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凯

Kai Huang

有片源
1999年
1993年
1991年
导赏:《决战之后》是导演伉俪李前宽、肖桂云继《开国大典》后又一历史革命题材力作,生动描绘了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获的一大批国民党高级战犯在新中国监狱中的改造生活。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对成为阶下囚的失败的敌对者,并非实施肉体消灭,而是着力于灵魂改造——将此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伟大工程、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搬上银幕具有深刻意义。本片将镜头对准“功德林”监狱灰墙内身穿黑色囚服的战犯,但编导选取合乎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切进闪回段落,打破了时空局限,调剂了整部作品的视觉节奏和观赏性。剧情上并不简单化地图解政策,而是描绘了以杜聿明为主,一批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一夜之间成为阶下囚徒的急剧、强制的命运逆转。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精神世界在这种逆转中心态的失调和艰难的转化,如尊严的倒置、感受的错位、特殊思考中产生的特殊喜怒哀乐,揭示这批“党国精英”如何改过自新,脱胎换骨,从阶下囚转为共和国公民的人生历程,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教育人、改造人的政策威力及实绩。正如片中李所长对杜聿明所言:“历史缺少哪一部分都不完整。”这句话亦可以视作导演在艺术把握上的基本态度:不把战犯的个人品德与政治立场混为一谈,不以先天的胜利者的姿态去随意丑化敌手。关注失败者的命运,同样可以挖掘出深刻的意义,起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鞭策作用。(编辑:曾奕琦)
1989年
导赏:《开国大典》是中国影坛著名的“银幕伉俪”李前宽、肖桂云共同执导的作品,也是两人的代表作之一。电影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历史过程。在创作的过程中,李前宽、肖桂云积极探索纪实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真实的纪录片和拍摄时假定性营造的空间巧妙地结合起来,把历史中人物的真实情绪和演员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形成新的一种风格。两者的结合在美学上产生巨大魅力,从而对影片产生了一种升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钟大丰认为,“电影《开国大典》对纪录片和故事片进行了很巧妙的结合,通过加入声音等元素,给珍贵的历史影像赋予了新的意义。”《开国大典》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主创们一改同类题材的处理方法,利用场景造型勾画出历史背景和历史框架,在人物刻画上,摒弃了过去对领袖人物概念化的描写,增加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和性格特点,从多角度、多侧面描绘出领袖人物更为贴近普通人的一面。古月、孙飞虎等特型演员正是在这种创作思路中创作出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影片上映后收获了大量好评,并荣获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和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殊荣。李前宽、肖桂云更是从这部作品中获得了更多的创作动力,相继执导了《决战之后》《重庆谈判》《金戈铁马》等众多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为后辈了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参考。(编辑:方舟)
1988年
剧情:1979年,地处川滇交界的国家钢铁骨干企业——华江钢铁公司,由于生产出现滑坡,经济效益下降,许多人开始打点行李准备调走。 这时,总经理田耕陪同国务院负责人章旭来到住宅区看望大家,并认真听取了职工们对华钢改革的建议。随后,田耕和总经济师仲天文来到北京。在国务院会议室,田耕向各位领导陈述了华钢承包经营责任制方案,他表示只要批准此方案,每年保证向国家上交5千万元。 不久,国家批准华钢实行承包制。田耕与党委书记肖沛成在启用蓝雨蒙任副总经理的问题上,产生了意见分歧,为此事田耕还惹恼了当事人冯璐。 田耕的妻子江静雯是一名优秀演员,她牺牲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可女儿媛媛对父亲的批语却是:是个好经理,但不是个好爸爸。为了实现6年里把利润翻一番的目标,田耕冲破阻力将华钢向国际银团垡的方案送北京审议。 在章旭的坚决支持下,华钢借贷两亿三千万美元建设二期工程的报告终获批准。仲天文赴香港考察。田耕再次考虑二期工程让蓝雨蒙挂帅。为了减轻人事上的阻力,田耕在舞台上找到冯璐,请她在人们面前离蓝雨蒙远一点,不料她闻言竟当众吻了蓝雨蒙。国际银团提出,以华钢的固定资产做抵押方可贷款。田耕同意并去北京签字。在国际银团24家银行代表签字同意的酒会上,媛媛动情地唱起华江之歌。 华钢二期工程按期开工,工地上热火朝天。夜晚,田耕请冯璐到餐厅吃饭,又特意约蓝雨蒙作陪,冯璐眼睛涌出泪花。田耕回到家中,他望着眼戴花镜的妻子,感慨万千,为了祖国的钢铁事业,他自己知道所欠的夫妻情、父女情、同志情太多了。 影片以八十年代的改革作为现实背景,展现了国家钢铁骨干企业华江钢铁公司在历史的阵痛期进行的艰苦卓著的变革热情,讴歌了我国钢铁工业勇于奉献的改革者的精神风貌。
1983年
瑰宝
瑰宝

