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俊杰

Junjie Zhai

有片源
2019年
导赏:该片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和杨靖宇将军诞辰110周年而创作。由香港导演吕小龙执导,真实再现了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将士同日寇在白山黑水间展开殊死战斗的壮烈故事。片中的战争动作场面充满吸引力,东北抗联的将士与声势浩荡的日军战斗,火爆的场面一个接一个。同时,这部电影还有着扣人心弦的故事剧情,丧心病狂的日寇出动大规模兵力与东北抗联开战,而杨靖宇则成为了日寇的主要目标,紧张刺激、斗智斗勇的故事由此展开。杨靖宇只身牵制三十万日军,在战场上虎虎生风、愈战愈勇的做派令日军胆寒。他被围困于冰天雪地之中,大喊道“我在这,抗联的旗就在这儿”,喊出了寸土不让、宁死不降的英雄气概,最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正是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英雄让在场日军都发出了男儿之泣。“多一步我愿意再多一步,让我们的孩子只看见美好的事物,我总在白山黑水间把世界双手托付。多一步我宁愿再多一步,从此后再没有热泪可以夺眶而出……”影片主题曲歌词字里行间饱含深情,将杨靖宇将军对这片热土的深深眷恋和他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传递给观众。在身陷重围的困局之中,在弹尽粮绝的绝境之下,不降,是作为一个铁骨铮铮中国军人的生死抉择。“我从来没有选择生路,我只愿我的坚持能让我爱的人重见幸福。”这是杨靖宇短短一生的写照,也是东北抗联将士的写照,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的写照。影片真实展现了杨靖宇为抗日战争胜利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真诚讴歌了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英雄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而成的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更激励和引导观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编辑:明慧)
2018年
2017年
2013年
2011年
雪岭上的雕像
雪岭上的雕像

导演/

导演:翟俊杰/
主演:刘晓庆/卢奇/
类型:剧情/
2006年
2005年
导赏:《我的法兰西岁月》是第一部艺术地再现青年邓小平光辉形象的青春偶像片,是激励广大青少年成为“四有”新人的榜样激励片,也是各界群众重温伟人精神风范的纪念缅怀片。电影记载了邓小平同志早年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一段历史,艺术而浪漫地化作银幕上活生生的历史形象。电影以老年邓小平的主观忆述和历史的客观再现两个视点的结合,将青少年时代的邓小平有远大抱负的思想性格、挚爱人民和祖国的深沉情感、不服输和乐观的个性心理,以及他所代表的一代青年革命者的斗士风采,化入那激情澎湃的岁月,映现给今天的观众。电影借助青春偶像片元素,突出邓小平青年时代的风采,为塑造共产党人形象寻找着有特色的电影语汇,在风格样式上尽力有别于中规中矩的传统模式,努力达到思想性的艺术化和艺术化的思想性。该片在表现手法上,该片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说教模式,不但将青春的浪漫激情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融为一体,而且将追求信仰的坎坷给予了如诗般的展现。该片并不是对一段重大革命历史进行面面俱到的表现,而是精心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特别是邓小平的形象,追求以人带史,以史带诗,体现着在邓小平心中所蕴藉着的更为深沉的诗情。全片时空跨度大,前后达四年之久,场景、音乐,无不显示出该片的大气和伟人自年轻时就具有的风采。(编辑:大陆)
2003年
导赏:《惊涛骇浪》作为一部2003年以抗洪救灾为主线的剧情电影,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何对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影片极具冲击力的视听语言给出了答案。影片通过恢弘的场面调度和细腻的细节刻画,将洪水的狂暴与军民的坚韧形成强烈对比。导演运用大量实景拍摄,浑浊的洪水、崩塌的堤坝、暴雨中的军车冲锋,营造出逼真的灾难氛围。其中,最具震撼力的场景是官兵们用血肉之躯筑成人墙堵住管涌,镜头从水下仰拍,浑浊的激流中士兵们咬牙坚持,视觉冲击力极强。《惊涛骇浪》的导演翟俊杰表示,电影最需要尽致着墨的是其审美性和艺术性,循规蹈矩只会扼杀艺术,他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让画面荡出诗意。作为剧情片,《惊涛骇浪》的情节环环相扣,讲好了一个精彩的群像故事。影片运用了多线断续叙事的方式,观众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对某一情节进行串联,对某一人物进行构制,完成高层次的协作和升华。主线围绕张子明、张成文父子的矛盾展开,从冲突到和解,体现两代军人的精神传承;副线则聚焦林为群、魏长胜等普通战士的牺牲,塑造了鲜活的英雄群像。影片还穿插了韩盛元等科学家的决策过程,展现科技在抗洪中的关键作用,使叙事更具层次感。《惊涛骇浪》不仅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更在当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影片展现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的抗疫、抗震等重大灾害中依然延续。影片中,富家子弟林为群放弃优渥生活投身抗洪,最终牺牲;军长之子张成文从抵触军人身份到主动请战,这些人物成长折射出个人与家国的深刻联系。在当代社会,影片提醒我们,面对灾难,唯有团结、奉献与科学应对才能战胜困难,这种精神内核超越时代,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编辑:林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