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秀

Xiu Huo

有片源
1984年
剧情:版本一   道教弟子许汉成,苦心学医。正当辛亥革命爆发时,一天他上街打油,被革命党人马昌剪了发辫。他来到剃头摊上剃头时,发现剃头匠为他头上剃破处止血的草药十分灵验,于是他毅然用一罐油换下草药返回道观。不料恩师老道怒斥他违忌落发,经他说明原委,老道才转怒为喜,并欣然送他一本名药折子,让他踏遍名山大川,实现他的夙愿。许汉成还谷民间,遵循恩师的教诲,历尽艰难,苦心钻研,终于首创了"白药"。一天他赶街卖药,偶然发现马昌被官府绑赴法场问斩。他见马昌临危不屈,深为敬佩,突然法场被劫,马昌被人抢走。一小妹无辜受伤,生命垂危,许汉成奋力将她救活,分文未取。从此"白药"的神奇功效和许汉成的高尚医德名扬四方。此后不久,他和一位靠绣花度日的寡妇李兰英结为夫妻,结束了他游乡串寨的郎中生涯,建起了乡村医室。许汉成明确表示不与都督、衙门来往,回绝了县府衙门的多次邀请。可当马昌妻子陈玉姑的落难中来求助于他时,他却昌着生命危险赶至山神庙,彻夜为马昌医治枪伤,不巧被在衙门里混差的张老三发现。张老三企图趁机敲诈许汉成钱财。许汉成生性不畏邪恶,绝不屈从,结果被张老三以私通奸党罪告官,投入监狱。在已经落草为寇的马昌夫妇的帮助下,许汉成获释,夫妻俩对马昌夫妇的患难相助万分感激。张老三由于受贿,被革掉了衙门的差事。一身病痛,一天恰好在山林里遇见正在采药的许汉成,含辱求医。许汉成一见此人,往日的仇恨的眼前的怜悯不禁齐涌心头。他急中生计,把张老三吊上一棵歪脖树下狠狠鞭打了一阵,一治张的病痛,二治张的为人。张老三病愈后投靠了马昌。马昌的武装被护国军唐继尧收编,马昌当上了旅长,张老三升为他的贴身副官。俩人几经周折把许汉成接到军中共事,但他终因不忍看到中华同胞相互残害,愤然离开了军队。许汉成在省城办起药房,给穷人治病传名,在富人身上赚钱,大药房越来越兴旺,后因马府被炸,药房遭劫,许汉成的事业遭到严重打击。许汉成收容了兵变中断臂致残的张老三。当初被救的小妹领着丈夫和孩子也来投亲,给许带来止血生肌的新药"鹿衔草"。许汉成又亲自在鹿身上试验成功,重新配出白药奇方,使省城大药房又进入了兴盛时期。云南白药的驰名天下,引起官吏们的垂涎。正在这危难之时,隐居深山削发为僧的马昌来探望许汉成,劝他忍耐求生。可是许汉成难忍恶气,把全家托付给马昌,把药方交给妻子,决心去告状评理。然而告状的结果,却是许汉成自己被软禁在高等法院里,最后惨死在狱中。狱墙上留下了他向黑暗腐败的社会提出强烈抗议的遗诗。 版本二 一天他赶街卖药,偶然发现马昌被官府绑赴法场问斩。他见马昌临危不屈,深为敬佩,突然法场被劫,马昌被人抢走。一小妹无辜受伤,生命垂危,许汉成奋力将她救活,分文未取。从此"白药"的神奇功效和许汉成的高尚医德名扬四方。此后不久,他和一位靠绣花度日的寡妇李兰英结为夫妻,结束了他游乡串寨的郎中生涯,建起了乡村医室。许汉成明确表示不与都督、衙门来往,回绝了县府衙门的多次邀请。可当马昌妻子陈玉姑的落难中来求助于他时,他却昌着生命危险赶至山神庙,彻夜为马昌医治枪伤,不巧被在衙门里混差的张老三发现。张老三企图趁机敲诈许汉成钱财。许汉成生性不畏邪恶,绝不屈从,结果被张老三以私通奸党罪告官,投入监狱。在已经落草为寇的马昌夫妇的帮助下,许汉成获释,夫妻俩对马昌夫妇的患难相助万分感激。张老三由于受贿,被革掉了衙门的差事。一身病痛,一天恰好在山林里遇见正在采药的许汉成,含辱求医。许汉成一见此人,往日的仇恨的眼前的怜悯不禁齐涌心头。他急中生计,把张老三吊上一棵歪脖树下狠狠鞭打了一阵,一治张的病痛,二治张的为人。张老三病愈后投靠了马昌。马昌的武装被护国军唐继尧收编,马昌当上了旅长,张老三升为他的贴身副官。俩人几经周折把许汉成接到军中共事,但他终因不忍看到中华同胞相互残害,愤然离开了军队。许汉成在省城办起药房,给穷人治病传名,在富人身上赚钱,大药房越来越兴旺,后因马府被炸,药房遭劫,许汉成的事业遭到严重打击。许汉成收容了兵变中断臂致残的张老三。当初被救的小妹领着丈夫和孩子也来投亲,给许带来止血生肌的新药"鹿衔草"。许汉成又亲自在鹿身上试验成功,重新配出白药奇方,使省城大药房又进入了兴盛时期。云南白药的驰名天下,引起官吏们的垂涎。正在这危难之时,隐居深山削发为僧的马昌来探望许汉成,劝他忍耐求生。可是许汉成难忍恶气,把全家托付给马昌,把药方交给妻子,决心去告状评理。然而告状的结果,却是许汉成自己被软禁在高等法院里,最后惨死在狱中。
