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锡来

有片源
1989年
剧情:  抗战初期,沦陷后的上海外围被日军占领,因此,上海租界被人们称为孤岛。国民党原十殷路军军官许天啸因伤在上海休养,当他听说军队被调去打红军时,他撕毁了催他归队的电报,毅然留在上海。他自发地组织锄奸小组,发誓要把汉奸卖国贼全部杀光。一天,许天啸和同伴阿斯、林汉威、陶野等行刺了一个大汉奸后,回到锄奸小组的秘密地点,见到了新加坡归侨史东英,又一个热血青年加入了抗日行列。他们一起研究了行动计划,确定了下一个行刺目标。锄奸小组的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恐慌,汪伪特工总部行动处处长秦之淦向日本人寻求帮助。日本宪兵队派上海滩有名的流氓头子施志钦为秦之淦特工队队长,施志钦一上任,就疯狂地镇压抗日群众。一天,汉奸维新部长要到南京路某大戏院看戏,许天啸得知此情报,早已埋伏在戏院门口。当汉奸部长到来时,许天啸冲到车前,连发数枪,当场结果了他的性命。施志钦以百倍的疯狂进行反扑,他滥杀无辜,剧场外死伤惨重。许天啸等人怒不可遏,寻找机会报仇,终于有一天,在施的家里,将其击毙在他的牙床上。但死了一个施志钦,又来了一个赵思平,他手段更加凶狠、残暴。义卖会上,赵率特工队大打出手,名种商品横飞,民众死尸遍地。严酷的现实使锄奸小组成员在思考:每次行动虽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却又都付出惨重的代价,旧仇未报,新仇又生,这种锄奸抗日的道路是否行得通?后来,阿斯走了,去找抗日队伍。许天啸等人也决定离开上海去寻求新的救国之路,然而,被日军包围的上海孤岛形势太严峻了,他们的力量也太单薄了,没等他们离开,便被敌人包围,这群热血男儿最后全部倒在敌人乌黑的枪口之下。
1986年
剧情:  1934年6月7日,日本驻华副领事山本英明荣幸地接受了帝国的荣誉嘉奖--一把刻有东乡元帅名言的军刀。次日下午,当他在家中和娇柔妻幼女享受天伦之乐时,突然接到总领事的电话,要他立即赶到一家名为"宝来馆"的艺妓馆去。从妓馆出来,他陡然变得脸色苍白、目光呆滞。一天后,山本英明神秘地失踪了。刹时间,南京城骚动了,首都警察厅派出了神探欧阳鹏;日本从上海请来了探长松井;连天津大公报女记者兰鸽及身处险境的革命者长衫客都卷进了这场政治旋涡。三天之后一个漆黑的夜晚,在山本的寓所里,一个黑影摸进山本之妻凌子的卧室,他一步步向凌子走近,又一个黑影出现了,他一拳将第一个人打倒,同时举起了几案上的军刀。正在这时,窗外出现了第三个黑影。黑暗中,黑影与黑影厮打起来,凌子吓得昏了过去。这三个人是山本英明、探长松井和革命者长衫客。次日一早,他们又神秘地消失了,卧室里只留下一片狼藉和被吓得不知所措的凌子,她向日本领事馆报告了情况。山本英明的失踪,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渔民朱大爷被害,妓馆阿荣惨死,百姓流离失所,无辜人丧命。日本军舰开到下关,大炮对准了南京。其实这是一起日本军国主义企图挑起侵华战争的阴谋。几经周折,山本终于被找到了。但他神情颓丧,面如土色。他拒绝记者的采访,闭口不谈事实真相。松井等怕事情败露,以他精神失常为名把他送往日本。几天后,海上传来消息:据《远东观察家报》讯,一个不明身份的日本籍人士,途经太平洋时溺海身亡。三年后,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1985年
剧情:  曾任某海滨城市公安局侦察员的余茜,卷入了一场错综复杂的案件纠葛之中。十多年来,她经受了许多挫折和不幸,如今,她又从原告变成了被告。在法庭上,面对邪恶势力,她义正词严地进行了申辩。   十年前,正是"四人帮"统治的动乱年代。市公安局杞局长掌握了某些人整理诬陷周总理黑材料的情况,星夜赴省城汇报,途中遇刺身亡,材料被那伙人抢走。侦察科科长在调查此案时失踪。新上任的孔局长起用经验丰富的侦察员申济文接手此案,并派申的未婚妻余茜协助他的工作。不久,又发生了与此案有牵连的舞蹈演员白莉莉、市文化局白局长被杀的案件。与此同时,申、余二人不断受到威胁。   申济文在新婚之夜只身闯入犯罪团伙的据点"绿楼",第二天发现他"失踪"了。余茜受刺激精神失常,被送到外地治疗。十年后的今天,余茜康复,她决心为丈夫伸冤,又回到这个城市进行秘密调查。在跟踪市政府行政科长邢东时,她在"绿楼"中找到了申济文留下的笔记本,从而弄清了申临死前用血在墙上写下的"Z--1"二字的含义。正是由于她发现了邢东这个当年"四人帮"的余孽,企图进入"绿楼"灭迹的行动,才遭到犯罪团伙的反诬。   法庭的审判长一再追问余茜主犯是谁?余当场拿出丈夫留下的笔记本和白莉莉死前录下的一盒磁带。证据确凿,主犯就是在法官席上就坐的孔副书记,当年的孔局长。审判进入僵局,法庭宣布休庭。孔副书记自认为有省委陈副书记做后盾,定能转败为胜。他没想到审判长被余茜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所感动,下决心冒死支持余茜。余茜更加坚定了信念,她决定带上所有的证据到中央去告状。  
1983年
在被告后面
在被告后面

