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延平

Yanping Zhu

有片源
2021年
2017年
1992年
导赏:《老娘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始终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影片围绕着主人公与故土之间的深厚情感展开,主题涵盖了对故乡的眷恋、人性的挣扎与回归以及历史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影片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展现了主人公从婴儿到中年这几十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所塑造出的人物性格变化过程,主人公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他既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又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内心的挣扎使他陷入了痛苦,然而正是这种挣扎让他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他的成长和转变过程,也是人性回归的过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在面对矛盾和困境时的勇气和担当。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家乡的亲人们朴实善良,他们对主人公的关爱和牵挂,体现了人性的温暖。而那些在主人公旅途中遇到的人物,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也为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老娘土》以文化作为俯瞰历史与人生的切入点,并且着眼于文化的扬弃与文化的建设,通过体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一组组画面,表现了黄土地这块历史文化土壤如何作用于人物的心理结构,在历史——文化——主体这个用蒙太奇手法构建的广阔空间中,为各种文化现象和各种人物的文化心态提供了充分表演的机会和场所。从而,自由舒展而跌宕有致地展示色彩纷繁、内涵丰富的人生景观。在主人公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生活的巨涛狂澜对人生荣辱沉浮引发的大起大落中,扩充着该片现实的和历史的社会生活容量,使该片具有深邃的思想意义,一种具有较高的美学品位和文化价值的超越感与辐射力。(编辑:许雨婵)
1991年
剧情: 尚未竣工的被誉为跨世纪丁程的南浦人侨在夏口夕阳的映照下宛如臣龙横空。离规定主塔封顶日期仅剩100天,而工程曾因故拖延了3个月,按正常施工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工程队长罗大卫和工人忠发师傅、女监理师周市敏苦思施工新方案。工作问题尚未解决,家庭又生出不测。林洁无法忍受丈夫罗大卫一心工作、忽视家庭的行为,决定离婚,她打来电话,要罗大卫先带女儿毛毛生活一个月。罗大卫放下电话。为了爱女小得小暂时抛下工作去找林洁。同样忧心的陈总指挥和局长带领技术人员亲临工地,见工人们挥汗作业,罗大卫却踪影皆无,不禁愠容满面,表示要撤换施工队长。罗大卫得讯,急忙赶件指挥部倾吐苦衷,并获得1个月的期限。青年工人陈辉去探单病中女友宋丽。出钱请队友土根帮他做工。土根贪小利小顾工作质量以至全部工作必须返工。大卫狠狠地责备了陈辉,并鼓励大家为了祖国与荣誉而拼搏。事后,他请陈辉原谅自己脾气焦躁,原来宋丽将身患绝症的事告诉了大卫,求他暂时不让陈辉知晓一等大桥建成那天再把她的信给他。毛毛责怪爸爸忘记给她过生日而被大卫粗暴地训斥了一倾.委屈得回到妈妈那里。家庭的不幸与工作的小顺并没使夫卫气馁,他带领着施工队昼夜工作,全力完成任务。工程队的队友们为缓解人卫焦躁的心情,巧妙地骗来毛毛。为她开生日庆况会。大卫见女儿重回身边,高兴异常。工人们忘却了自身与家庭,日夜奋战,不料提供混凝土的搅拌站用错了水泥标号,100立方混凝土必须敲掉重浇。群情激愤之时,大卫拿出一封信,缓缓道出一位姑娘对大桥工人的一片深情。陈辉悲痛万分,操起风镐与承扬斗志的队友们冲向工地。任务如期完成,凝聚着建筑工人血汗的南浦大桥高高矗立在黄浦江上。面向着世界和未来…… 