剧情:版本一 寡妇母亲一人带五个女儿,生活艰苦。阿福做工经过,伸出救援之手。母亲感谢阿福,同时也产生感情。已故父亲的远亲二殃子是个无赖,中伤母亲与阿福,将阿福逼走。母亲欲自尽,却偷偷跑回来的阿福劝下。第二天,阿福带着长得最像母亲的一个女儿走了。时光流逝,孩子们都大了。但抗战中,大家走散了。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家团聚。但母亲仍然挂念阿福和那个女儿。终于,他们相遇了,但是,女儿们却反对母亲与阿福的婚事。当孩子们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痛与孤独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她们也只能在母亲坟前忏悔。 版本二   解放前,不幸死了丈夫的母亲一个人带着五个幼小的女儿,艰难度日。朴实善良的阿福因外出做工路过这里,目睹了从小一起长大的母亲的惨状,他同情地伸出双手,解囊相助母亲全家。过年时他从镇上买来了丰富的年货;用马兰草为孩子们纺织了小鹿、小马等玩具;帮母亲垒新墙、磨豆腐、打水井。一个眼见衰败的家庭,顿时充满了生气。母亲从心底感激阿福的真诚帮助,俩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母亲夫家的远亲、无赖二殃子,本想把母亲卖掉得一笔钱,他的企图未能得逞,便利用封建宗法势力,千方百计地造谣中伤母亲和阿福。他纠集了一伙人,赶走了阿福。这天夜里,满腹愁肠的母亲,一个人来到老榆树下,准备在那里结束自己清白的一生,就在这时,阿福又出现了。他打消了母亲轻生的念头,使她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临别时,阿福爱抚地抱起姐妹中长得最像母亲的秀兰,默默向远方走去。岁月流逝,孩子们渐渐长大。但在抗日战争的兵荒马乱中,母亲和孩子们离散了。她们各自经历了传奇般的生活遭遇之后,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又团聚了。一个月光如华的中秋之夜,全家老少十来口在北京秀芳大姐家欢聚,美酒佳肴,欢声笑语,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唯独母亲坐在窗前眺望明月,心里思念着不见下落的阿福和三女儿秀兰。秀芳看出母亲的心事,便主动陪母亲外出散步,想为母亲解除惆怅。几个女儿也要轮流把母亲接到自己家去住。孩子们虽说是一片好心,但他们毕竟不能真正理解母亲心灵中的创伤。在北方的一个小山区里,母亲和阿福、三女儿终于相逢了。不久,当母亲想改嫁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在孩子们中间却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她们的反对,使得这位茹苦含辛大半世的母亲,抛弃了她最后一次爱情的选择。后来,大姐秀芳自己不幸守了寡,当她也感到孤独和寂寞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当初对母亲命运的"裁决"是多么残酷。当孩子们终于理解了母亲的心,而深感内疚自责时,母亲却已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十几年后的一个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大姐秀芳领着孩子,专程赶来为母亲坟上添一把新土。这时,只见那长满荒草的坟头上,用马兰草纺织的小鹿、小马,在瑟瑟冷风中微微晃动着,好像主人刚刚离开。这使秀芳又陷入了深深的思念和忏悔之中。  
1981年
导赏:《绿色钱包》是导演孙羽和王启民合作拍摄于1981年的作品,影片以轻松童趣的风格讲述了教育对迷途青年的帮助与感召,最终获得1981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孙羽是一名关注社会现实的导演,他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用电影寄寓自己对社会的关注与期待。《绿色钱包》描摹了惯偷小元在工读学校受到的温柔、宽容、鼓励式教育,老校长尊重每个学生个体,品行正直,且在教育上有无限耐心,正是他坚持不懈的循循善诱唤醒了小元内心深处的善良。影片体现出他人的关怀、集体的感召对个人价值观念的再塑造,这与当时社会重新凝聚思想和价值追求的风尚紧密相连。与孙羽的大量影片相类似,本片亦对父辈与子辈两代人的关系加以书写,通过呈现子辈缺乏关爱、子辈怨恨父辈、子辈理解并回报父辈的三个过程,唤醒了观众关于亲情情感归属的共鸣。本片主题思想虽严肃,导演却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与灵动的电影音乐使影片整体沉浸在欢乐童真的氛围之中。小元仍然是个有着奇情幻想的孩子,心理活动丰富、天真,为了生动准确地描写他的内心世界、呈现想象与梦境等主观思想活动,孙羽大胆尝试了各色电影语言,融闪回、慢动作、跳切、慢切、柔光于一体,使影片像孩童眼中的世界般如万花筒色彩斑斓。同时,影片的配乐《春雨蒙蒙的下》优美动听、极富童趣,与影片主题相应和。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如小元一般暂时迷惘的“野猫”,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可待挖掘,每个孩子都应期许自己的金色未来。本曲在影片上映后被广泛传播,陪伴无数中国儿童成长,成为了不少人的童年回忆。(编辑:海边淡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