演员/

导演:李杰锋/
主演:黄凯/冯庆龄/
播放正片
剧情:清代乾隆年问,朝廷用一万三千两黄金铸造了一套大小一样可发出不同声音的金钟。辛亥革命后,清皇室用这套价值连城的稀世之宝,向创业银行抵押贷款,后因清皇室无力偿还本息,金钟归创业银行所有。创业银行经理潘文达密令其未来的女婿、襄理杨建兰保管金钟。《都报》以头版头条披露此事,一时间闹得满城风雨。奉军阀张大帅之命,北平城防司令韩守仁勾结创业银行协理王明道四处摸底,要搞到金钟。韩、王密谋在同和居请客,逼潘文达、杨建兰交出金钟。但潘、杨矢口否认,韩、王也无可奈何。潘文达让杨建兰以到天津接潘美云完婚为名,把金钟转移至天津分行。“七•七”事变爆发,潘文达转至重庆,行前,他任命杨建兰为天津分行经理,把金钟之事委托给他。此时,日本特务已经知道金钟在天津,王明道也摇身一变成了汉奸,被委任为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天津分行总裁,韩守仁就任伪天津保安司令。他们勾结日本宪兵队木村飞雄,逼杨建兰限期交出金钟。杨建兰派司机孙家俊去上海,用私人电台请示金钟处理的办法。潘的回电仅一字“毁”。杨建兰深知金钟是珍贵文物,谁毁掉它,谁是中华民族的罪人。他冒着风险把金钟藏进家里煤库。日本宪兵队搜查银行、住宅一无所获,扫兴而归。抗战胜利后,潘文达死去,杨建兰本想把金钟交给国家,但追查之风又阵阵传来,昔日的稽查处长张德武当上国民党特派员,汉奸王道明得到重用,他们勾结古董商,密谋倒卖文物,并以“重大资敌嫌疑”封闭银行,大肆搜查。但搜出的16只大桶,只是16桶煤油。解放军兵临天津城下,张、韩以杨建兰之子杨莘莘“煽动学潮”罪逮捕,判以死刑,要挟杨建兰交出金钟。杨建兰新仇IEI'恨涌上心头,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要求。杨莘莘牺牲了,金钟却保存了下来。解放了,杨建兰将这历经艰辛保存了几十年的金钟,完整无损地交给了人民政府。
1981年
导赏:《邻居》是“第四代”导演郑洞天的杰出作品,影片以“十年动乱”结束三年后建工学院居住在筒子楼中的六户人家作为切入点,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弊端,赞颂了以“刘力行”为代表的老革命甘于奉献,在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尽力发挥余热的故事。影片的现实主义表达力图还原生活本来面目,极富生活气息,引起中国观众对住房问题和生存状态改变的共鸣,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影片故事剧情围绕“分房”展开,描绘的人物,可以用“守规矩”和“违反规则”两类进行区分,按资排辈等待分房的筒子楼居民属于“守规矩”的一类,而市委陆部长的侄子陆小兵和学校房管科的吴科长则属于“违反规则”的,主要的戏剧冲突也正是来自对不合理现象的对抗。原本奉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前党委书记刘力行在受到大家需要“有人领着干”的感召下,决定发挥余热,不顾年迈和病体积极为改善住房奔走,演员冯汉元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作为一部群像戏,导演对几位“邻居”的选择颇具代表性,从学院党委书记、校医、助教到工人,涵盖了学校几乎全部教职工群体,每一个家庭还背负有鲜明的时代烙印。这些人物背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通过画外音的形式介绍,随着故事发展,不同人物间的对话则透露出了更多的细节。为了符合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社会地位,剧组主创在设计每位居民的屋内陈设时也动了一番脑筋,体现出即时性的特点成功复原出筒子楼里的生活。《邻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作品,片中提及到的社会现象至今仍有警示意义,丰富的内涵和对社会的关切使其成为郑洞天作品谱系中的代表。(编辑:刘方舟)
1977年
万水千山
万水千山

演员/

导演:严寄洲/
主演:黄凯/郑邦玉/
播放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