1986年
剧情:  荒漠草原上,一支考古队正在为寻找一座被盗的匈奴墓而工作。两名考古研究生--莎茹娜和德力格尔也参加了寻墓工作。一天,德力格尔和莎茹娜得知在山谷中又发现一座古墓,以为找到了匈奴古墓,十分高兴。考古队长乌云巴图却断然否定了这一说法。德力格尔不懈地询问,乌云巴图欲言又止,继而大发雷霆。文物出土后,莎茹娜自愿去公社报信。一直在追求莎茹娜的德力格尔随她一同前往。途中,莎茹娜告诉德力格尔,10年前她在此地当知青时,在荒原上遇到一只饿狼。一个手戴铜指爪的男人搭救了她,那男人的腿却被狼抓伤。以后,莎茹娜再未见过那个人。乌云巴图为了文物的安全,阻止莎茹娜用骆驼运文物,改用汽车,使等候在沙漠中的盗墓集团--秃头一伙扑了空,莎茹娜不了解乌云巴图的用意,对他一再表现出来的冷漠和粗暴作风十分不满。乌云巴图过去曾做过盗墓人,并与秃头一伙有过瓜葛。后来他隐瞒了这段历史,怀着赎罪的心情,全身心为国家寻找古墓。对此,秃头一伙耿耿于怀,一直在暗中破坏,多次假扮放马人向考古队员们暗示乌云巴图的过去,挑拨离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德力格尔发现曾在危难中帮助过自己的人就是乌云巴图。莎茹娜也通过乌云巴图带在身边的铜指爪和他腿上的伤疤,证实了乌云巴图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从此,莎茹娜改变了对乌云巴图的态度,这种改变引起了德力格尔的嫉妒,他想去告发乌云巴图的盗墓历史,受到了莎茹娜的斥责。莎茹娜热情地帮助乌云巴图放下思想包袱,与秃头一伙进行斗争。乌云巴图对莎茹娜由感激而萌发了爱意。一天深夜,秃头一伙来盗窃文物,德力格尔为保护文物英勇牺牲。他的行为震撼了乌云巴图和莎茹娜的心,莎茹娜对德力格尔的爱情苏醒了;乌云巴图亦看到了德力格尔赤诚的心灵。他们决心更加坚定地同盗墓集团进行斗争,为挽救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寻找匈奴古墓。
1984年
剧情:  1981年的1月8日,首都机场,一架标着208机号的大型波音747客机腾空而起,满载着中外贵宾开始了中美通航的首次历史性飞行。 机舱里,一位两鬓斑白的干部静坐在窗前,手捧一瓶茅台酒陷入了沉思。他就是中国民航总局局长谷之松。在这激动人心的首航日子里,谷之松为什么在轻轻叹息?又为什么在那双深邃的眼中含着泪花? 那是1965年,周恩来总理应邀到欧、亚、非洲几个国家进行友好访问,为了发展祖国的民航事业,为了早日打开我国通向世界的大门,周总理希望乘坐中国民航的客机出访,这一消息使全民航为之震动。有人兴奋,有人担心,也有人主张还是乘坐外国飞机为好。为了完成这一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的光荣任务,谷之松亲自率领着民航广大干部职工,怀着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和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投入了紧张的战斗。 谷之松的行动受到党内极左路线的严重干扰,也遇到党委书记苏权的坚决反对。他不顾个人安危,顶住了极左路线的干扰,重用了一批知识分子与技术人员,为周总理的顺利出访作了充分准备。 专机机长龙飞智勇双全,冒着生命危险大胆试验,取得了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确保安全飞行的宝贵经验;龙飞的妻子乔欣,忍受着\"海外关系\"给自己带来精神打击的痛苦,支持龙飞安心飞行;副局长李瑞一再推迟婚期,忘我地工作;两航起义的报务员老谢,忍受着种种打击为通讯联络作出贡献;谷之松的儿子为抢救外国病孩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总理亲自关怀下,首次远航试飞终于成功了。1965年春天,周总理亲自率领着中国民航的208号机组开始了我国民航史上第一次远航飞行。周总理的\"飞出去才能打开局面\"的重托终于得以实现! 同样标着208号标志的波音747客机已在太平洋上空翱翔,乔欣的\"报告\"声打断了谷之松的思绪,他凝视手中的茅台酒,无限感慨,涌出不尽的哀思,这一天正是周总理与世长辞五周年的纪念日,谷之松息能忘记?!他打开周总理亲自赠送的那瓶茅台酒和中外记者、机组成员临空酹酒,共同举杯。这酒,寄托着中美两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寄托着民航广大干部职工和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尽哀思!
