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坤

Baokun Wang

有片源
1995年
导赏:影片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儿童题材影片,讲述了抗战时期风筝世家遭受日本人惨痛杀害的故事。以往大多数以战争为题材的儿童片常停留在战争故事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层面上,叙述对象聚焦于儿童与八路军,多表现直接的正面的战场,但此片一改常态,叙述对象以一风筝世家为主,通过呈现一家人被日本兵杀害的过程表现战争对儿童心灵的冲击和对其精神带来的创伤,呈现儿童心理状态的转变,为影片注入人文关怀,体现导演对儿童视角的观照。同时影片延续了儿童在战争中成长的主题,片中多次表现三妮奔跑的动作,前两次奔跑因为风筝的断线,后几次的奔跑与家人被日本兵杀害的恐惧联系在一起,并逐渐呈现出一种反抗意识,在危急时刻帮姐姐送信并射杀特务,代表了三妮思想的转变,凸显出人物生命的成长。风筝在影片中是一重要意象,具有多重符号象征意义,深化影片主题与意境。首先,通过家传手艺的情节线表明风筝代表着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物,风筝手艺的家族传承喻示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其次,从儿童视角出发,风筝代表着童趣与童年时光,风筝的断线与被剥夺则象征着童年时刻的结束,预示着人物命运的转变,隐喻着成长与变化。同时影片又将风筝与国家自由等同起来,三妮从放风筝到学制作风筝,其目的在于抗战胜利之后让传统手艺重新焕发光彩,突出了影片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主题,风筝在空中的自由飞翔象征着国家自由的来临,是人物对新时期、新社会到来的期许,也是对生命迎来曙光的期待。导演用风筝这一意象表达了影片的多重主题,用一个家庭和一个道具勾连出惨痛的战争史,体现了其深切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怀。(编辑:州文)
1993年
1984年
剧情: 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一支队伍在荒凉的戈壁上艰难地行进着。这就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支妇女武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她们正夜以继日地向祁连山撤退。突然,一骑快马朝这支队伍飞奔而来。来者是担任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阻击师战士田林,田林告诉她们,阻击师全军覆没,妇女独立团必须火速撤离。秋菊听到自己的丈夫牺牲的消息几乎失去了知觉,她和团长吴姐鉴于目前情况很严重,马匪很快会扑向这里,决定妇女团主动留下来,担任迎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任务。为了不让敌人发现她们是女兵,由政委带头,女兵们剪掉了自己的头发。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打退了马匪的进攻。 夜幕降临,团长和政委决定让蛮妞和桑吉措侦察一条退路。苏醒过来的田林,请求团长让自己去,吴姐这才发现眼前的田林正是自己没见过面的丈夫,她悲喜交加,可是时间紧迫,形势严重,不允许她和丈夫相认。她只得克制自己,把心事埋在心底。桑吉措侦察回来报告,蛮营长被敌人抓走。敌人想用蛮妞作诱饵,把红军引下山,他们用马将蛮妞拖在地上拉出来示众。战士们要求冲下去和敌人决一死战。团长和政委要求大家要冷静,不要上敌人的当。但桑吉措再也按捺不住满腔的怒火,带着一束手榴弹,跃马奔向敌群,与此同时,田林也夺过冲锋枪向敌人冲去。为了制止更多的人冲出阵地,政委挺身而出去追田林,不幸中弹倒下。吴姐颤抖地举起手抢,对准田林,女战士们一齐跪下,为田林求情。赵师长和秋菊的遗孤、两岁的小毛头也好像懂事似的跑来要吴姐的手枪。 根据政委生前的建议,妇女团召开了一次党的会议,会议决定田林、妙姑带着师长和政委的遗孤小毛头撤进祁连山,团长吴姐带领蓁的战士们进入沙漠。吴姐含着眼泪看着自己最心爱的人,踏上了希望之路,迎着升起的太阳,妇女团走上高高的沙丘,干渴、饥饿和疲劳使她们再也不能前进了。敌人慢慢向她们逼进,吴姐端起冲锋枪,招呼众姐妹紧紧地围在身边。吴姐怒目圆睁,把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然后拉响了手榴弹。一声巨响,浓烟滚动,淹没了英雄的女兵……
1983年
1975年
雷雨之前
雷雨之前

演员(饰 Zhang Lihua)/

导演:Wenhu Li/
类型:励志/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