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飞

1992年
导赏:《清凉寺的钟声》曾誉为堪比《一江春水向东流》媲美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名战后日本遗孤的经历,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质朴善良,并从另一侧面展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悲剧。从影片中原侵略军后代的命运历程和心灵轨迹中,获得了比它所叙述的悲欢离合故事更加普泛、更加新鲜、更加广阔甚至也更加深邀的意义,从而给人们以迥异于他以前作品的思想启迪和精神感受。同时,本片因其明确地宣扬一种“爱抚全人类”的“深刻的人性哲理、佛学”,就使其中那个收养“狼”患的故事成为了导演用来承荷自己建立在深切的人生感受、体验、顿悟基础上的主观理念的绝好载体,从而使谢晋作品之固有的意识形态强烈性,于此便有了一种过去所无的特殊面貌。仅由此,也可看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确比过去显得更加活跃、开放、深邃、宽广;并且,这也证明他在经过复杂曲折的人生“坎坷”之后,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沉思,同时又受着时代和社会的制约,胸怀更加磊落博大,态度更加冷静沉着,对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认识更加富有新意,而积淀于作品中的个人化的基质也更加突出。该片是对以往“谢晋模式”的超越,导演的人生思考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对生活的审美把握其角度也发生了转换,而创作路子自然也和过去有了明显的差别。谢晋仍像过去一样喜欢写人性、人情、性格美、心灵美,但大时代的悲观喜怒没有了,带有民族、历史、时代、社会具体印记的道德伦理评判及其强烈明显的欲望没有了,却增加了相对抽象、普遍的人类同情心与人生哲理感,以及皈依于宗教信仰的精神倾向。于是,从影片中原侵略军后代的命运历程和心灵轨迹中,获得了比它所叙述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更广阔、更深邃的意义,从而给人们以思想启迪和精神感受。因此,该片的真正成功之处还是在于那个充满人情美、伦理美、道德美的动人故事。
1982年
导赏:《泉水叮咚》是石晓华导演拍摄于1982年的影片,该片聚焦于展现一位老奶奶与一批学龄前儿童的相处日常,整部影片洋溢着天真的想象与温暖的情谊,灵动、淳朴、自然。影片对陶奶奶的人物形象塑造深入人心。她是一名退休教师,出于友善和对孩子们的爱,将自己和侄女的住宅改造为开放式的义务托儿所,为公共需求牺牲了个人利益。她悉心照料所有孩子,相信孩子们本性的纯洁,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认为每个人都有在教育中改过自新、不断成长的机会。她懂得喜燕对生母的思念,也耐心面对顽皮的小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在人生道路与价值观上的带头引领。陶奶奶将教育孩子们成为更好的人作为人生的最大荣誉,带领孩子在人与人走向疏离的当下寻回对人际往来的信任。孩子们困于成人世界的种种规则,托儿所这个脱离成人思维的新空间为影片呈现儿童的奇思妙想提供了机会。但《泉水叮咚》并不追求全然生活化的真实,而是呈现被加工提炼后、更为紧凑的儿童生活,托儿所的日常生活设置了大量儿童特征明显的艺术细节。他们随时都被新奇事物吸引,容易生闷气也能轻易被零食俘获,会打闹嫉妒也懂得握手言和。从孩子们顽皮、沉默、娇弱等各具个性的活动中,孩童的天真、可爱令观众时时会心一笑,想起自己充满着无限人生可能的童年时光。大量平视儿童的镜头显现出导演对孩子的耐心与爱,片中的配乐均为童声演唱,使影片更具童真童趣。(编辑:姜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