1983年
导赏: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急警报333》是电影工作者们在国产灾难片领域探索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片名中出现的“333”也正是即将淹没全城的水位海拔标高。影片通过发生在四川地区的一场洪水,讴歌了以郑书记、方县长为代表,始终心系群众,为民解忧的好干部们,并对一些在灾难发生时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做出有利批判。影片在1983年荣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特急警报333》以四川地区某县城作为背景,讲述了在面对几十年一遇的大洪灾时人们做出的反应。郑书记、方县长作为父母官,始终出现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通过当地驻军的有力配合,成功转移了部分受灾群众,保障了关系到民生的重要基础设置,使得救助行动取得较大成果。在刻画洪水来临时,导演运用声音和光影营造出了灾难来临的效果,突如其来的背景音伴随着水中漂浮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倒塌的房屋出现,更增加了惊悚的效果。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导演也设置例如水电局长利用职权擅自使用车辆提前转移自家财产,缺席抢险救灾会议对公共财产和同事不管不顾;还有一些人利用天灾发横财,通过非法占有的手段窃取他人财物,通过这些情节,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做出有利批判。在《特急警报333》最后一场戏中,从上游飘来的盛满危险物品的油罐成为六万多名群众转移过程中的最大威胁,不仅会影响通往外界的唯一桥梁,还会对葛洲坝水利枢纽造成重大威胁,船长陈光对此直面危险,在他抉择过程中一系列生活中的画面不断闪回,表现他对于美好生活的留恋,最终通过自我牺牲,解除了油罐的威胁。因为时代原因,《特急警报333》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方县长等人在失去亲人后情绪表达过于平静,一些违法乱纪人员最终也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等这些与现实生活出入较大,但总体来看《特急警报333》对国产灾难片的创作还是起到了引领作用。(编辑:方舟)
1980年
元帅之死
元帅之死

演员(饰 Ma Honghu)/

导演:阙文/石一夫/
播放正片
剧情:  1964年秋,贺老总来到湘鄂西故地视察军事演习,受到演习部队司令员马玉德及广大指战员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马玉德的儿子、某部连长马洪湖和烈士后代吴桐花,二人从小在"胡子伯伯"贺老总的关怀下长大,现在又是一对准备结婚的恋人。他们对贺老总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林彪一伙便对贺老总进行蓄谋已久的政治迫害。这时,马玉德卖身投靠林彪,一跃成为"贺龙专案组"的副组长。他用谎言诬蔑贺龙有历史问题,从而愚弄欺骗儿子马洪湖对贺老总产生怀疑。终于卷进了抄家批贺的漩涡中。      而吴桐花立场坚定,利用自己护士的合法身份,精心护理并多方营救贺老总。由于对贺老总的两种不同政治态度,导致了桐花与洪湖爱情的破裂。马玉德一伙采取软硬兼施的卑劣手法,妄图迫使贺老总向林彪屈膝,贺老总拍案而起,骂得马玉德等面红耳赤。      于是,马玉德一秋按照林彪的意旨,对贺老总进行更加残酷的迫害,不仅切断了贺老总与周总理的联系,还将贺老总转移到秘密牢里,对因患糖尿病不能缺水的贺老总进行断水。贺老总只得接雨水解渴,却被打掉了杯子。      铁窗前,青年战士饱含热泪,偷偷把馒头递给受折磨的贺老总;为营救贺老总,吴宝山四处奔波,为给贺老总申冤作证,老赤卫队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血写的历史面前,马洪湖终于觉醒,他掩护吴桐花脱险,并勇敢地为传送贺老总的报告,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牢房里,贺老总在离开人世的前夕,在昏迷中还喃喃地说:"我要为党活下去,贺龙永远听党的……"      影片再现了贺龙同志在“文革"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的事实。贺龙不屈不挠,顽强斗争,表现出高尚的革命情操。在他身上,既具有催人泪下的悲壮感,又具有感人至深的共产党人的气节和厚重的人格力量。      他那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精神风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矢志不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影片的始终,使主人公的形象在这一基点上得以确立。      影片还表现了主人公对青年一代的一片真情和对敌人的憎恨,展示了他坦荡无私的美好人性,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令人对历史产生深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