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村绿子

Midoriko Kimura キムラ緑子

2018年
导赏:《检察方的罪人》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东京地方检察院,讲述了东京地方检察院的精英检察官与后起之秀之间,因一起杀人案件而引发对立与矛盾的故事。导演原田真人巧妙地运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时间跳跃和闪回技巧,形成了凌厉的叙述风格,使剧情紧凑而扣人心弦。“检察方的罪人”这一原本黑白分明的标签,在电影叙事中逐渐演化为一种细腻而复杂的明暗渐变。在主线故事中,这一标签的指向清晰明确:最上因违背了检察官的职业操守,成为了检察体系内部的罪人;冲野则凭借昔日检察官的身份资源,对检察部门发起攻击,同样背负着罪人的名头。然而,随着电影视角的拓宽,人物群像的丰富,这两人的正义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呈现出带有灰色地带的过渡状态。拥有黑社会背景的诹访部,虽然利用非法手段协助最上完成了一些看似正义的行为,但其行为的合法性与道德性却让人难以简单定性为罪人。同样,小田岛律师在为松仓辩护的过程中,虽企图借此为自己谋取利益,但其职业行为本身又包含着维护法律公正的成分,这使得他的角色同样难以简单地贴上罪人的标签。至于丹野,他在贪污与贿赂案中的抉择最终导致了自杀,这一行为不仅让极右翼的岳父家族得以保全,也将选择的难题留给了最上,这样的复杂性让人难以断定他是否为纯粹的罪人。在双线交织的背景下,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显得既非完全无辜,也非彻底邪恶。从最上与冲野之间鲜明的黑白对比,到整个故事背景下人物性格与行为的明暗渐变,观众已无法简单地对最上或冲野的正义与否作出直接的评判,更无法轻易假设“如果最上或者冲野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事件的结局就会截然不同”。电影表面上将主线剧情扩展至社会层面,实际上却将故事中的个体置于了一个充满无奈与局限的选择困境之中,展现了人性与道德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影片的色调冷硬,构图简单而精准,悬疑氛围的渲染恰到好处。而众多在狭窄的审讯室中的对手戏,节奏张弛有度。二宫和也在本片中的表现可圈可点,一改往日温柔可爱的形象,将一名严肃认真的检察官诠释得入木三分。(编辑:明慧)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导赏: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改编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成长与治愈的故事。影片通过四个性格迥异的姐妹在镰仓的生活,展现了日本传统家庭的温情与现代生活的交织。是枝裕和的叙事风格在《海街日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擅长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与成长。例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梅子树和梅子酒,不仅是家族传统的象征,更是姐妹们情感纽带的体现。每年夏天,姐妹们都会一起采摘梅子、制作梅子酒,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家族传统的延续,也象征着她们之间情感的加深。是枝裕和偏爱长镜头的运用,这种拍摄手法使得影片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真实自然的日式美。例如,在影片开场,导演通过一个长达22秒的运动长镜头,展现了镰仓的海边小镇风景,带领观众进入故事的背景。而在室内场景中,固定长镜头的使用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这种镜头语言的运用不仅还原了现实生活的原貌,还极大地调动了观众对人物的情感共鸣。此外,影片中的建筑元素也起到了重要的叙事作用。传统和式建筑的榻榻米、推拉格子门和窗户等,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人物情感的投射。榻榻米的使用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接触更加频繁,增强了家庭的温暖感。而推拉格子门的开合状态则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人物心境的转变。例如,小妹铃初到三姐妹家时,镜头透过门框拍摄到狭小的窗户,象征着她内心的压抑与不安;而随着她逐渐融入家庭,窗户从关闭到敞开,也预示着她心情的转变和对姐姐们的信任。四季的变换不仅是时间的流逝,更是人物成长的象征。从春天的樱花隧道到夏天的梅子酒,从秋天的烟火大会到冬天的葬礼,四季的轮回见证了姐妹们从陌生到熟悉,从矛盾到和解的过程。《海街日记》的治愈力量不仅来自于影片中细腻的情感描写,更来自于导演对生死的淡然态度。影片以父亲的葬礼开始,以二宫女士的葬礼结束,中间穿插了外婆逝世七周年的法事。然而,导演并没有渲染死亡带来的悲痛,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这种对生死的淡然处理,体现了日本文化中“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生死观。《海街日记》以细腻的情感、真实的画面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日本传统家庭的温情与现代生活的交织。影片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夸张的情感,却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人性的光辉。正如影片中那杯梅子酒,它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记忆,更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独特的香气。《海街日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在无声处触动你的心灵,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温暖。(编辑:赵敏)