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音

Lai-Yin Yang

2008年
2006年
剧情: 大学就要毕业的明相骑上自行车,独自一人展开七天六夜的单车环岛旅程。逆时针的环岛路线,东岸到西岸的逆风行,一路所遇见的人与景,交织相扣,谱出生命的和弦。 他遇到了藉由影像制造梦想的工作者,专心一意的,想将太平洋的风捕捉入镜;在花莲海边遇见来自立陶宛的年轻女孩,她说她的国家没有山……;旅程中寂寞的时候,他在海边弹着吉他,伴着月色和海潮声,以大地为床,就地而眠;肚子饿的时候,和租游览车一边抗议工厂倒闭一边旅游的工厂女工分享便当;疲累的时候,他停驻外公外婆家,一声“阿公阿嬷”唤起许多人的童年往事和遗忘已久的血肉亲情…… 回到高雄,旅程结束,回忆却正要开始。12段精彩的偶遇,是明相难以忘怀的生命滋味。停好一路相随的单车,打开电脑,拿起吉他,明相轻轻地弹奏起属于他的生命练习曲。 从第一天晚上说起,明相在太麻里的海边扎营,练习弹吉他,虽然他是个听障者,但依旧对声音有着无比的兴趣。 次日清晨,他沿着台11线走,遇到来东海岸拍摄MV的一群人,他们记录下明相骑车的片段。而后,明相在北回归线地标处休息时,认识一名要去花莲看母亲的单车骑士,当晚明相住在骑士母亲家,他感受到这是个拆散的家庭,骑士母亲有着淡淡的哀愁。 次日明相挑战以艰困著名的苏花公路,吃尽苦头,在中途汉本车站,遇到一名立陶宛女孩,独自旅行,女孩错过了去花莲的普通车,在明相的协助下,先北走再南下。也许因为语言不通,两人用笔谈,对于听障者而言,反而轻松自在。 第四天的北海岸之旅,投宿位于海边的国小,感受到即将退休刘老师的照顾与鼓励。想弹吉他给老师听时,弦却断了。 第五天,他沿着西岸,由北往南走,这儿上演着社会的变迁,一群失业女工在无奈中的喘息,藉着抗争租来的游览车,顺便旅游。同理喷画的少年的心情,交换各自工具,喷画、弹吉他,宣泄年轻的狂放。 顺道去看看阿公阿妈,用过往不同的方式回到老家,明相读到过去家人的遭遇,那段因明相听障,全家陷入苦闷的历史。 而当下街坊邻居谈论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年度大事,白沙屯妈祖绕境。 次日清晨,祖孙二人骑着铁马,参加庙会盛事。 最后一天的旅程,不如想像中的顺利,他的老捷安特,在荒芜的飞沙,爆胎了。也许承蒙妈祖的庇荫,适时出现一名也在骑车环岛的中年男人,因着他的帮助,让明相得以完成旅行。而两人短暂的同行,也令男子忆起:与已故同窗相偕骑车的美好时光。 候鸟返家,台西落日,预告了旅行终将结束。回到宿舍,收到MV拍摄小组,记录明相的片段。修好吉他,弹着练习曲,回忆这七天的旅行。 第一天,他踩着南台湾沿岸美景到了台东,在太麻里,明相悄悄地发现,一位老人一生情感的纪录。胡德夫海边演唱《太平洋的风》,奏起这个故事旅行的开场。
1987年
白色酢浆草
白色酢浆草

演员/

导演:邱铭诚/
类型:剧情/
1986年
恋恋风尘
恋恋风尘

演员(饰 阿英)/

导演:侯孝贤/
类型:爱情/剧情/文艺/
导赏: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是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经典之作。它以台湾 70 年代初的社会转型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阿远和阿云的爱情故事,却不仅仅局限于爱情本身,更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人性的复杂以及命运的无常,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中的一座里程碑,也在华语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片的叙事风格极为独特,侯孝贤采用了两条叙事线索并行推进的方式。一条是阿远的经历,从辍学、找工作到参军,再到最终得知女友另嫁他人的失落,阿远的人生充满了失去与找寻的循环,他的情感世界和生活轨迹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渺小而又无力。另一条线索则是通过阿远的经历折射出台湾当代青年的人性写照。在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他们无法安心读书,过早地投身社会,在为生活顽强奋斗的同时,又深受本土因循守旧的宿命心理影响。这种叙事结构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影片中的人物似乎都被命运的巨轮所裹挟,无法摆脱既定的命运轨迹。阿远的参军、阿云的另嫁,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其实都蕴含着必然的命运安排。侯孝贤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台湾青年在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挣扎,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命运的深刻思考。正如影片结尾处,阿远在得知阿云另嫁他人后,独自在军营中痛哭,那一刻,他的悲伤不仅仅是对爱情的失落,更是对命运的无奈与抗争。然而,影片并没有停留在这种悲伤的情绪中,而是通过阿远与阿公在菜地上的对话,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豁达与坦然。生命仍在继续,无论经历了多少失去与痛苦,都要坚强地走下去,这或许就是侯孝贤对命运的最好诠释。侯孝贤的创作风格在《恋恋风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的电影以写实为主,淡化剧情,却能在平淡中见深沉。他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用冷静而客观的镜头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却又在其中蕴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侯孝贤的电影“表面冷冷的,但深处却饱含温情”,他通过朴实的影像书写,让观众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中感受到人性的温度和生命的厚重。在影像风格上,侯孝贤延续了他一贯的长镜头和固定镜头的运用风格,通过这种独特的镜头语言,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影片中的镜头常常保持着一定的距离,采用中、远景为主,将人物置于广阔的自然环境中,使人物与自然、与环境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种镜头运用不仅展现了台湾乡村的自然美景,更突出了人物在命运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尊重。此外,影片中对于声音的运用也极为巧妙,丰富的环境音和抒情的吉他音乐相互交织,既增强了影片的临场感,又为影片增添了一份淡淡的忧伤和诗意。《恋恋风尘》中所展现的乡村,是侯孝贤对乡土情怀的深情表达。侯孝贤与沈从文一样,都以沉稳冷静的方式述说着对乡土的眷恋,追寻着内心的精神性栖息地。影片中的乡村不仅是阿远和阿云爱情的发源地,更是他们心灵的归宿。在城市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的阿远,最终还是回到了乡村,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和生命的延续。《恋恋风尘》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叙事风格、精湛的影像技巧、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侯孝贤用他那细腻的镜头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台湾乡村的美丽画卷,也让我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和生命的厚重。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命运、关于生命的哲学著作。(编辑:赵敏)
1985年
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

