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娜

Kena Dong

有片源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8年
导赏:《黄土坡的婆姨们》是由著名作家马烽、孙谦共同编剧,董克娜导演的农村题材影片。影片以极大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关注农村的现实,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任不应忘记土地,成功塑造出了一个带领村里女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女性角色常绿叶,为大多数劳力外出打工的农村地区提供了一种改革思路。影片极具地方色彩,窑洞、高跷等农村生活场景和生活习俗的刻画始终提醒着观众,人与故土的关系。在反映农村的变革时,马烽、孙谦着重描写人与人之间在改革大潮冲击下的变化,用富有生活气息的图景展示各式各样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片中的常绿叶是改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青年农民的形象,在面对农村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时,她自觉地放弃了能使个人获得更为优越生活条件的道路,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带领广大农民集体富裕这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在描绘新一代青年农民形象的同时,马烽、孙谦还描写了大量向着更加文明、富裕生活迈进的人物,这些人物各具个性特征又涵蕴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农村具有代表性、倾向性的现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时代剪影,共同反映了影片创作时期的风貌。常绿叶作为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有牲口、有本事的男人们都外出赚钱,土地撂荒的严重情况下,带领村里的妇女、老人成立联合体,靠科学种田,立足于土地共同致富,探索了规模经营的道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影片成功反映了农民在致富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成功荣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编辑:方舟)
1986年
1985年
导赏:《相思女子客店》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生动塑造,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张观音和乔三腊作为影片中的典型人物,分别代表了改革力量和保守势力,他们的命运和斗争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物命运,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张观音是一位明快直爽、勇于担当的女性改革者形象,她既不是“具有非凡能力的英雄”,更不是“纯洁无瑕的观音大佛”。她对待改革事业充满执着与创造性,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旧有的制度和观念。在工农兵宿食店的改革中,她不仅以科学的态度按经济规律办事,提升服务质量,还懂得照顾人心,对同事和顾客都展现出温婉诚挚的一面,赢得了周围人的尊敬与爱戴。而乔三腊是影片中的反角,她依仗自己是县委书记的女儿、公社书记的老婆,横行霸道,唯利是图,恶毒刻薄。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网,对张观音进行打压和排挤,甚至不惜造谣诽谤。她代表了那些阻碍改革、维护旧有制度和观念的旧势力和保守思想,其存在和行为不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影片中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背景环境设定在南方某偏远山区的工农兵宿食店,经济相对落后,思想观念保守,而工农兵宿食店则是这一地区的重要服务设施,承载着过往旅客的食宿需求。这一环境为影片的冲突和变革提供了天然的舞台。在乔三腊管理下的工农兵宿食店脏乱不堪,管理松散,服务态度恶劣。张观音敢于挑战旧有的制度和观念,通过考试聘用年轻服务员,辞退混饭吃的干部家属,整顿内部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使客店焕然一新。这些变化不仅赢得了旅客、店员的好评,也触动了乔三腊所代表的旧势力。由此,电影以小见大地揭示了社会改革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与冲突,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编辑:明慧)
1982年
金鹿
金鹿

