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梅

Hongmei Chen

有片源
2021年
2014年
1998年
导赏:《上海纪事》拍摄于彭小莲导演的“上海三部曲”序列之前,它并没有被纳入“上海组曲”之中,但这部献给上海的电影情书实则是导演探寻故乡上海的开始。留学归国之后的导演对上海感觉到十分陌生,彼时的上海已发生了巨变,社会和文化氛围开始逐渐向西方现代化城市靠拢,故乡的上海正在逐渐消失。而《上海纪事》的创作使电影与现实相连,影片开头由刘琼饰演的老年郭绍白当看到上海外滩繁华的景象时,内心发出感慨“这已不再是我记忆中的上海了,它变化得那么快,可我依然想在这里寻找我生活过的轨迹”,留洋背景的郭绍白是导演的化身,他的内心独白亦是导演的心声,她开始把找回上海曾经的历史与记忆当作自己的使命,在影片中详实地还原建国前夕的上海历史,将自我投射在主角郭绍白身上,使其成为历史的目击者与见证者。影片风格承袭了上海电影的海派文脉与现实传统,并将家族史融入电影书写。影片讲述了经营家族工业的李蕙蓉如何在认清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政局之下帮助解放军接管并整顿经济市场、稳定新政权的故事,勾勒出国民党“打老虎”、发行金圆券的罪恶图景,百姓的民不聊生与国民党投机倒把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力求使影片达到批判社会制度,揭露社会现实的效果。同时导演彭小莲以主角李蕙蓉为抓手,人物身上交织着革命与爱情两条叙事线,展现人物在事业、信仰与爱情冲突矛盾之下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塑造的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和革命信仰的时代女性,这种革命信仰渐渐感染了采取中立态度的郭绍白,最终两人构成引领者与被引领者的关系,使得郭绍白认清了国民党与解放军的本质区别。影片采用现实与回忆的叙事结构,在现实片段中使用的是人物的内心独白,增加了对历史回忆的厚度,而让老上海电影人刘琼扮演老年郭绍白,从现代回望上海过去的历史,独自站在外滩遥望,孤寂的背影让人一时分不清是演员刘琼还是角色郭绍白,人物的演绎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的怅惘和时间流逝淡淡的哀伤。(编辑:张苏慧)
1994年
剧情: 90年代的上海,拥挤的交通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市政府决定对市区进行搬迁改造。王阿毛是市政公司的拆迁员,负责他所住717号的拆迁搬迁工作。这是一幢五家合住的小楼,住着盲人李医生和乡下侄女娟娟、孔亮夫妇和女儿孔英、刘根龙和妻子丁文亚、爆破工程师石林以及王阿毛和儿子小毛。动迁大会召开,方案_公布,各家都打起了小算盘。阿毛已离婚的妻子张清以新迁区没有好学校,威胁要把判归阿毛的儿子小毛收归己养;刘龙根和阿毛是同学和好朋友,丁文亚夫妇为找不到过渡房而发愁;李医生分到六楼的住房,他为搬迁后不能行医而难过;孔亮夫妇压根就不愿意搬,他们鼓动别人和阿毛做对。孔妻鼓动丁文亚和她一块和阿毛打“蘑菇战”,被暗中爱着阿毛的娟娟断电破坏。孔妻又鼓动丁文亚要刘根龙去和阿毛吵闹,根龙无奈,只好和阿毛演了一场“小配合”,不想被文亚发觉。为应付文亚,根龙拿出三万元给阿毛,要阿毛给文亚说是赔的装修费,但文亚从包装纸认出是她家的钱。阿毛根据政策,找严主任给李医生换了一楼的房子,孔亮又指使妻子把阿毛和娟娟的恋爱说成私通,把换房说成徇私,闹得阿毛为了工作要和娟娟断绝关系。孔妻又给丁文亚出主意冒充怀孕,逼根龙和阿毛要房,闹得根龙又买婴儿用品又做当爸爸的梦,后来发觉是假的,夫妻反目闹着要离婚。阿毛又做工作使他们夫妻和好,又把自己分的房子让给根龙夫妻做过渡房。阿毛又使“釜底抽薪”之计,既成就了石林和孔英一对好姻缘,又孤立了孔亮夫妇。阿毛搬进了一间临时简陋房,他忍痛让儿子去找母亲住。看到这一切,孔亮夫妇有所触动。严主任代表政府感谢动迁户的支持,孔英带石林来看父母,邻居们也都回来了,欢聚一堂,为住房条件的改善和上海的发展而高兴。孔亮夫妇也愉快地搬进了新居。阿毛的工作得到了赞扬,他更成熟了。  
1992年
1991年