演员/

导演:杨德昌/
类型:剧情/
1984年
导赏:侯孝贤以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和深邃的艺术造诣,成为台湾新电影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常常以一种静谧而含蓄的方式,勾勒出个体与时代的交织,以及对乡土、成长与人性的深刻洞察。1984 年上映的《冬冬的假期》便是这样一部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奠定了侯孝贤在国际影坛的地位,更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关怀,成为台湾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该片是侯孝贤以历史背景下个人成长经验为叙事焦点进而审度台湾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作品之一,饱含他关于台湾社会现实乃至历史记忆的认知。电影站在儿童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童心萌动的成长故事,其中穿插的生命体悟宏大深沉却并不沉重,透露出沉静自然的美学意蕴,这皆得益于侯孝贤独特的诗意性创作表达。影片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侯孝贤对“诗意留白”的运用。这种源自中国传统艺术的手法,为电影营造了广阔的情感与想象空间。在叙事上,侯孝贤刻意忽略了传统电影中常见的戏剧冲突,转而以一种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挖掘事件背后的内在张力。画面留白则通过大量空镜头的运用,如乡村的群山、流水、宁静的村落等,营造出一种悠远而深沉的意境。电影结尾,冬冬与玩伴颜正国挥手道别,镜头迅速切换为宁静的乡村画面,离别的愁绪在无声中蔓延,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此外,长镜头的运用是侯孝贤电影的另一大特色,它以一种连续的时空记录,呈现出真实而细腻的生活质感。侯孝贤在《冬冬的假期》中展现出的从容叙事节奏,为影片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电影没有激烈的冲突与夸张的情感表达,而是以一种平和而舒缓的节奏,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成长与生命的故事。外公在得知女儿病情好转后,并未表现出过度的喜悦,而是继续沉浸在对乡村生活的宁静欣赏中。这种对情感的淡化处理,让观众在平静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深沉。《冬冬的假期》作为侯孝贤“青春序曲”系列的重要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影片通过诗意的留白、长镜头的运用、温情的主题以及从容的叙事节奏,勾勒出一个关于成长、乡土与人性的动人故事。侯孝贤以一种“远观”的视角,将个人成长的记忆与台湾社会的变迁融为一体,让观众在平淡的画面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深沉。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关于童年的回忆录,更是一首关于成长与人性的诗篇,它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人文关怀,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情感力量。(编辑:赵敏)
1983年
剧情:  影片由三段故事构成。在第一段故事《儿子的大玩偶》里,主人公每天为了养家糊口,而必须得戴上小丑的面具到外面奔波,因为长时间里无法悉心陪伴家人,而使得他自己的孩子都认不清他是谁,只知道化上了小丑装后逗自己玩耍的那个人。故事讲述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两种矛盾,一是生活压力让自身无法正常融入家庭生活,无法正常扮演自己亲人的角色;而另一个矛盾则是社会身份与现实身份的迷失,让更多人如同主人公所表现出的那样,沦为一个为人带来快乐,为自己徒添感伤的舞台假面。在第二段《小琪的帽子》里,两个推销员为了生计,而必须到台湾农村去推销日制的高压锅,即便他们清楚知道这个商品本身有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是伪劣的危险品,可是为了能从老板那里拿到养家糊口的薪水,就不得不欺骗淳朴的乡亲们,隐瞒商品的质量问题。但事情发展到最后,两个人最起先的担心却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在高压锅的爆炸事故中双双受伤。这个看起来黑色不羁的故事对现代社会给人性带来的扭曲极尽嘲讽,人们为了积累自身生存资本,而不惜违心去欺骗其他无辜的人们,最终不是沦为自欺欺人的受害者,就是做了黑心商人的帮凶。他们与之前的小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而被迫丧失真实自我的假面,不同的是那背着广告牌走街串巷的小丑只是假在了外表,丢失了自己的外在身份;而两个走进农村的推销员却是假在了内在,他们都在利益的诱惑下丢失了自己做人的良知。至于第三段故事《苹果的滋味》,则显得更加有趣、更加荒谬了一些,故事中讲述一个美国军人违章开车而撞伤了为家庭生计不停奔波的主人公,令其不得不住院休养。原本肇事的美军上校为其补偿医药费、补贴家用、提供生活保障本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在自我意识非常薄弱的主人公角度看来,反而认为美国人对他的照顾是一种恩赐,是自己不敢企及的额外恩惠。他自己被撞得重残,最后还对这位美军上校感恩戴德,甚至要向他去道歉。影片描述出台湾民众在新生活的压力下自我精神的麻木,甚至还嘲讽了台湾国民党当局几十年来对美帝国主义的依附本质,令无数基本已经丧失了精神、牺牲了自我的人们成为资本生活、拜金主义的奴婢,更在主人公的卑微心态里诠释出整个时代的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