导演/

导演:董克娜/
主演:冷眉/施建岚/
播放正片
1981年
剧情:  32年前,在逃荒路上,穷苦的乡村教师杨志和因生活所迫,为换取一袋粮食和几块大洋,抛下妻子和初生的女儿,卖身当了国民党兵。解放前夕,他随军赴台,在军舰上与士兵常老乐、高占魁、李牛孩喝血酒结拜为兄弟,并互立盟言:活着不能回大陆,死后也要把尸骨捎回故土。到台湾后,李牛孩因思乡心切,在军营被折磨致死;高占魁离开军界经商度日,由于破产而自尽;常老乐则因年老体弱被赶出军界,靠弟兄们济助,开小饭庄为生;杨志和虽然熬到国民党上校的军衔,可是到风烛残年还孑然一身,深深思念妻子杨秀梅。为了把两个兄弟的骨灰送回故土,在大哥常老乐帮助下,他绕道日本,化名旅日华侨田丰仁,偷偷返回大陆。田丰仁归来后,受到旅游局赵峰的热情接待。祖国大陆的变化,使他感慨万千。他来到当年与妻子分手的天庙前,旧地重游,而妻女却杳无音讯。田丰仁将李牛孩的遗骨和遗物送交牛孩娘后,又赶往杭州寻找常老乐的妻子。在水乡大道上,他巧遇一位海军女战士李扬,她正是常老乐的儿媳。田丰仁目睹常家幸福美满的生活,更激起了对自己妻女的思念。后来他又到了高占魁家,知道高妻已病故,两个儿子因父亲当了国民党兵,在"文革"中受到株连和歧视,他们心灵深处余悸未消,拒不接受高占魁的骨灰,田丰仁无奈离开高家。当他在海滩正欲将骨灰埋下时,高家兄弟由于长辈老渔翁的说服,又赶来接受了父亲的骨灰。正当田丰仁准备启程离开大陆时,赵峰赶来告知,他替一位海外朋友寻找的姓杨的母女俩,已经找到。原来,杨秀梅自与丈夫失散后,带着孩子参加了游击队,后被捕入狱,女儿被一位游击队长抚养,解放后母女团聚,如今秀梅已是某机械厂副厂长,女儿李扬正是田丰仁巧遇的那位海军战士。田丰仁闻讯,悲喜交集。他渴望与妻女相见,但又想到国民党军队对思乡者的惩处,大哥常老乐在台湾期待着他,转而又犹豫了,于是他借口行期已到,断然决定立即离境。轮船将要起航,他的妻女匆匆赶到码头。杨秀梅辨认出化名田丰仁的就是她分离多年的丈夫杨志和。阔别30多年的亲人终于相见,但却不能团聚。最后,田丰仁忍痛告别妻女,向亲人们表示总要回来的。杨秀梅噙泪望着远去的巨轮,她确信祖国的统一势在必然。            
1980年
第二次握手
第二次握手

导演/

导演:董克娜/
主演:康泰/谢芳/
播放正片
剧情:        1956年秋,药物研究所苏冠兰教授家,来了一个华侨打扮的不速女客。教授夫人叶玉菡热情迎接这位不相识的客人;但苏教授却显得又惊愕又痛苦。来客望了望两位主人,什么也没有讲,就匆匆离去。原来,早在1928年,苏冠兰在齐鲁大学读书,暑假去江南度假。一次,他奋不顾身地跳江救了一个落水的姑娘丁洁琼。科学救国的共同志向使他俩产生了爱情。在南京火车站,他俩握手告别,并立下海誓山盟。苏冠兰的父亲苏凤琪,执意迫使儿子与故友的女儿叶玉菡成婚,苏冠兰无奈,只得以"20年后结婚"为借口推迟婚期,不料叶玉菡竟然接受了这个条件。苏冠兰为了摆脱父亲的束缚,准备与丁洁琼一起赴美留学。谁料齐鲁大学校长、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务查路德从中作梗,迫使丁洁琼只身赴美。丁在美国学者奥姆霍斯指导和帮助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因反对美国在广岛使用原子弹,被美监禁,从此中断了与苏冠兰的联系。这时,苏冠兰的父亲骗儿子说,丁洁琼已与奥姆霍斯结婚,使苏冠兰痛苦万分。在苏冠兰与美国特务搏斗时,叶玉菡用身子挡住了射向苏冠兰的子弹,苏冠兰深受感动,便与叶玉菡结为夫妻。丁洁琼始终铭记与苏冠兰的誓言,拒绝了奥姆霍斯对她的真诚爱情,毅然回到祖国。当她满怀希望地找到苏冠兰时,才知道苏冠兰已与叶玉菡结婚。丁洁琼怀着深深的痛苦,离开了苏冠兰的家,决定到遥远的边疆去搞科研工作。在周总理的关怀和科学界友人的劝慰中,在苏冠兰、叶玉菡热诚挽留下,丁洁琼抛开了个人的不幸,终于振作精神,第二次和他握起手来。
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