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榛

Zhen Qiao

有片源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0年
导赏:在改革开放伊始,“科技”这一词汇便成为了引领变革的关键词。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不久后,童恩正的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以其深邃的思考,荣获了当年文坛的最高荣誉——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这部作品也乘着科技的东风,催生了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的诞生。《珊瑚岛上的死光》以其充满未来感的想象,不仅赋予了科技以巨大的威力,更是深刻地探讨了科技背后的伦理问题。影片超越了对科技进步的简单赞美,展现了对科技伦理的焦虑。它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人类是否能够驾驭这股力量,避免走向毁灭的边缘?在影片中,赵谦教授和马太博士十年如一日地深耕科学发明,只为了能报效祖国和造福人类,但维纳斯公司的商人们却企图将杀伤性科技手段应用于战争,这是对科技的亵渎,也是对人类良知的挑战。在人物命运的处理上,《珊瑚岛上的死光》也大胆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创作中的一项隐秘禁忌——正面人物的不朽神话。在以往的作品中,英雄形象总是被赋予了超越生死的光环,而在这部电影中,赵谦教授、马太博士以及忠诚的侍从阿芒,这些代表正义的角色,却未能逃脱黑暗势力的毒手,在银幕上饮恨死去。对此,原著小说作者童恩正以一种幽默而自嘲的口吻回忆道:“当我将这篇小说改成电影剧本时,就有同志善意地提出,小说中四个正面人物死掉了三个,最好再救活一两个。又有同志提出,你如不愿改内容,那么就应当改题目,这部电影不要再叫《珊瑚岛上的死光》,而应该叫《珊瑚岛上都死光》。”这一小争论,不仅折射出当时社会对于文艺作品的期待与束缚,也展现了创作者在艺术探索与现实压力之间所做的微妙平衡。《珊瑚岛上的死光》以其对科技伦理的探讨,成为了一部对人类未来提出警示的作品。它不仅让我们在科技的辉煌成就面前心生敬畏,同时也唤起我们对科技进步可能伴生的风险的深刻反思,激发了人们对科技与未来无尽的哲思与遐想。(编辑:王梓苡)
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