演员(饰 Li Jiangchun)/

导演:常彦/
播放正片
剧情:  中华机械厂厂长兼党委书记李江川为上缴国家利润五百万元的任务,解决工厂生产急需的煤,他派能干的运输科长郝宝生去拉关系、走后门、寻找煤源。正在这时,省委接到揭发李江川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信,决定让邵彦率省纪律检查委员会调查组进驻中华机械厂,调查李江川的问题。省纪委调查组到厂后,厂内气氛骤然紧张,一些好心人为李江川担心,厂财会科吕治国科长为了减轻李江川的压力,悄悄查点帐目,把李江川为解决生产及职工子女就业等问题而违反财经制度的批条偷偷地收藏起来。深夜,邵彦在突击抢盖的教学大楼里找到了吕科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江川的问题,并对他掩饰李江川的错误行为予以警告。孙副厂长在接待调查组的过程中,一面巧于应酬,一面强调工厂多方面的困境,竭力为李江川解脱,承揽责任。年轻的女共产党员丁兰芬对调查李江川不理解,顶撞了邵彦。邵彦深入生产第一线,登门走访了丁兰芬。运输科长郝宝生通过关系找到一些煤。可是,铁路运输科张科长因搞不正之风的亲家曾被李江川处理,硬是不肯调拨车皮,银行及一些单位想在李江川下台之前,给他施加压力趁火打劫。李厂长为解决厂里的燃眉之急,违心地以过"生日"为名,宴请各有关单位的头面人物。不巧邵彦的来访,冲散了这桌宴席,赴宴的来客以为李江川故意使他们出丑,就更变本加厉地进行报复刁难李江川在送邵彦的路上,发现厂里的汽车司机正在顶风冒雨,不辞辛苦地运煤。李江川请来丁兰芬等演奏乐曲,鼓舞士气。邵彦也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抬煤。他们在雨中交谈,李江川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决心"从我做起"。在邵彦率调查组返回省城的火车上,吕科长向邵彦讲明了真相,原来写揭发信的正是李江川自己,李江川引火烧身的举动深深的震动了邵彦。邵彦带着全部调查材料,带着对老战友的信赖和同情,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走进了省纪委的办公室。      本片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能力、的魄力的企业家形象,对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有促进作用。有塑造李江川这个人物中,并没有把他描写得完美无缺。他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嫉恶如仇、但也有苦恼,甚至还违心就范。      影片中这些情节是真实的,是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的,因而较好的反映了他对党的事业中心耿耿,坚决抵制不正之风的决心和勇气,使人感到可敬可信。      本片获文化部1983年优秀影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