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红

Hong Mu

有片源
1986年
错位
错位

演员(饰 秘书)/

导演:黄建新/
播放正片
导赏:影片《错位》将具有未来感的人工智能嫁接在中国的80年代,传统与现代的并置顺应了新时期瞬息万变的现代性巨潮。影片极具前瞻性地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道德危机,提出了一种充满焦虑的假想。纵观影片,“错位”来源于陷入主体危机的知识分子赵书信,与获得主体意识、试图挣脱控制的人工智能之间的裂隙。赵书信疲于觥筹交错的社交寒暄和呆板的重复性工作,而他制造出来的仿真人,却在社交和签署文件中找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快感。赵书信看似从人情世故的束缚中挣脱,获得了短暂的自由,而实际上却时时面临着主体性旁落的威胁,陷入了巨大的心理危机。赵书信的困境,实际上是他所处时代矛盾的集中体现,“赵书信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以及我们这个新旧交替历史形态中某些不合理现象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受到开放后所冲进来的西方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束缚,两重束缚、两重压抑都凝结在赵书信身上。”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影像的先锋形式外观。在《错位》的《摄影阐述》中,王新生首先肯定了法国野兽派“强表现力”的美术主张,随后强调“要借鉴立体主义美术的表现方法,象征和立体表现,不在留恋优美和谐的传统美上,重在内心和精神的体验上,把不同时空的东西组合在画面上,正面、侧面、斜切面同时结合在一起。”《美工阐述》中钱运选指出“色彩和造型构成大胆吸取现代表现派绘画的因素。例如超现实主义的完全打乱时空概念,表现现实和梦幻之间都没有明确界限,立体派的以几何形体分割空间,照相现实主义的超写实手法,分离派的组合和构成主义的色块、线条的寓意等等。”因此,纷杂的先锋派美术作为前卫要素被揉进电影美术设计中,彰显出先锋实验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后现代主义的拼贴特质,为影片披上了一层荒诞外衣。(编辑:王梓苡)
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