导赏:《烛光里的微笑》是无数观众的儿时回忆,本片讲述了小学教师王双玲感人至深的工作事迹,她体弱多病,在接管一个存在诸多问题的班级后,兢兢业业地在班主任岗位上辛勤耕耘,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以感人的人格力量教育和影响了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使他们学习进步、健康成长。王双玲最终由于过度操劳、身体透支而不幸罹病逝世,她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博爱奉献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烛光里的微笑》曾获得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主演宋晓英凭借动人的演绎荣获了第12届金鸡奖最佳女演员的嘉奖。导演吴天忍无惧当时社会上一些精英主义评论家对于电影作品“煽情”的批评,他主张“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创作过程中加入了许多自己亲身体会的细节,这使得电影更加打动人心、催人泪下。例如,在后进生周丽萍终于考试及格,获得77分的成绩时,导演联系亲身经验,增加了王老师奖励周丽萍一个书包和一只文具盒的细节,并由此倒推,设计周丽萍此前用的是老式旧布包。由于这个细节的增设,时空和动作得到了拓展,人物感情有了激发的契机:丽萍看着书包和文具盒,却不敢接。在此之前她受尽嘲讽羞辱,何曾奢望过表扬和奖励?在老师亲切的目光下,她再也控制不住,扑到桌上嚎啕大哭,得到了痛快淋漓的渲泄。观众压抑的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得到慰籍的满足。王双玲老师以自己宽广博大的胸怀、纯洁无私的师爱、默默无闻的奉献、契而不舍的执著以及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理想、信念和追求。《烛光里的微笑》形成了极好的社会影响,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编辑:曾奕琦)
1989年
1986年
1983年
导赏:《女大学生宿舍》是史蜀君导演的电影处女作,改编自喻杉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一群同宿舍的女大学生之间的青春故事。影片纪录了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的昂扬风貌,兼具真实感与艺术化的情感表达,真诚地呈现出青年人的朝气与火热情怀。影片成功塑造了几位差异化的女大学生人物形象,带着不同过去经历的她们在影片的当下时空相遇,在彼此交汇的人生中互放光亮。匡亚兰是个孤儿,却并不柔弱或顾影自怜,她自尊自爱,坚强又高傲地撑起自己的生命天地。辛甘从小被娇惯长大,敢作敢为,敢爱敢恨,有时莽撞而缺乏同理心。宋歌是个好学生,热爱劳动,学习认真,却喜欢凭主观臆断他人的想法,并经常对上级请示汇报。骆雪性格温存,夏雨则经常沉浸在诗意的想象之中。每个人物都体现出人性的复杂面向,她们处在人生的交叉路口,望向未来时眼中交杂着迷惘与热切的期待,用坚韧执着的女性力量迎接人生的挑战。影片通过对几名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捕捉,纪录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的真实场景,学生们对知识如饥似渴,时时交流着学习感悟与人生理想,生活充实而激昂,人人身上都洋溢着青春活力。史蜀君认为这部影片应当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诗,一曲感情真切的校园歌。本片吸收了《青春万岁》《沙鸥》《逆光》等同时期影的长处,追求情感上的真实纪录。影片在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实地取景,群众演员一律是在校大学生。导演有意通过偷拍、抢拍等拍摄手法制造随意性,并维持画面的动态呼吸感,避免使其陷入呆板静止之中。也常故意“走神”将特写镜头给到影片中不知名的群众角色,模仿人在生活中的自然注意力时长。同时,影片注重捕捉人物的细节情绪,渲染青春、自由的整体氛围,多捕捉人物的身体、面部表情特写,并以植物作为前景,使人物在自然环境的映衬下更显朝气蓬勃。《女大学生宿舍》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活场景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这部由女性导演、女性主演的电影既致敬了青春,也显现出女性的力量。(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