绘了人到中年面对离婚的内心挣扎,以及黄昏之恋的深刻描绘。这些故事虽各自独立,却又以结婚为主要的架构,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尤其是《照片》篇章,夏小万和林雨青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张扬导演影像风格的特点——将情感细腻地嵌入在看似平淡的生活里,用一系列精致的影像和隐喻性的情节,向我们揭示了爱情的复杂与美丽。两人间的情感扣人心弦,即便是在短暂的相遇中也能擦出爱情的火花,张扬导演通过对光线的巧妙运用和细腻的情感描述,让这段情感显得尤为动人,又不失真实感。张扬擅长从细节入手,通过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出生活的复杂性和非一致性,展现人性的多面性和深度。在视觉风格上,也采用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强调自然光线和现场声音的运用。他的镜头下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更倾向于捕捉生活中最真实、最原始的面貌。这样松弛轻盈的影像风格也让每个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起来,展现了不同年龄段人物对爱情的不同态度和理解。通过周建和夏蓓准备婚礼的一系列活动作为主线,更是巧妙地将这些看似相互独立的故事织进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中,呈现了一个多元而又细腻的爱情世界。人物的塑造深刻细致,不仅仅关注于爱情本身,更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总之,《爱情麻辣烫》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五段爱情故事那么简单,更是通过张扬导演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展现了爱情的万千面貌和人生的丰富多彩。它是对现代生活的一次深刻剖析,也是对每个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温柔触碰。(编辑:王斯笳)
1995年
剧情:    本片是根据著名青年作家刘震云的两部中篇小说《单位》和《一地鸡毛》改编。     这两部小说在发表时就在文坛引起轰动,被称为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品,获得过多种文学奖,其中《单位》获得过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学奖。这两篇相互贯串的作品,一直是国内诸多导演改编的热门货,它描写了主人公小林(陈道明饰)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菜蓝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可以说它是一部琐碎人生的范本,一部关系学的教科书,再现了单位这一微观天地,鸡毛蒜皮,纤毫毕现,不嫌其俗,不掩其恶,“酱缸”之臭,人心之险,一一展示无遗。从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及他们是如何行走在世界的东方,完成一天又一天的。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带来的外在和心灵变化。这部电视剧以生动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取胜,是一部精品电视剧。   王朔指出,《一地鸡毛》一扫以往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和传统伦理道德,绝无仅有地反映了小市民的真实生活。导演冯小刚这样评价本剧:“从艺术相对生活的角度看,《一地鸡毛》更接近我的生活体验和艺术追求,也更贴近观众。我静水深流地把它拍成一部去掉俗气和脂粉气的墩墩实实的好片子。 ” 
1993年
导赏:作为香港影坛的重要人物,徐克在90年代执导、监制了一系列“黄飞鸿”影片,主要有《黄飞鸿》(1991)、《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1992)、《黄飞鸿之狮王争霸》(1993)、《黄飞鸿之王者之风》(1993)、《黄飞鸿之龙城歼霸》(1994),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市场表现来说,前三部都非常优秀。黄飞鸿系列电影主要采用通俗化的叙事策略,除了足以吸引观众的功夫表演,其基本情节总是以黄飞鸿为代表的正义方战胜其他非正义的势力。尤其徐克版的黄飞鸿电影更明显地融武打、言情、喜剧的风格于一体,主角的银幕造型趋于年轻俊朗,旁边总有美丽的女子、爱耍小聪明的徒弟等众“绿叶”相伴:如硕大体胖的“猪肉荣”、暴牙的“牙擦苏”、大眼的“阿宽”等,“十三姨”作为留学归来的女子,身着洋服、举止洋化,也成为新版的一个亮点。这些元素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主题的沉重感、调节了电影的紧张节奏,并增添不少生活情趣。一定程度上,《狮王争霸》呈现出了一种欢乐英雄式的故事模型·,但同时民族主义情怀也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表达。片中徐克借十三姨和俄国人的对话表达了忧国之情。十三姨驳斥俄国人说两百年后汉人的事由汉人自己决定,用不着俄国人指手画脚,并指出俄国人对历史的虚无看法是错误的。徐克版的黄飞鸿电影,虽以混乱时势为叙述背景,但影像中着力渲染大范围的红黄色彩,视觉上绚丽夺目,群体武术场面更是气势磅礴,极具感召力。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在如日出时的“海边练武”等群像镜头中得到张扬,令观者振奋。影片采用大写意风格的造型元素,使用广角镜头低角度仰拍人物和环境,塑造出威武英雄形象的效果。黄飞鸿系列电影的经典场景之一就是舞狮,而狮头是“狮舞”的灵魂,电影从开始就反复强调狮头绝不能落地,每到危急时刻,黄飞鸿总是抢先保护狮头,其父也是宁愿被人踢伤,绝不让狮头坠地,这既是舞狮这种民俗仪式的重要规则,也象征着长久以来的中国形象,无论曾遭受怎样的磨难,中国人都不会退缩放弃,始终具有顽强不屈的民族意志。以舞狮方式进行的比武,是一种审美化的武术表演,既消解了暴力所可能带来的残酷感,又在集体性的动作中融入和谐统一的精神。在《狮王争霸》中,美术指导叶锦添通过设计各派狮子的造型,将舞狮变成华丽的舞蹈场景,将其所呈现出的影像美学推到了高峰,舞狮不仅多次成为群体性的盛况,也是展示民族精神和反抗恶势力的重要方式。(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